艾 亮 (山西太原)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刀形貨幣,根據形狀又分為大小兩類,比如:齊大刀、趙直刀、燕明刀等。而多年來,除了齊大刀,燕明刀等有批量出土的記錄外,其它類型的刀幣批量出現的較為少見。
2016年,錢幣市場出現一批尖首刀,數量大致在3000到4000枚上下,發現地大致屬于河北中部保定地區。這批刀幣保存狀況非常好,且未見流通磨損,銅質優良,銹色艷麗,絕大部分綠中帶藍,色如翡翠。其中多數銘文清晰可見,少量文字高挺。多年以來,市場曾出現過的先秦時期頂級坑口的貨幣有著名的靈石坑方足布、榆次坑尖足布、方山坑圓足布,但是如此坑口艷麗、銘文豐富的批量刀幣還屬首次發現。

圖2

圖3 銘文:八

圖4 銘文:九

圖5 銘文:十
這批刀幣長約150-170mm,重 13-20g之間。所有幣面都有銘文,且銘文種類多達60余種,其中有少部分銘文屬首次發現。這批刀幣應為春秋戰國時期某個國家或地區鑄造,并未混入其它類型刀幣,這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刀幣提供了豐富難得的實物資料。筆者根據實測數據資料試著對這批尖首刀銘文作大致分類介紹。
1.記數類:五、六、八、九、十八、二十等
2.干支類:乙 、午、壬、已、卯等
3.方位類:北、上等
4.國名、地名類:非、鼓、亡等
5.記物類:日、牛、刀等
6.新見類

圖6 銘文:二十

圖7 銘文:午

圖8 銘文:壬

圖9 銘文:己

圖10 銘文:卯

圖11 銘文:北

圖12 銘文:非

圖13 銘文:鼓

圖14 銘文:亡

圖15 銘文:日

圖16 銘文:牛

圖18

圖20

圖17

圖19

圖21

圖22

圖23
7.特殊的組合記號類
8.發現數量較多的品種,如:土、王、工、勺、S等
9.稀少類。
綜觀這批刀幣實物,我們總結出一些特點:幣面銘文均為單字,種類豐富且有獨特的銘文記號組合;正面銘文數量略多,且無雙面銘文,其中大量出現的銘文為土、王、工等少數幾種,約占總體數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均在正面;刀身多弧背、厚脊;刀柄為上寬下窄,正反均鑄兩條筋線,其形制特點接近于張馳先生編著的《中國刀幣匯考》燕尖首刀2式;刀尖雖尖銳但殘損極少,刀刃較薄,極少部分似乎鑄有外郭;部分刀幣鑄成后毛邊未經打磨等。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考慮到發現地點屬于燕地,所以目前部分觀點認為這批尖首刀應屬于燕國中期;根據形制、銅質、文字上的部分特點,也有認為此類刀幣應屬于鮮虞刀類,因此批刀幣中有十余枚為過去在鮮虞刀中出現過的“刀中刀”(圖27、28)。故此我們對這批刀幣的背景產生了一些疑問:
1.這批刀幣的鑄造地是燕國、鮮虞國,還是鮮虞中的小部落,還是燕國代鑄?
2.為什么幣面銘文種類如此之多?
3.銘文是紀爐、紀地,還是代表其他什么含義?
以上提供的實物簡述倉促而成,希望通過總結這批刀幣的特點為研究者提供一些線索,以便深入研究,進一步考證,也希望此批刀幣的諸多謎題早日得到破解。

圖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