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全 (鄭州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員)
王紀潔《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貨幣卷》,近期由開明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開明出版社策劃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系列叢書之一。這套系列叢書是國家出版基金“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物等物質實體而書寫的中國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專史兩個系列,本書即是專史系列的一個分卷。
此書原本希望我來承擔,因無暇顧及,故推薦由王紀潔承擔。我對王紀潔及她的學術研究還是比較了解的,她自走出校門后就一直在錢幣博物館工作和學習,共事期間,我們經常對錢幣學和貨幣史中的某些疑難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相信她能夠勝任。經過幾年努力,她終于完成了這一艱巨工作。見到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出版,甚感欣慰,可慶可賀!
通覽全書,感覺有幾點應該向大家推薦介紹: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貨幣卷》分為上下兩冊,共60余萬字。該書依照貨幣歷史發展階段,分為貨幣的起源、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秦漢貨幣、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貨幣、兩宋貨幣、遼金西夏貨幣、元代貨幣、明代貨幣、清代貨幣,計十章五十三節。全書按照“通史”思路,上自中國貨幣的起源,下至清末的各種銀元、銅元和紙幣,內容全面,史料豐富。該書每章節開篇,先介紹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然后通過考察考古發掘及傳世錢幣實物,結合文獻、科學實驗數據等,對每個時期錢幣的形制、特點和流通使用情況諸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介紹,再結合錢幣產生的歷史背景、鑄造工藝,向我們展示出一部廣闊而深邃、系統而完整的貨幣歷史。
該書利用的文獻資料,主要是古代各種典籍,如收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食貨志》內容;近現代出版的經濟、金融、財政、貨幣等方面的著作;近代各種檔案,包括大臣奏折、名人筆記、信札;其它如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輯的《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相關論文及論文集,各種社科報刊等;尤其是歷史類、經濟類、考古類、金融類雜志;另如《中國歷史》《中國經濟史研究》《文物》《中國錢幣》等;多種中央和地方報紙,以及相關網站推送的文章等。除歷代正史關于貨幣的記載外,還有散見于古代典志、小說筆記和檔案之中的有關資料,作者也是盡量收集。在該書最后,附錄有34頁“參考文獻”,詳細地羅列出作者在撰寫過程中參閱過的文章、著作,堪稱一部錢幣圖書目錄匯編。作者以科學的態度,運用歷史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深入揭示出中國古代貨幣復雜的演變過程和特點,言多有據。
清末民國時期,由于認識的局限,研究者多將錢幣學歸屬金石學中的一個分支,只關注對錢幣本身的研究,如形制大小、重量尺寸、發現地點,以及真偽價格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研究歷代錢幣已不再局限于形制、書體、重量和成分等,而是開始關注錢幣與當時社會制度、經濟方面的種種關系。作者在撰寫過程中,能將錢幣放入中國歷史漫長的發展長河中,不是“就錢論錢”,而是注重不同歷史時期錢幣鑄造和發行的經濟背景,注重多學科的交叉和互補。該書一方面以傳統錢幣學研究為基礎,另一方面注重錢幣學與貨幣史的有機結合,兼顧到社會經濟狀況、財政賦稅、冶金鑄造工藝、社會民風民俗等方面,進而探索古錢幣與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尤其深入考證其與財政、賦稅、文字、書法、印刷、民俗、地理、鑄造、衡制等領域的關系。如,在介紹元朝紙幣內容時,深入考證紙幣與當時社會的關系,用兩個小節專門論述。一是“從印鈔銅版看元朝的印刷業”,通過考證元朝鈔版,結合元朝銅活字印刷技術,指出元鈔印制以銅版為主,印鈔時再植以銅活字,最后印在灰色、有一定厚度的桑皮紙上。二是“馬可·波羅眼中的元朝紙幣”,通過《馬可·波羅行記》第九十五章的描述,進一步說明元鈔的印制地點、原材料的選擇、式樣大小、推廣使用情況以及元鈔的購買力和世界影響力等。
該書對錢幣使用過程中相關問題也有一定研究,如對古代各種錢幣的分等流通、購買力、流通渠道的探討,角度新穎,深入淺出。在論述分等流通時,作者明確地指出,貨幣分等流通是隨著商品生產與交換需要產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勢必要求金屬鑄幣的幣值應該有多等次的合理配套。作者舉例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無論是布幣、刀幣,還是圜錢,都有大小兩等,甚至三等,如我們熟悉的“釿”布,就有半釿、一釿、二釿之分。因錢幣能多層次真實形象地反映人類文明時代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每枚錢幣鑄造和印制的背后涉及的領域寬廣,故對這類問題的研究,往往能提起人們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
當今錢幣學研究已發展成為一門交叉學科,與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地理、考古、文字、衡制、金屬、冶煉、書法、印刷等學科交流廣泛,著作中有關這些方面的內容也能體現出作者寬廣的知識面和豐富的錢幣學基礎。
錢幣學是一門高度依賴歷史資料和實物資料的學科,研究資料必須足夠豐富而且真實可靠。通過該書在研究材料上的選擇,可以看出作者是受過嚴格考古學訓練的,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態度。
因傳統錢幣學的局限,傳世錢幣實物以及歷史錢幣譜錄中摻雜有大量贗品和臆造品。而經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錢幣實物,因有明確的地層和年代依據,是研究歷史貨幣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1949年后,隨著科學考古發掘的廣泛開展,一些古代錢幣陸續出土,使得困擾錢幣學研究的諸多問題的解決成為可能,相關理論研究空前活躍。該書注重對出土錢幣實物的利用和研究,對考古出土的錢幣資料作了較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既求其廣又求其真。參考《文物》《考古》《考古學報》《考古與文物》《中國文物報》及《中國錢幣》等雜志發表的發掘報告、相關錢幣實物出土簡報、消息報道,認真總結出不同時期鑄造和發行錢幣的特點、版別特征。如,在論證直百五銖錢時,列舉1978年、1981年、1984年、1987年分別在湖南、湖北、江蘇、四川幾地的重要考古發現,依據發掘報告中出土實物的直徑不一、重量差異較大、薄厚不均等諸多描述,指出直百五銖錢由厚重變為輕薄,出現這種嚴重貶值的現象,實質是蜀漢政權財政困難和經濟基礎脆弱的集中反映。
該書廣泛借鑒和吸收近些年來國內外錢幣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反映錢幣學界最新的觀點。如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研究是近年來貨幣史學術討論中比較熱門的話題,作者在撰寫相關章節內容時,注意把這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汲收進來,使其內容更加充實。又如在論述白銀貨幣化的原因時,作者充分吸收最新觀點,指出白銀來源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外國白銀的大量流入,彌補了明朝國內開采白銀的不足,推動了明中期銀本位貨幣體制及明代白銀貨幣化的進程,使得白銀貨幣化在這一時期得以實現。
書中論述到的一些內容為我們當代對金融、財政、物價、信貸等政策的研究和實施提供了一些借鑒。如第八章第四節中,論述元朝發行紙鈔的作用和意義時作者即明確指出,“元鈔的發行為當今紙幣發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鑒經驗”。元鈔的發行流通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較為完備的紙幣流通制度。政府制定的系統性鈔法,如紙幣為國家法幣,備有儲備金作鈔本,設立平準庫買賣金銀維持鈔價等,這些類似近現代紙幣流通制度的措施,保證了紙幣流通過程的法定化、制度化、規范化。這些紙幣發行管理制度至今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其中的經驗教訓,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作者在書中還有意識地挖掘出一些今天我們可以借鑒的內容,除紙幣管理外,還有古代金屬鑄幣中有關私鑄的懲罰措施、治理通貨膨脹的力度等。漢唐、兩宋時期的貨幣政策和超時代的金融思想對后世的貨幣改革和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經驗,其中的一些金融管理觀念是一筆寶貴財富。總結歷史經驗,可以借古鑒今,古為今用。
貨幣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貨幣文化,不同的貨幣文化散發著不同時代的氣息。作為眾多文物中的特殊種類,歷代留存下來的豐富的貨幣實物,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該書以歷代錢幣為研究對象,側重闡述中國古代貨幣物質文化史,是傳承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的貨幣文化,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外,該書配有近300余幅高清圖片,包括傳世及出土金屬鑄幣實物,近代銀元、銅元和紙鈔等,全彩印刷,圖文并茂。該書不僅是一部宣傳、普及中華貨幣歷史的學術著作,也是錢幣愛好者收藏、鑒賞、獲得歷史知識的工具書。
著書立說是苦中有樂,也難免留下遺憾。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該書對貨幣起源的論述過于簡單、籠統,對貨幣、錢幣的表述還欠嚴密;對西漢、兩宋等歷史時期貨幣鑄造和工藝特點觸及不多;對清末貨幣制度的劇烈變革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未能進一步揭示等。希望作者再接再厲,將來有機會能把上述遺憾予以彌補。
但是,暇不掩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貨幣卷》是一部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的力作,對于錢幣學和貨幣史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于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貨幣歷史文化將會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