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孫習涵
2017年,北京大學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博士在一次演講中提出的“空心病”引發了輿論共鳴和轟動,當代人物質條件優越,但卻缺乏幸福指數,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做什么事情都覺得沒有動力。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則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現狀憂心忡忡,“我國15至34歲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病癥而是自殺,青年人反生命行為時有發生。”
這個時代,當物質條件達到了一定的豐厚,人類精神世界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生命教育的理念正是在這個時候被一些人拾起,如同一束光,照進了過往教育不曾關照的罅隙之中。

一個概念的提出往往基于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學界普遍認為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杰·唐納·華特士提出的。當時,美國社會的自殺、他殺現象,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殺現象日益嚴重,且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吸毒、墮胎、性危機、安樂死等醫學倫理問題日益突出。
在我國,臺灣地區是最早引入生命教育的地區。20世紀末,臺灣地區同樣出現了青少年輟學、暴力及自殺的現象。1997年,臺灣地區與當地的機構合作開展生命教育的課題,并嘗試在臺灣地區的幼兒園和中小學建立系統的生命教育體系。“這套課程體系最初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其一,讓孩子擁有一種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其二,讓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做出對的選擇?!?臺灣地區資深生命教育專家楊靜怡介紹道。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已經形成了由“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生命”四部分構成的課程體系。
這套課程體系從一個人的幼兒階段開始直至他步入婚姻,及至衰老,幾乎貫穿于人的一生?!昂芏嗳苏`以為生命教育就是教人了解生和死,其實不然,生和死的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睏铎o宜告訴記者。
另外,生命教育從了解自己開始,再到了解他人、了解社會和環境,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不可顛倒的。而了解自己更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今,很多孩子在上大學前不懂得如何選專業,楊靜宜認為這正是父母和學校沒能給孩子提供一個了解自己的契機。
如今,我們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引入生命教育的概念,構建生命教育的課程。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就是其中相對最早的一所。從2003年開始,亞太學校嘗試自主編寫了適用于小學和初中的三冊《美麗的生命》讀本。彼時,我們的生命教育尚且初現萌芽,而國外可借鑒的文獻也寥寥無幾。
教材的編寫者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參照心理學、社會學及國家教育方針,并捕捉了不同年齡段孩子可能出現的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問題,將這些內容全部融入讀本中。
歷經15年,學校已經開發完成了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九年的全套生命教育校本課程,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有價值的生命三個維度去開展生命教育。
在亞太學校校長徐向東看來,生命教育真正回歸到了人的本質屬性,去追尋和探討生命不同階段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所追求的一個目標是我們的學生在未來遇到任何變數都懂得如何應對,讓他們在不同的境況下都能獲得人生最大的幸福點?!?/p>
實施生命教育這些年來,徐向東追蹤了學校的歷屆畢業生,他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過得比較幸福,并且能尋找到生命的價值感,尤其相比一般學校的學校顯得更為善良,他感到頗為欣慰,“如此看來,生命教育的確起到了一些效果。”
“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生命情懷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確認、接納和喜愛,是對生命意義的肯定、欣賞和沉浸,以及對他人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與珍惜。”肖川指出。
在現今的生命教育中,故事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載體。因為對于孩子而言,故事是最容易被接受和吸納的方式。這些故事可以來源于繪本,也可以來源于分享者的真實經歷。
楊靜宜曾經觀摩過臺灣地區的一節生命教育課,老師給學校的孩子講述過《兩株番茄》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有一高一矮兩株番茄,農夫對于矮番茄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它就是長不高。但最后矮個的番茄能夠結果,但高個的番茄無法結果。
故事課后,老師讓全班的孩子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高個的番茄你還能做什么?有的孩子回答,自己的個子高就能為別的番茄擋住陽光,避免被過度曝曬。
“在這樣的故事中每個孩子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的特點,但每一種特點都可以成為優點,能夠為別人創造價值。”楊靜宜說。
有個二年級的孩子,成績一直處在全班的下游水平,他為此一度感到自卑,但在接受了三年的生命教育之后他說出了這樣的話:“以后考試考得不好我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笨了,只是因為還不夠努力?!?/p>
楊靜宜覺得這對于一個孩子而言是個極大的轉變?!八仨殞ψ约簱碛袠O大的認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p>
在臺灣地區, 不僅僅是教師,有很多學校孩子的母親自愿來到學校里給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他們被當地的孩子親切地稱為“故事媽媽”。而這些母親也成了生命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故事來源。
在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生命教育主要以班會作為陣地。一方面,教師會講述《美麗的生命》教材中的小故事;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師將生命教育的主題布置給學生和家長,學生和家長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故事,最后由老師進行引導和總結。
很多時候,家長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比如當消防員的家長分享生命與安全,當醫生的家長分享生命和救助,相比教師,他們能夠提供更為專業的視角,分享更為真實的體驗。
對于故事媽媽所講述故事的過程,楊靜宜將它理解為傳遞“生命的信念”。
在臺灣地區,楊靜宜的生命教育團隊最為重視的就是對成人的培訓。在他們的理念中,生命教育首先是對成人施加的影響,要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一個成長的榜樣,然后再“用生命去影響生命”,讓他們從內心生成一種信念的力量。
通常情況下,生命教育領域的資深教師給新人分享的第一段話就是關于她自己的生命故事,這段故事中的經歷對于她本人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而她又通過這樣的經歷構筑起了自己的人生信念。由此,信念的力量就由成人傳給成人,再傳給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正確地處理某些事情是因為我們沒有建立起一種信念,比如現在校園欺凌事件中被欺負的孩子不敢反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在他們小的時候建立起他們的生命信念。一旦有了信念他們就會對欺凌說不?!睏铎o宜強調。
在她看來,很多時候我們希望改變孩子的行為,但更應該追溯行為背后的根源,“信念能夠改變態度,態度轉變了,行為自然而然也就改變了。”
而亞太學校極為關注職業理想和信念的培養,從小學到初中,學校的孩子從認識父母的職業到了解職業的意義和價值,直到產生自己的職業理想與信念。
下一個五年,徐向東也打算將更多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內容融進讀本,讓生命教育在這個維度上更為深入。
在學校的生命教育中,家長往往扮演著聯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橋梁”角色。
楊靜怡分享了一則真實的案例:有個臺灣地區的孩子一年級剛入校的時候特別調皮,上課總是打斷老師說話,其他人都不愛與他交往。故事媽媽關注到這個孩子后,在下課后悄悄地跟孩子套近乎,詢問近況。
這個孩子一開始不愿意表達,但因為為人父母的一種天生的親和力,幾次之后,孩子逐漸向她敞開心扉,分享了自己的情況。原來他的父母忙于生意,給他的關注很少,所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在學校里得到更多的關注。在了解了情況之后,學校對這個孩子的父母進行了家訪,希望他們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關注。
兩年之后,這個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故意搗蛋,也能夠與人正常交往。
在學校內推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徐向東發現最難的一環是讓老師對于自己的生命擁有清晰的認識。他專門聘請了人生哲學領域相關的專家來給老師們做培訓,讓他們真正認識生命、認識自己、認識學生。
最開始,阻力在初中部顯得尤為明顯。因為相比學科教育,生命教育并非迅速直觀地就能導向成果,一些老師并不想在上面“浪費時間”,徐向東并不強求,而是用結果來服眾。
事實證明,生命教育并沒有影響學生的成績,反而讓成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一段時間下來,教師的觀念逐漸扭轉。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生命教育改變了教師的心理狀態,在亞太學校,雖然平時工作繁忙,但大多數的老師都找到了一種由內而外的幸福感,這也使得這些教師在學校里擁有了一種歸屬感。作為一所民辦學校,亞太學校的教師流動性極小。
“當老師從內心領悟了教育的意義,找到了工作的價值與樂趣,教學效果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學生也受到了正面的影響?!毙煜驏|說。
而對比了其他學校之后,他覺察到了本校教師的一些細微的“差異性”。“絕大多數的教師去了外校都能保持不卑不亢,從容曠達的姿態?!?/p>
徐向東認為這是一種境界的改變,原本這并非易事,但在潛心實踐了十多年的生命教育之后,這一切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