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來,張志琴,周鳳玲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人民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慢性咽炎是臨床常見耳鼻咽喉科疾病類型之一,其中50%~60%因鼻腔結構異常或鼻腔、鼻竇炎癥而致病,又稱鼻源性慢性咽炎[1]。目前對于鼻源性慢性咽炎常規藥物治療難以控制者推薦行鼻內鏡手術治療,通過矯正鼻腔結構,清除鼻腔息肉或其他病變,改善鼻腔通氣引流功能,從而促進鼻腔黏膜形態和生理功能恢復;同時還能夠消除鼻腔分泌物對咽部長期刺激而引起多種不適癥狀[2]。大量臨床報道顯示,單純鼻內鏡手術治療鼻源性慢性咽炎僅可短期改善臨床癥狀,難以獲得滿意根治效果,同時術后應用西藥還易導致明顯不良反應,治療依從性和耐受性較差[3]。近年來中醫藥輔助治療鼻源性慢性咽炎逐漸獲得醫學界的關注,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及降低藥物毒性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4]。2014年6月—2016年6月,筆者觀察了鼻內鏡術后益氣通竅中藥灌洗治療鼻源性慢性咽炎療效及對炎性細胞因子、T淋巴細胞亞群、SIgA水平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上述時期收治鼻內鏡術后鼻源性慢性咽炎患者130例,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5]相關西醫診斷標準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相關中醫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符合鼻內鏡手術指證;排除入組前4個月服用研究相關藥物者,慢性喉部疾病者,下呼吸道慢性炎癥者,扁桃體腫大者,精神系統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齡29~61(48.36±4.93)歲;病程6~18(9.62±1.20)個月;疾病類型:單純性35例,肥厚性30例。觀察組65例,男43例,女22例;年齡32~62(48.70±4.98)歲;病程6~17(9.55±1.17)個月;疾病類型:單純性38例,肥厚性2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2組均行鼻內鏡手術治療,其中合并慢性鼻竇炎者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則采用成型矯正術。對照組術后給予硫酸慶大霉素(山東康寧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7021509,規格:2 mL/8萬IU)靜脈滴注,8萬IU/次,1次/d。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益氣通竅中藥治療,組方:黃芪1 000 g、淫羊藿葉500 g、桂枝500 g、當歸500 g、紅花500 g、辛夷500 g、余甘子500 g、黃芩500 g、野菊花500 g、白芷500 g、梔子500 g、薄荷500 g,煎煮過程中連接冷凝裝置回收揮發氣體,調節pH至4.0~6.0,高溫滅菌后低溫保存,取50 mL藥液加入200 mL生理鹽水稀釋進行鼻腔灌洗,2次/d。2組治療時間均為2周。
①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咽痛、咽癢、灼熱、異物感、咽黏膜充血水腫及干咳證候進行評分,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為0,2,4,6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②術腔清理和黏膜上皮化時間:記錄患者術腔清理和黏膜上皮化時間,計算平均值。③炎性細胞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ELISA法檢測TNF-α、IL-6及CRP水平。④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流式細胞學法檢測CD3+、CD4+及CD8+水平[5],計算CD4+/CD8+值。⑤SIgA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ELISA法檢測SIgA水平。⑥臨床療效:參照文獻[7]標準評定療效。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緩解,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為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見緩解或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30%;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為總有效。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組治療后咽痛、咽癢、灼熱、異物感、咽黏膜充血水腫及干咳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積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2.2
2組術腔清理和黏膜上皮化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腔清理和黏膜上皮化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續表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術腔清理和黏膜上皮化時間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組治療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顯著下降(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2.4
2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治療后CD3+、CD4+及CD4+/CD8+均顯著提高(P均<0.05),CD8+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3 2組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5
2組治療前后SIgA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SIg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IgA水平顯著提高(P均<0.05),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治療前后SIgA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6
2組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2組近期療效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7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目前醫學界對于慢性咽炎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大部分學者認為鄰近器官病灶與全身因素刺激是導致其發病主要原因,其中鼻竇炎、鼻息肉等導致鼻腔通氣引流障礙被認為是鼻源性慢性咽炎發生直接誘因[8-9]。已有研究顯示,慢性咽炎患者TNF-α和CR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群,且其水平隨病情嚴重程度加重而上升;IL-6屬于高效細胞趨化因子,具有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炎性產物,誘發局部炎癥反應等作用[10]。T淋巴細胞亞群是機體免疫系統主要調節細胞與效應細胞,主要通過識別呈遞抗原而維持機體免疫功能平衡;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 B淋巴細胞分泌功能增強,導致免疫復合物于咽部堆積,進一步加重局部炎癥反應[11]。SIgA是一類主要于黏膜部位合成分泌,可針對多種病原體的特殊局部抗體;鼻咽部炎性疾病患者中75%~85%黏膜SIgA水平低于正常人群,而局部免疫功能低下被認為是導致慢性咽炎反復發作關鍵原因[12]。
鼻內鏡手術是目前治療鼻源性慢性咽炎主要微創外科手術方案之一,通過保守手術清除鼻部病變,實現鼻腔和鼻竇通氣引流功能重建;同時對于鼻中隔屈曲者實施成型矯正,對于維持正常鼻腔鼻竇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但鼻內鏡術后抗生素的應用可能誘發咽喉部菌群失調和免疫功能減退[13]。如何有效改善鼻內鏡術后鼻源性慢性咽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及增強免疫功能已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鼻源性慢性咽炎可歸于“喉痹”范疇,屬肺脾氣虛兼夾血瘀之證[14];患者咽部脈絡瘀阻,陰虛血行滯澀,病久則正虛邪戀,即陰虛為本,血瘀燥熱為標;《內經》云:“咽喉干燥,病在脾土”;同時行鼻內鏡術后正氣耗損,氣虛則血行無力,輸布生化不足[15];故中醫治療鼻內鏡術后鼻源性慢性咽炎當以益氣生血,通竅祛瘀為主。本研究所用益氣通竅中藥組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淫羊藿葉益陽行血,桂枝溫經通絡,當歸生血活血,紅花行血逐瘀,辛夷通竅行氣,余甘子涼血生津,黃芩散結解毒,野菊花疏風散熱,白芷燥濕消腫,梔子清熱瀉火,薄荷清咽解毒,諸藥合用則標本兼治,共奏補氣健脾,活血醒鼻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提取物可有效提高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上調鼻腔黏膜SIgA水平[16];余甘子對于慢性咽炎人群口咽部優勢菌甲型鏈球菌具有明確促進作用,而唾液中SIgA水平與甲型鏈球菌數量呈正相關[17];而黃芩則具有高效抗炎、抑制流感病毒及革蘭菌等作用,在抑制炎癥遞質產生釋放,增強NK細胞和巨噬細胞功能方面作用確切[18]。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咽痛、咽癢、灼熱、異物感、咽黏膜充血水腫及干咳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腔清理和黏膜上皮化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2組治療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顯著下降,觀察組治療后CD3+、CD4+、CD4+/CD8+及SIgA水平顯著提高,CD8+水平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益氣通竅中藥灌洗輔助治療鼻內鏡術后鼻源性慢性咽炎可有效緩解癥狀體征,縮短臨床病程,減輕機體炎癥反應,調節T淋巴細胞亞群和SIgA水平,且安全性好。
[1] 韓德民. 耳鼻咽喉頭頸科學[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283-187
[2] Zhang RY,He TY,Qin XG. Targeted acupuncture for 34 cases of chronic pharyngitis[J]. Leukemia,2012,32(10):895-896
[3] 張家雄,龐玲,周文茹,等. 鼻內鏡手術治療鼻源性慢性咽炎76例[J].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27(1): 59-61
[4] 孟勝環,李翠喬,馬金瑩,等. 甘桔冰梅片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慢性咽炎療效觀察[J]. 重慶醫學,2012,41(15):1540-1541
[5] 中華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47-149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4-77
[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21
[8] 蒙慧菊,梁逸,何月潔,等. 慢性咽炎的治療與預防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3,6(12):1221-1226
[9] 趙哲弘,謝楓. 慢性咽炎咽部分泌物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4654-4655
[10] 張宏. 藍芩口服液對慢性咽炎患者IL-2、TNF-α、免疫細胞亞群及臨床癥狀的改善作用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125-127
[11] 林欐坪,林麗星. 慢性咽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分析[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4,11(3):188-189
[12] 梁俊薇,寧云紅,丁愛華. 健脾利咽湯對慢性咽炎患者唾液SIgA水平的影響[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3):14-15
[13] 楊羿容,朱德姝,徐小鴻. 鼻內鏡手術治療鼻源性慢性咽炎90例臨床分析[J]. 重慶醫學,2012,41(19):1966-1967
[14] 楊登權,張小平. 竹瀝膠囊治療慢性咽炎122例臨床療效觀察[J]. 山西醫藥雜志,2015,44(5):539-541
[15] 張馳,杜錦朵,冉程. 疏肝祛瘀化痰湯配合西藥治療慢性咽喉炎療效觀察[J]. 陜西中醫,2015,36(3):316-317
[16] 胡雨田. 耳鼻咽喉科全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19
[17] 余楚欽,申樓,張宇喆. 余甘子的藥理研究及應用[J]. 中國實用醫藥,2007,2(36):169-171
[18] 朱偉,孫紅光,朱迅. 黃芩苷元對炎癥反應的影響[J]. 中國藥理學通報,2009,25(2):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