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50044)楊建輝
血友病是指一組因遺傳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礙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血友病B、遺傳性FXI缺乏癥(舊稱血友病丙)及血管性疾病[1]。其中血友病A最為常見,除外血管性血友病后,約占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85%。血友病A約4倍于血友病B,FXI缺乏癥較少見。血友病A、血友病B及FXI缺乏癥的發病率約為16∶3∶1。血友病的社會人群發病率為(5~10)/10萬,出生嬰兒發生率約1/5000。我國的血友病中,血友病A約占85%,血友病B占12%,FXI缺乏癥則極為少見[2]。以陽性家族史、幼年發病、自發或輕度外傷后出血不止、血腫形成及關節出血為特征,其中腹膜后血腫形成并腹腔出血較為少見,因此手術成功的更是鮮有報道,我院有一例,現報告如下[3]。
患者,張友義,男,42歲。以“外傷后1周,腹部疼痛4小時余”為主訴入院。1周前不慎摔傷,致右上臂疼痛,伴局部淤血斑,當時無腹痛、胸痛等不適,未作治療。4小時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部疼痛,伴反酸、惡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嘔吐后腹痛無緩解,為求治療“120”來我院。既往患有“血友病”、“強直性脊柱炎”、“肺結核”。入院查體:T不升,P 114次/分,R 20次/分,BP 74/52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精神差,平車入病房,右側臥位,查體合作,貧血貌。四肢皮膚濕冷,全身皮膚黏膜未見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114次/分,律齊,心臟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膨隆,以右側腹部為著,未見胃腸型及胃腸蠕動波,未見腹壁靜脈曲張。右側腹部壓痛、反跳痛以及肌緊張,肝脾肋緣下未觸及腫大,肝腎區未見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陽性。右側腹部叩診為濁音。腸鳴音弱,約2次/分。余未見明顯異常。雙側髖關節以及膝關節輕度屈曲,左上肢肘外翻,伸直受限,右上臂可見大面積淤血斑,局部無明顯壓痛。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19.2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6.94%,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6.72×109/L,紅細胞計數2.79×1012/L,血紅蛋白濃度82g/L,紅細胞壓積27%,血小板計數353×109/L,余未見明顯異常。腹部、胸部正位片示:①右上肺條狀密度增高影(炎癥?)。②兩肺野豆狀密度增高影。③腸管積氣。肝、膽脾、胰、腹腔彩超示:腹腔積液。
入院后積極抗休克治療并積極術前準備,術前備血,急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探查:下腹部可見積血,約800ml,腹膜后巨大血腫,占據整個腹后壁,以右側為著,升結腸、結腸肝區系膜血腫,腸管壁呈花斑樣淤血,腸管壁血運可,可見粘連。清除積血800ml,給予輸入新鮮血漿200ml、全血200ml,冷沉淀2U后打開后腹膜,可見腹后壁彌漫性淤血、血腫,清除血凝塊及可見血腫,創面填塞可吸收止血材料、膠原蛋白海綿,未見活動性出血,關閉后腹膜。右下腹放置腹腔引流管,再次查無活動性出血,注入醫用幾丁糖,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后,絲線逐層縫合傷口。術后給予預防感染、輸血(全血、新鮮血漿、凝血因子),藥物止血等治療,后患者好轉出院。
血友病為一組遺傳性凝血活酶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特點為凝血因子生成障礙,凝血時間過長,終身具有輕度外傷后出血傾向。血友病從嚴重程度分為四型:重型、中間型、輕型以及亞臨床型。本例為重型,為外傷后腹膜后巨大血腫并腹腔出血。血腫壓迫椎旁交感神經節以及腸管致使腸梗阻: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同時腹膜后巨大血腫,進一步消耗凝血因子,出血逐漸加重,致使出現休克,腹腔內出血,如不采取手術止血以及進一步明確診斷,患者可能隨時有生命危險。本例患者手術成功以及好轉出院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①患者手術積極,術前給予充分準備新鮮全血、血漿以及凝血因子,為手術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②患者清除了積血,在創傷很小的情況下清除了腹膜后血腫,并對創面填塞了膠原蛋白海綿以及可吸收止血紗布。③術中放置腹腔引流管,便于觀察引流量以及色澤,同時減少積血在腹腔集聚,消耗凝血因子。④術后給予替代治療,多次給予輸入凝血因子、新鮮血漿以及全血。⑤術后靜脈給予去氨加壓素以及血凝酶。⑥并積極給與對癥支持治療。所以對于血友病患者的外科疾病,做到細心、規范的圍手術期的處理,就能保證手術安全、有效的進行,術后給予充分的替代治療,就能達到預期的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