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秉 文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上存在了幾千年的田園綜合體,農村院落與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隨著成都的城市化發展,我們引以為豪的“田園綜合體”正面臨諸多威脅。成都郊區的林盤正在逐漸減少,生態環境越來越差,鄉村空心化越來越嚴重,部分地區早已失去了原有川西林盤的味道。
“院落空間”作為川西林盤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產生活空間,是農民勞作和交流的空間,是一個村落的靈魂所在。院落空間中的“院”,《廣雅》中說:“院,垣也”。《增韻》中說:“有垣墻者日院”。《辭源》中說:“院者,周垣也”。在這里作者理解“院落空間”就是用墻垣圍合的堂下空間,是憑借其他構筑形式圍合而形成的一處對外封閉,對內開敞自成天地的空間模式。對成都平原農村的研究中,作者也將房屋前后的晾曬空地納入院落空間中,當地人稱之為“院壩”,從而更加全面的闡釋川西林盤地區農村院落的布局特點。在生態的理念下對農村院落進行功能適用性的剖析,合理的布局農村院落的空間,提高農村院落的空間利用率并增強其空間舒適性。
成都平原農村院落的形成與傳統農耕文明和小農經濟密切相關。為方便耕種,農民將房屋建在離耕地最近的地方,于是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態以及村落與田地相連的格局。
作為五大糧食產區之一的成都平原,在以農業經濟為主要經濟產業的時期,農村房屋前形成了大型院落空間,稱之為“院壩”。院壩的主要功能是晾曬谷物,其次是家中有大小事時擺設宴席的地方,院壩空間大小及形狀會根據其房屋所處位置而有所不同,但為了方便晾曬谷物,院壩基本為方形且鄰近田地。
在成都平原的農村,其院落的布局受太陽運行軌跡影響較小,外圍耕地則是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對于緊鄰耕地的房屋,其院壩空間是開敞型的;但在村落內部的房屋,其院壩空間則是封閉型的。在沒有大海的內陸平原城市,村民們更喜愛面向廣闊的稻田,感受風吹麥浪。
對于川西民居內部的院落空間,“天井”是其特有的存在。通風天井通常布置在院內或屋后,形成良好的“穿堂風”,并用檐廊或柱廊來聯系各個房間,靈巧地組成街坊。天井底部布置有暗溝將積水排走,呈現出“雨過壩干”的景象。天井由于其空間尺度,形成其獨有的精神場所,是農村人最喜愛呆的地方之一。
成都市目前正以“攤大餅”的形式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周邊農村被規劃到城鎮中去。農耕文明已經慢慢的在成都這座現代化都市消失,直至殆盡。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壩壩宴”這種請客方式逐漸被農民舍棄,“農家樂”在成都近郊逐步流行起來。近郊的主要勞動力基本在城里從事勞作,不再從事經濟回報過低的農業勞作,大量的田地逐漸被空置起來,“院壩”這種大空間院落正逐步被閑置。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村民將自己的自留地出租給承包田地的商人,增加其收入。商人們通過短期租用的方式,進行園藝培育或大棚果蔬等高產值經濟作物的勞作,同時又省卻了大量的運輸成本。這種雙邊盈利的租用模式,迅速在成都郊區的田地開展起來,進而形成季節性的“采摘節”活動。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成都市獨創的“小組微生”規劃理念在其遠郊的新農村得以實現,并逐步趨于成熟。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受到成都市城區居民的喜愛,并逐漸成為他們周末出游的首選之地。
“天府良倉”田園綜合體項目使得崇州10萬畝高標準良田得以落成,是現代化農業的初始。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農民收入的多元化,都印證了成都的農村正變得越來越現代化。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農村居民也漸漸放棄了大而簡的院落空間,小而精致的院落空間正逐漸受到居民們的喜愛。在走訪的新農村中,村民們大多都保留著種菜的習慣,這是一種閑暇時的愛好,也是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精神寄托。
在交流空間中,他們偏愛于大門前后的一片區域空間。在成都平原農村,大多數老年人都有著“守家”的心理,他們習慣于坐在家門口拉家常、閉目養神或者打麻將。這種在家門口活動的生活方式,反映出的則是積極尋求交流的心態。
在成都市的新農村中,居民們會在自家房屋周圍空地上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菜園子,房前屋后也會種植花或果樹,沒有土地也會擺放許多植物盆栽。由于前院空間極小,挨著田地的居民,會盡可能的開拓出后院,作為休憩和私密性的交流場所。
在建設好的新農村中,也出現了村民不適用的問題。村民之間的交流本應該是隨機的,不論是在道路、田間或者林盤中碰到熟人,都會停下來拉拉家常。房屋之間規劃的間距過遠、道路過寬和前院空間過小,都使得村民之間本應該隨機的交流方式受到阻礙。
對于農村“院落空間”的尺度和布局,作者分為前院、后院以及中庭三部分進行闡述。結合成都平原村民們現有的生活習慣、村民生活在新農村中不合理之處以及農村原有院落的空間布局,來歸納出新農村建設應當有的院落空間尺度與布局。
在前院空間中,農村的院壩空間尺度應當減小,尺寸為兩張圓形餐桌的布局,保證能形成家庭的聚會空間。前院空間應結合花草和果樹,形成鳥語花香的前院空間,用地寬裕時可采用游園式的行走路線步入房屋,形成曲徑通幽的儀式感。
在后院空間中,私密性和靜謐感兼容。后院的形狀布局應當結合菜園子位置,其尺度不宜過大,這種結合的方式會將村民的休閑和勞作聯系的更加緊密。
在中庭空間中,“通風天井”這一川西民居特色應當保留,無論是它空間的實用性還是空間的精神性,都經歷過千年的檢驗。由于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正逐漸流行起來,將院子藏于建筑內的內向型建筑也逐漸受到居民的喜愛,中庭空間的尺度將被擴大,并且將更加精致實用。在未來,這個空間的性質將在精神上大于其實用性。
在探訪過成都市的安龍村、高院村、香林村等近期建設的新農村后,作者感受到村落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善。干凈寬敞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植被及川西風格的民居等,都讓農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環境的改善。
同時,新農村在接受村民的檢驗中,也發現了對院落空間的忽視和不合理的空間尺度等問題,使得村民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封閉。建筑師和規劃師應深入了解農民的生活方式,把控住大的規劃布局,將房前屋后的空間留給他們去創造,因為只有他們自己才更了解他們的需要。
對于“院落空間”的尺度,本文只簡要闡述了規劃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具體實施的尺寸需要根據當地用地情況和家庭成員人數而定;對于院落的布局,則大部分取決于家庭成員的性格與愛好。總之,川西林盤的農村院落正從大而空演變為小而精的空間形態,其院落的構成要素也將變得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