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波
(1.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保護和建設好歷史文化名城,對于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歷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旅游事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既要保護、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又要考慮如何有利于逐步實現城市的現代化,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力求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太原市郝莊鎮為例,分析其現狀情況,提出相關建議。
郝莊鎮處在太原市迎澤區的中東部,隸屬于迎澤區。行政范圍東起罕山主峰,西至建設南路;北起占道村,南到棗園村,南北長約9 km,東西寬約17 km,總面積約88 km2。其東部隔罕山與晉中市壽陽、榆次區相望,南與小店區相接,西部與迎澤老城區交錯相連,北部與杏花嶺區毗鄰,是太原市的商貿重鎮,迎澤區城鄉統籌的主要載體。
郝莊鎮域內歷史文物眾多,文化資源豐富;省城標志之一的永祚寺雙塔不僅已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更是作為市標存在的城市重點文化景觀資源;白云寺,比永祚寺更加古老的文化傳承,有著堅實的宗教資源,更因為與唐代名相狄仁杰的歷史淵源而承載了豐富的傳奇人物資源;雙塔烈士陵園祭奠著山西省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先烈,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豐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芳林寺,有慈云寺、云峰寺、佰靈寺、朝陽洞、白云寺等古廟建筑。新溝、店坡的劉家大院、榮家大院也具有開發價值,歷史上北齊墓藏、宋代的孟家井瓷窯遺址等也在域內。郝莊本身還是“郝”姓發源地。
郝莊鎮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上迄南、北朝時代,下至明清時期及近代,文化史跡覆蓋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其文物古跡的總體特征有以下幾點。
迄今為止,在郝莊鎮域88 km2范圍內,11處國家級、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單位21處,其類別涵蓋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古遺址等,囊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不可移動文物的大部分類型。
從南北朝、明、清,再到民國時期、解放前夕,都有代表性的遺跡保留至今。
現存文物古跡都具有典型的歷史特征和強烈的地域特色,其科學、文化和美學價值非常突出。
郝莊鎮在工藝特產、民間文化、傳統習俗都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郝莊鎮的孟家井絞胎瓷制作技藝、琉璃燒制技藝被列入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孟家井絞胎瓷制作技藝,從明代便失傳,已經接近400余年,2015年在孟家井成立了絞胎瓷傳習所,逐步恢復了失傳已久的絞胎瓷燒制技藝。“蘇氏琉璃”是山西琉璃的代表,北京故宮翻修時,就發現過背后寫有“馬莊山頭蘇氏”的琉璃瓦。
高蹺是一種流行于郝莊、太原乃至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每逢春節、元宵節,郝莊群眾就興高彩烈地上街表演,以此表現出吉祥歡樂的氣氛。
多年來由于缺乏應有的資金投入用于基礎設施的改造及修繕,道路狹窄擁擠,市政設施配套不足,文物景點環境質量較差,旅游環境惡劣等問題。文物古跡和典型民居建筑年久失修,自然風化破壞嚴重。
對古建筑、古遺址的利用、展示和宣傳不夠,文物古跡難以發揮其在現代社會里應有的展示作用,導致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鮮為人知。地下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挖掘利用的缺陷尤為明顯。
郝莊鎮現存大量珍貴的歷史遺存,這從客觀上要求構建一個多層次的整體體系和框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相應的管理機制作為有力保障。
1)堅持全面保護的原則。全面保護郝莊鎮鎮域范圍內的文物古跡、環境以及人類活動等元素在內的統一整體。2)堅持重點保護與系統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以重點區域為核心,構建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打造特色文化區。3)堅持新老建筑相協調原則。文物古跡是反映郝莊鎮歷史文化價值的核心所在,新建筑物要從建筑形制、風貌、高度、體量、色彩、形式等方面與文物相協調,以保持文化得以延續和繼承。4)堅持保護與發展互促原則。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傳統建筑遺產不受破壞。但保護并不是靜止不動地保護,健康適度的旅游開發,在展示文物文化的同時,還對整個郝莊鎮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郝莊鎮歷史文物眾多,且品種豐富,組合度好,優化度佳,既有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基地,又有秀美的自然景觀、眾多的名勝古跡。區域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而且表現出強烈的地域特色及社會文化特色。文化展示等資源的整合開發前景甚好。傳統文化方面,由于受到新文化、新生活的沖擊,在逐步地遺忘。在這種形勢下,傳統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顯得尤為迫切。把那些已經或行將消失的文化內容,搶救、挖掘出來,并通過各種手段加以保護,供人們參觀、研究之用。對現在仍活躍在生活各方面的傳統文化內容,在保護的同時,引入經營理念,增加效益,為當代生活服務。充分認識和利用文物古跡的載體作用,賦新光大,延續文脈。
1)風俗民情。依托保留的民居點,利用旅游為主線,構架民風民俗博物和展示體系。
2)傳統飲食。結合傳統飲食,新建特色小吃街,注重軟、硬質環境的建設,開辟停車場,修建周邊道路,成為反映地方飲食文化的窗口。
3)民間工藝。選擇胎瓷制作技藝、琉璃燒制技藝等作為保護對象,建設小型作坊,讓游客參與其制作,形成一種游客與商家的互動局面。
4)弘揚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牢記對人類歷史和發展建設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弘揚民族精神。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人物可結合文廟等類型博物館展示其作品和成就。鄉賢、民間匠人等通過實物、碑記等表述其主要功績。
5)文物古跡資源整合。總體布局分為三大主題文化區:低碳山水生態文化區、愛國主義紅色文化區、高效觀光農業文化區。
a.自然山水生態文化區:鎮域東端是太行山縱深所在,森林密集,環境優良,以自然山水風景為主題,結合李氏宅院、王氏宅院等大院文化,發展復合型郊野森林公園以及高山休閑農業等產業。b.愛國主義之紅色文化區:以雙塔烈士陵園、太原司令部前線遺址等為主線,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建立起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c.高效農業觀光游文化區:以孟家井磁窯、伯靈廟遺址等人文資源優勢為主,結合各村特色,植入多樣化休閑業態,重點發展以采摘體驗、綠色旅游等形式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及休閑旅游業。
6)開發途徑。
a.顯性文化展示與開發:文物建筑修復與美化:通過文物古跡的保護、修復、美化,開發文化體驗、文化觀光產品。空間線路優化:優化重要景點之間的游線聯系,使之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
b.隱形文化展示開發:文化展示:創新表現手法,設計帶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建立博物館等,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物質化。氛圍營造:文化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形成的氛圍,即所謂的文化場。著力對特色服務、服務人員、場景、設施、旅游者與景區互動這幾方面重點的打造,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活化表現:活化主要采取民俗展演和節慶廟會兩種手段。應鼓勵當地開展以民俗表演為主的活動。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彰顯城市個性的珍貴資源,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本文通過以太原市郝莊鎮為例,把那些已經或行將消失的文化內容,搶救、挖掘出來,并通過各種手段加以保護,供人們參觀、研究之用。對現在仍活躍在生活各方面的傳統文化內容,在保護的同時,引入經營理念,增加效益,為當代生活服務。充分認識和利用文物古跡的載體作用,賦新光大,延續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