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晨 徐 芳
(徐州市九州生態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建設加快,建筑等行業對石材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造成采石場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石材開采給地表景觀和地表生態系統帶來大規模改變與破壞[1]。采石后千瘡百孔的山體、原有植被遭到的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大量粉塵、山體環境安全系數大幅降低、自然景觀的破壞等問題引發各界關注。如何讓采石場重獲新生,如何從生態、經濟、景觀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日顯重要。
采石場經歷長時間、大規模、高強度的開采后,致石材資源過剩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日益嚴重,開采后形成的采石場廢棄地由礦坑、巖石斜坡、廢石存放地及排土場等部分組成,且其中多數巖石的開采面不規則,坡度一般在40°~90°內,垂直的峭壁,反傾的石壁和危巖幾乎是無可攀附之地[2-4]。由于采石原因,地表的覆土層被去除,破壞了采石場原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群落,使得原有的生物群落遭到破壞。同時,未經治理的廢棄采石場,惡劣環境促進了巖石風化,風化程度高的甚至會呈現出不斷的山崩和巖崩,大大增加自然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嚴重威脅到周圍環境與安全。
國外的采石場修復與重建早于我國,美國礦山修復強調損傷恢復地貌,需要地貌恢復到原始狀態,以防止生態繼續損壞。法國由于工業發展,人口密集,生態恢復工作是為了保持農業和林業領域恢復生態平衡,防止污染再次產生。希臘狄俄尼索斯采石場,通過發掘采石場特質,對采石場現有的巖層予以適當保留,并進行合理利用,提出了“露天博物館”這個設計方案被人們接納。法國畢維利采石場,經過對采石場當地氣候條件和實地狀況了解,將其改造為一個帶有水域風光的休閑場所,收到良好景觀重建效果[1]。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四章明確指出“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規定,防止污染環境”。2007年我國頒布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這條新環境保護制度,這項制度對采石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和環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山東省境內一片廢棄采石場中坐落著一座銀河公園,其設計凸顯了采石場的歷史地貌與文化特征,以“采石場的記憶”為宗旨,賦予公園主體性和歷史性,讓游客在游覽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到當地的歷史文化氣息。紹興東湖公園,以原有山體為輪廓,對石料進行再加工與設計,以達到自然環境與人工完美結合的效果。徐州珠山宕口遺址公園,針對采石宕口立地條件,通過人工改造,設置采礦設施、設備標牌,讓后人了解礦山過去,產生時空對話,將滿目瘡痍的礦山變成一道自然與人文交融的風景線[5]。
生態恢復即在人為的輔助與控制下,利用生態系統的演替與自我恢復能力,使被擾動或破壞的土壤、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恢復到接近于被干擾前的原有狀態。而生態重建則是對遭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將人類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或重建成一個與當地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態系統。生態恢復更注重恢復到以前的狀態,而重建更注重人為的設計一個與廢棄地目前環境相適用的生態系統。
過去采石場關閉后往往屬于自然恢復,自然恢復后的植被組成更接近原來植被組成。雖然自然恢復成本較低,但恢復速度緩慢,無法在短時間內改善環境,因此人工恢復被廣泛的應用于恢復與重建工作中。人工恢復能夠快速的使表面巖石穩定,在實現景觀重建的同時也保證了采石場的安全性。通常,廢棄地恢復與重建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水土流失與提高綠化率,使其能夠再次融入到周圍的環境景觀之中。恢復后采石場多數用作開放空間與景觀,或開辟成公園、游樂場、野生動物棲息地、地質公園等。
因植被在裸露巖石或者斜坡上自然存活非常困難,往往需要采取人為改良措施來輔助。人為改良措施首先需要考慮礦坑、巖石斜坡與廢棄石堆穩定性。在坡度比較平緩的斜坡可以采用噴混植生技術和掛網噴播技術,而在坡度比較大的位置通常需要通過開鑿或爆破的手段對坡面進行調整,其中爆破是穩定坡面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坡度較大的巖壁。但是由于爆破作業操作困難而且存在潛在危險,同時爆破需要花費的資金較高,所以應盡量避免大規模的爆破[4]。
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提供養分,但同時植物生長也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質,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枯枝落葉及腐爛的根系進入土壤,均能夠促進土壤有機質增加。且植被能夠明顯改善采石場小氣候,更有助于枯落物分解,從而促進了有機質積累。大肆的露天開采使得采石場表層土壤丟失,破壞了采石場原有生物學特性,采石場原有植物及其繁殖體全部丟失,微生物群落發生巨大變化,野生動物的生存條件惡化,物種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所以采石場廢棄地的生態重建及土地再利用一定要建立在適當的土壤—植被系統之中,土壤—植被系統的重建對廢棄采石場生態重建至關重要。
失去表層土壤后的廢棄采石場,極端的土壤條件與小氣候大大限制了植被恢復與生長,所以廢棄采石場的恢復與重建通常需要大量土壤或基質供植物生長所用。購買土壤不僅需要較高費用,同時會給土壤采集地點造成很多不利影響。所以添加有機廢物,如泥炭土、脫水的污泥等已成為一種常用技術,添加有機廢物能夠提高基質中有機質的含量,促進N,P等大量元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循環,改善土壤原有結構,維持并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促進廢棄采石場植被定居[6]。但很多有機廢物含有某些具有毒性的元素,所以在使用有機廢棄物時,一定要仔細篩選,確保添加物安全性。
除添加有機廢物,增施肥料也能夠迅速補充植物所需要營養元素,可以在短期內促進植物生長,使得生物量積累,是重建初期常見的土壤改良措施。施肥后,樹木會快速生長,枯枝落葉及根系更替數量將會增加,同時會攔截風吹來的塵土、凋落物或種子,改善廢棄采石場極端條件。
植物是廢棄采石場恢復與重建的重點,通過提高植被覆蓋率,可以大大改善采石場環境與景觀效果。了解植物生長習性,可以預估其在廢棄采石場極端環境因素的生長情況,這對植物的選擇至關重要[7]。有的植物可以通過某種機制和生長習性來適應裸露斜坡的惡劣環境。比如耐旱、耐斜坡的植物品種在水分緊缺的廢棄采石場中非常必要,而垂直巖石上適宜種植攀援植物,在貧瘠廢棄地則可優先考慮種植豆科植物。另外,因采石場土壤結構、養分、水分差異,選擇草本或藤本植物較容易存活,在早期演替過程中多選用耐旱、繁殖能力強的禾本科與菊科植物,如白茅、五節芒、金發草、艾蒿等植物[8]。
廢棄采石場環境惡劣,缺少表層土壤,所以尋找經濟可行,生態環保的基質是廢棄采石場土壤重構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因廢棄采石場溫度干旱貧瘠,變化劇烈,只有耐旱和耐貧瘠植物才能生存,所以篩選出適宜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廢棄采石場的多樣化植物品種對廢棄采石場的植被恢復與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另外,當地鄉土物種因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所以能夠形成穩定的生物群落,因此進一步研究鄉土樹種的功能特性,通過模擬鄉土樹種的種子庫來恢復廢棄采石場的植被群落,對采石場的生態恢復與重建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