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孔令斌
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是城市規劃中最重要的議題和重點研究領域之一,城市快速擴張過程中協調好兩者關系尤其重要。然而,在城市規劃實踐中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兩者之間協調并不如人意,甚至是很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該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學科設置和管理上的分離所致。根據王輯憲和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主要表現為:一是專業人員隊伍認為土地利用規劃是城市規劃和地理學者的事情,交通運輸規劃則是工程師與經濟專家主持,時至今日在技術職稱和大學學科劃分上兩者都分屬不同領域;二是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上,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職能分屬不同行政部門管理,2008年國家大部制改革后,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管理權在中央進一步拆分劃歸不同部委,地方劃歸不同局委管理,而2018年最新的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雖然在空間規劃上“合一”,但對于交通與土地利用的融合方面仍沒有太多的改善;三是城市土地利用被認為是不可能和不應該干預的市場過程,交通運輸是支撐土地利用發展的工具與手段,應該最大限度地配合土地利用發展。在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研究上,由于土地利用分類與其發展特征上的復雜性導致影響因素眾多而城市又千差萬別,因此交通與土地利用在理論上從數據獲得到模擬研究主要是將大問題化小,有大量的分散實踐和理論研究,但由于一體化整合困難,明顯缺乏把這些研究進展整合的努力,在實踐中應用也不多。這其中最弱的一環是對土地利用市場機制的了解與模擬,以及如何將這種了解與交通系統的規劃結合起來,這使得城市規劃中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在理論上取得共識的內容并不多。
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一體化研究的重點是交通系統與土地利用的合理優化,既要實現土地經濟集聚效益,又能獲得可接受的交通服務水平,發揮不同交通方式和城市空間組織的優勢。由于土地利用分類的復雜性和土地利用發展市場機制模擬研究的短板,國內外在實踐上可以得到共識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合理職住空間的優化(職住平衡)縮短城市居民出行距離,進而降低城市交通需求總量(周轉量),實現高效交通組織。但對于優化方法與效果則因城市而異,如規模、性質、城市中心布局不同,在縮短居民出行距離上獲得的效果也因城市而異。二是通過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TOD),實現公共交通健康發展和土地利用高效集聚的目標。因公共交通可達性的制約,將土地利用布局與公共交通車站結合,既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公共交通可達性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又可以通過公共交通可達性提升實現城市土地的集約發展,促進經濟繁榮。
達成良好的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關系需要兩方面努力,一是要利用目前數據獲取手段的改變,更新與改善交通與土地利用一體化的理論研究;二是要建立有利于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的機制與環境。
在理論研究上,要模擬不同市場機制下不同社會屬性的人口和不同經濟屬性的就業集聚特征和空間選擇需求,盡管有互聯網環境下數據獲取的便利,但這仍是一個艱巨任務,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應將主要精力關注職住空間布局優化和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這兩個已達成共識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的目標是實現城市經濟繁榮、居民生活宜居和交通組織高效,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的目的是在不同目標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協調過程。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和程序會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交通與土地利用關系,包括有效的公眾參與和專業融合。而其中專業融合可以通過比較純粹的專業層面進行改善,業內已經呼吁多年,但成效甚微,知行難以合一,甚至有些城市、有些時候出現兩個專業越走越遠的傾向,這也是中國城市在交通與土地利用一體化的規劃建設中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欣喜的是,近年來看到學術研究和城市規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實踐中討論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越來越多,這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較好地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協調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關系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近期開展的“多規合一”工作推進,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有了更好的平臺,而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也成為建立高效協調機制、實現專業融合的良好開端。希望中國城市能在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的好時機建立一個好的協調平臺與機制,使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成為可持續的宜居城市建設的堅實支撐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