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翼龍 侯雪峰
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正文:
信息化建設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結構調整,是經濟轉型需求催生的有益探索,是貫徹1980年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成果。信息化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啟動階段(1993-1997年),1993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開啟了國務院總理/副總理直接領導全國信息化建設的模式;1996年,成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展開階段(1997-2000年),1997年,召開首次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編制《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9月,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提出“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將經濟信息化建設上升至執政戰略層面;次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并入其中;1999年,成立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發展階段(2000年-至今),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方針;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重新組建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并設辦事機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2008年,大部制改革,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工作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信息化測繪體系概念逐步出現(圖1)。
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信息化測繪體系醞釀階段(2006年之前),是學術界信息化測繪理念萌芽階段。《測繪信息化展望》(周德軍,2000)是可追溯到最早的對信息化測繪的技術產品與服務進行較全面展望的文獻;2002年,測繪報刊發江蘇局《建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 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科技創新會議的報道,提出“初步建立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基本實現基礎地理信息的快速獲取與更新、智能化處理、網絡化生產管理與分發服務”的理念,可被認為是后來信息化測繪體系的雛形;《信息化測繪的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李鵬德,2003)論述了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測繪體系的多種技術進展;《加快向信息化測繪體系轉變》(陳蘭芹,2004)報道了基礎測繪設施項目驗收會,驗收專家包括陳俊勇、劉先林、張祖勛多位院士,結論為實現了傳統測繪向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轉變。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的啟動階段(2006-2008年),該體系第一次以完整名稱出現可追溯到2006年,《測繪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國測繪技術體系將沿著“獲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產品知識化、服務網絡化和應用社會化”方向建設形成信息化測繪體系。后來信息化測繪體系特點在以上特點上發展而來;《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定位與框架》(李德仁,2007)論述了信息化測繪體系的“測繪生產自動化、測繪成果數字化和多樣化、測繪服務網絡化、測繪產品社會化”的定位,論述了信息化測繪體系后的測繪體系發展方向;7月,針對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信息化測繪技術服務體系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啟動;9月,首次以國務院意見提出開展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強測繪工作的意見》;10月,召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十院士專家座談會”;《由數字攝影測量的發展談信息化測繪》(張祖勛,2008)論述了信息化測繪的內涵、發展基礎、核心、生產組織關系及發展動力;《面向基礎地理數據庫構建信息化測繪體系》(馮學兵的,2008)論述了事業單位以信息化測繪體系構建為目標指導實用性技術研究。同年,國務院公布《基礎測繪條例(征求意見)》首次在行業條例層面提出該概念;同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強調加快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展開階段(2009-2014年),2009年,發布《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綱要(征求意見稿)》;次年,發布《測繪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清晰闡述信息化測繪體系特征—— “地理信息數據獲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服務網絡化和應用社會化”。至此基本確定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四化”特征,國內多省啟動試點項目。信息化測繪體系的發展階段(2015年—至今),2015年《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明確建設以“基礎地理信息獲取立體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智能化、服務網絡化社會化”的“六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測繪體系。相對原來“四化”特征,更強調對基礎測繪的服務、數據獲取的空間一體化能力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更強調服務的概念。同年發布《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技術大綱》和《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技術測試與評價大綱》。
《大綱》與《評價大綱》發布后,鮮有省份開展頂層設計,出現“國家主管部門-省廳/局-院”建設脫節情況。目前,以信息化測繪體系試點為代表的單位開展了各自建設,依托項目和經費不一,進度各異。亟待完善各省頂層設計,對所屬單位資源和建設情況進行統籌、差缺、補漏、協調,以建成省級統籌的信息化測繪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