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
摘 要: 自五四時期西學東漸以來,中國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無意識地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尤其是現當代文學領域。19世紀以來,西方理論經歷了從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的演變過程。在目前反西方中心主義的理論語境和意識形態下,中國古文獻研究具有極佳的機遇。《山海經》為我們還原了中國文化起源的歷史語境,豐富了文學理論中的人倫一維,在國家強調文化軟實力的今天,《山海經》等古文獻的研究對在世界上建構真實的 “東方”形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 民俗學 《山海經》 后結構主義 嫦娥奔月
一、中國古文獻的價值
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4000年,在從黑暗到逐漸璀璨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始終占有一席之地,歌德在《歌德談話錄》中,曾有這樣的敘述:“并不像人們所猜想的那樣奇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他們還有一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經常聽到金魚在池子里跳躍,鳥兒在枝頭歌唱不停,白天總是陽光燦爛,夜晚也總是月白風清。……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會長存下去。”①歌德在這里提到的成書于明清時期的《風月好逑傳》,距離本文欲探討的先秦古籍《山海經》還晚了幾千年,對于歐洲大陸的哲學家而言,先秦古籍應該更會驚為天書。
中國的歷史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在密不透光的歷史長廊中,很多個區域仍然是迷,從洪荒時代走來的中華民族一路篳路藍縷。在盤古開天辟地之前,滄海桑田,百年的時光亦如靜止的潭水般,聽不到時間的針腳發出的滴答的聲音。因此,在東方,在那一片天與地接壤海陸一體的遠古,人類對自身和周遭世界的認識是混沌的,生命的概念是寬泛的,亦可說整個世界每一塊石每一株草皆充滿神秘的生命力。
研究《山海經》的學者無不認為,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文獻古籍中,晦澀難懂的雖也有之,但從未出現過像《山海經》那樣令人費解、不知所云的著作。《山海經》也許是中國古籍研究中觀點分歧最大的一部。幾千年前的這部古籍《山海經》的性質,至今仍然眾說紛紜,難以定論。基本上有兩種說法,一為:《山海經》不是寫給大眾閱讀的書,因為其中的《五藏三經》部分脫胎于巫師專用的祭詞,是在現實的地理基礎上加以想象,是現實與荒誕的結合。《海經》是一本與分野有關的書,供占星人使用。因為上古時期禁止民間習用天文,《海經》部分采用了十分隱晦的寫作手法,是為故意不讓普通人讀懂。二為:我們失去了這部書的敘事語境。一個文本的成書總有特殊語境,語境對文本的影響程度有大有小,大的甚至能直接影響文本的構成,《山海經》的語境對《山海經》的文本構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山海經》而言,失去了“社稷”和“分野”這兩個敘事語境,我們便無從理解其內容。但語境往往會在文本中留下蛛絲馬跡,細讀文本,研究者可以窺探出它們產生時的語境,從而得以重構。這應當是古籍研究要解決的基礎問題,那么在當今語境下,是不是有什么新的方向和道路可以追尋呢?
二、當代學術研究理論現狀
當今大學學科間壁壘森嚴,各自為營,做學問得鉆和深,得掘地三尺,這是做學問的精神本無可厚非,學術研究精細和深入固然是好事,但世上的學問之間本來是互通的,分割得太細反而會束縛手腳,打破學科壁壘,借鑒本學科外的好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現在學術研究中已經在進行的實踐。特別是西方理論語境走到了今天“后結構主義”這一刻的時候,學術界對于強烈反對“西方中心”的要求,以及對“東方”持續不減的熱情,都給中國的古文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機。
20世紀以后的文學研究,西方理論成了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啟蒙運動以后,理性和進步成為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想,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從遠古時代到今天都有自己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進步,不斷地適應新的時空,所以這個世界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但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這種理性的美好,戰后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使得“后結構主義”應運而生。隨著理論邁入到“后結構主義”這一階段,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東方”或許成為下一階段研究的關注熱點。
“后結構主義”主要批判結構主義對形而上學傳統的依附,反對傳統結構主義把重點放在客觀性和理性問題上,企圖恢復非理性傾向,追求從邏輯出發而得出非邏輯的結果,揭示語言的規律。“后結構主義”是帶有政治性的,因為許多“后結構主義”者相信,我們關于這整個世界的觀點都是建構出來的②。“后結構主義”否定歷史的進步性,認為所謂進步只是由人為知識建構起來的話語權力。在這種理論語境下,“后殖民主義”應聲而出,“中心”被瓦解,“邊緣”被關注,不失為文化崛起的時機。
古文獻學,除了“考古性”的闡釋與還原外,如果能立足當下的社會語境,將歷史引入現實,提出當代問題便有現實意義,況且,古籍在不同的語境下,總是能化學反應般地被挖掘出新的價值。“后結構主義”語境下,西方對“中國理論”和“中國方法”的興趣,不失為古文獻學研究的一個良好時機。
三、“嫦娥奔月”的文化價值
“嫦娥奔月”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有關后羿和嫦娥,古文獻里的“后羿”不止一位, “堯”時射日的是一位“后羿”,在夏啟兒子太康當政期間并與嫦娥結婚的是另一位“后羿”。太康即位后理政不力,有窮氏首領后羿帶兵在洛水北岸攔住了打獵回來的太康一行,太康不敢過河于是過起了流浪的生活,此時后羿還不敢稱王,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為夏王。仲康死后又立仲康的兒子相為帝,兩年后,后羿罷黜了相,奪了夏朝的王位,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
后羿奪了夏王朝的寶座,可謂是個傳奇人物,不過他妻子更傳奇,是民間大名鼎鼎的嫦娥。據《淮南子》記載,后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來了長生不老藥,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但嫦娥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時,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藥,奔逃到月宮去了。奔月后,嫦娥想起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宮的冷清倍覺凄涼。
以上為傳說,而實際情況則是,由北風一族演變成的女和月母國,其中“女常”族善于編制,以蠶蛾為圖騰,因為部落中的首領成為“常娥”,演變成“嫦娥”。堯帝的女兒娥皇應該也屬于“女常”一族的首領,但嫁給舜后,就自動失去了部落首領的權力。西方部族為了夏朝的統治,必須對東夷部落中的實力派表示友好,所以西王母贈給后羿以“不死藥”,這是當初昆侖山上的“玉帝”才能享有的神藥,實際是一種能延年益壽的保健藥品。而女和月母國也把部落中最美麗優秀的女子嫦娥嫁給后羿為妻子,嫦娥就順理成章地替后羿保管了“不死藥”。在后羿奪取了夏朝的王位后,這種政治聯姻就破裂了。嫦娥帶著“不死藥”回到了女和月母國,即傳說中的月亮之國。
“嫦娥本月”的故事在古文獻里經歷著不同版本的演變和嬗遞。比對自古至漢代的所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不同的闡述方式和結局,會有很多有價值的發現。譬如可以發現上古時期的部落關系和實力強弱,以及每個不同地域的人文風貌。“嫦娥奔月”傳說中的每一個部落事實上都代表著華夏大地上的某個文化的雛形,比如擅編織還是耕種,是居住在山川還是平原,這些后來發展成了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的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文化。這個故事中的月亮、后羿、嫦娥、吳剛、蟾蜍、桂樹、玉兔在中國民俗中也有各自的隱喻,在中國文化中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對于我們考察民間習俗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可見,中國的古文獻,跟歷史考古發掘中的古文物一樣,不僅僅是供欣賞和研究的無生命之物,每一部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非常珍貴的基因。
四、結語
中國的先秦古籍就像散落在海灘上的珍珠,換句話說,就像閃爍在天鵝絨般的浩瀚宇宙中的星星,如何用我們的研究將其連成星座,讓其成體系,每一個星座代表一個系統詮釋著一種意義,我們的研究怎么在“后結構主義”語境下重新構筑中國的遠古歷史和展現當代的中國形象?如何運用中國的理論話語、研究中國的文學,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任?這是幾代人在做著,我們仍然在繼續的一個事業,也是古文獻研究的任務和目標之一。
注釋:
①愛克曼,輯錄.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324.
②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197028-5428695.html
參考文獻:
[1]愛克曼,輯錄.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余偉.《山海經》真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吳曉東.山海經語境重建與神話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