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棟
“開弓沒有回頭箭,對于簡政放權要一抓到底、一往無前”,李克強總理的話擲地有聲。近年來,濟寧市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轉型發展的生命線,以解決項目落地難、群眾辦事難等突出問題為主要任務,弛而不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提升企業群眾的改革獲得感,加快形成新的動力引擎和區域競爭優勢。
一、堅持“簡”字當頭,全面唱響深化改革主旋律
按照“能減則減、能放則放”原則,在全面銜接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取消下放或調整行政權力事項基礎上,把企業和群眾急需、縣級政府辦理更為快捷高效的行政權力事項作為減權放權重點,大力度削減行政權力事項。自2013年實施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來,先后12次共削減市級審批事項339項,市級行政許可事項由594項壓減至234項,壓減率61%;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由184項減到40項,成為全省收費項目最少的市之一。改革推進過程中,著力加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全鏈條式”推進,注重“放”與“管”的協調,實現“接”與“服”的同步,對取消下放的審批事項,要求主管部門結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把工作重心從事前審批轉移到事中事后監管上,避免“自由落體”。對承接的審批事項,要求部門第一時間與上級溝通,及時編制公開有關事項業務手冊和服務指南,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同時,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提升登記辦事效率為目標,狠抓登記服務,制定并推廣“導服四步法”、登記“五辦工作法”和“重點項目限時辦結制”,開設“網上辦事大廳”和“二維碼”網上登記業務,登記業務辦結時間減至3天,材料齊全的當場辦結,即時辦結率保持在90%以上;加快推進網上申報、網上審批,網上審批率超過95%;在“三證合一”基礎上,積極推行“五證合一”“多證合一”改革。
二、掀起“效能革命”,進一步優化政府公共服務
緊緊圍繞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掀起“效能革命”。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推行“一窗受理、整合流程、簡化材料、壓縮時限、超時問責、容缺審查、收費最低”等改革措施,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推動并聯審批,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壓縮到28個工作日,實現提速75%;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全過程用時壓縮至120個工作日,實現提速50%。切實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堅持“非禁即入”原則,放寬市場主體投資資格和小微企業經營范圍登記;鼓勵企業利用閑置廠房、場地、設備組織富余人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人員領辦、創辦企業,支持在校大中專學生設立創新工廠、創客空間從事創業活動。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全面安排部署公共服務事項目錄編制及清理各類蓋章環節證明材料工作,通過“增與減”“拓與延”“分與統”有機結合,在全省率先形成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公共服務事項目錄,市級68個部門(單位)保留681項公共服務事項,全市鄉鎮(街道)共確定公共服務事項17845項。通過建立證明蓋章類材料目錄、清理規范年檢和政府指定培訓等措施,有效疏通公共服務“堵點”“痛點”和“難點”,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從源頭上避免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
三、實施“放管并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全面建立包括行政許可事項清單、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涉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年檢事項目錄清單和取消證明蓋章類材料目錄清單、村(社區)保留證明材料清單、第一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項清單等在內的“十張清單”制度,明確政府權責邊界,規范權力運行。大力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制定隨機抽查“一單兩庫一細則”,認真落實國務院提出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自作出行政決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上網公開”要求,扎實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和重點領域的信息公開。加強信用智能監管,結合市、縣兩級已公布的政府部門權責清單,進一步明確事中事后監管責任,強化清單執行和落實,不斷建立完善市場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等制度,讓“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寸步難行”。充分運用大數據手段,探索“互聯網+監管”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在線即時監督監測,推動監管方式向專業化、智能化轉變。打通涉審批中介“中梗阻”,在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中介超市”,擇優選取中介服務機構入駐;加強對入駐中介機構監管,設立涉審批中介機構監督管理平臺,建立優勝劣汰管理機制。大力開展督導問責,在全省率先出臺《濟寧市“放管服”工作督查問責暫行辦法》,梳理歸納35條具體問責情形,每月開展督查,及時通報問題,做到令出督隨、真督實查;在濟寧日報、濟寧電視臺開設“放管服改革進行時”專欄,公開縣(市、區)政府和市直部門(單位)負責人承諾,定期發布有關工作排名信息,強化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四、強化政策支持,充分彰顯改革決心和勇氣
2017年,濟寧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召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會議、現場會議、視頻會議。緊緊圍繞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的政務環境,深入開展削權減證、流程再造、精準監管、體制創新、規范用權“五大行動”,創新實施一窗受理、一城通辦、一體審批、一網流轉“四個一”工程,打破行政部門界限,將政務服務大廳61個窗口整合為7大類綜合辦理功能區,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辦理、統一窗口出件”的政務服務新模式;圍繞“辦成一件事”整合設計審批標準,成立基本建設項目聯合辦理推進辦公室,建立“6+1”“9+X”部門會商會審和三級協調機制;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依托山東省政務服務網,開發綜合受理系統,縱向對接省級和縣級平臺、橫向聯通市級部門業務專網,全面推行“在線咨詢、網上申請、網上審批、網端推送、快遞送達”辦理模式,市級90%審批事項實現網上辦理,網上按期辦結率達到99%,真正使“數據信息多跑網路、企業群眾少跑馬路”。
通過放、管、服三管齊下,濟寧市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收到顯著效果。一是市場主體活力有效提升。“放管服”改革夯實了市場主體發展的微觀基礎,推動了創業群體“枝繁葉茂”、小微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新興產業“茁壯成長”。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8.93萬戶,注冊資本金1179.16億元。目前,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總量達55.6萬戶,同比增長18.59%,市場主體總量比改革前翻了一番,三年增量超過改革前總量。二是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部門“削權”“割肉”換得了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2017年,濟寧市在全市范圍內隨機抽取409家企業,開展了營商環境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409家樣本企業對全市營商環境總體基本滿意,企業對政府公共服務項目滿意度較高,對政府扶助支持滿意度最高,對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獲得財稅優惠、專利審批等滿意率也都在80%以上,企業評價越來越好,群眾獲得感越來越強。三是審批效能大幅提升。目前濟寧市級所有審批事項辦理時限至少壓縮了50%,最多的壓縮了90%,平均辦理時限由21.1天縮短為9.3天,成為了招引重大項目的重要賣點。首期投資80億元的比亞迪“云軌”項目,簽約后1個月內濟寧市云軌交通有限公司、濟寧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全部注冊完畢;2個月內比亞迪整車產業基地開始建設;不到3個月,孔孟旅游快線鄒城段工程開工,去年9月份“云軌”軌道零部件開始投產。項目推進跑出“濟寧速度”,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向濟寧市政府寫出感謝信,把“云軌”項目的高效推進機制贊譽為“濟寧模式”,公司董事會確定在全國在建項目中全面推廣。四是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形象進一步提升。“放管服”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了行政體制和管理方式,減少了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同時伴隨著以“一網(信用濟寧官網)、三庫(企業法人、自然人、非企業法人數據庫)、一平臺(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為核心的信用信息系統不斷完善,濟寧市逐步構建起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僅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力加快了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步伐。根據全國城市信用監測平臺數據統計,去年濟寧市在全國261個地級市中信用指數排名第10位,位列山東省第3位。□作者單位:濟寧市審改辦 E:DL
關鍵詞:放管服改革 效能革命 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