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運全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如何統籌使用好各類編制資源,加快改革發展步伐,成為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郯城縣從優化盤活存量資源入手,陸續實施比例核減、改革撤并、清理規范、督查整改等舉措,有效緩解了機構編制供需矛盾,編制資源使用效益顯著提升。
一、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的主要做法
(一)按比例“一刀切”,優化總量盤子。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市關于嚴控機構編制確保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的各項政策文件,對行政、事業編制采取按比例“一刀切”的方式精簡壓縮,除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公辦學校、公立醫院以及直接承擔就業和社會保障職能的領域外,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原則上分別按7%、6%的比例精簡壓縮,共收回行政編制42名、事業編制178名。對于精簡壓縮編制后仍然超編的單位實行“扎口管理”,人員只進不出,隨自然減員逐步消化超編人員,將人員調整到編制限額以內。
(二)借改革“撤并轉”,提升使用效益。借助各類改革推進的“東風”,在機構整合、轉企改制、備案制管理等工作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優化機構編制配置。一是在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中,撤銷城管、國土、水政、糧食等8支執法大隊事業單位建制,組建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合并農業、畜牧、農機、漁業管理以及工商、質檢等領域行政處罰職責,分別組建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市場監督管理執法大隊。在不增加編制的情況下,通過隊伍“撤并”,既增強了行政執法力量,又解決了多頭執法、推諉扯皮等問題。二是在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將鄉鎮企業農貿公司、蜂業公司、第三建筑公司、拖拉機站和投資公司等5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進行轉企改制,撤銷事業單位建制,收回編制16名,統籌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崗位。三是在公立醫院人員控制總量備案管理中,收回縣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醫院空余編制共計77名,由縣編委統籌調劑使用,在擴大事業單位用人自主權的同時,減輕了編制需求壓力。
(三)抓規范“下殺手”,清理僵尸單位。2016年以來,通過集中開展“僵尸”事業單位清理,著力挖潛機構編制資源,推促事業單位合理用編、規范運行。印發《關于集中清理全縣“僵尸”事業單位工作方案的通知》,嚴格按照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各項要求,對主要職責消失、無在職人員、長期不開展工作、設立超過1年未正式組建或未開展工作的林業站、郯城街道歸義初中等事業單位予以撤銷,對工作任務不飽滿、職責任務相近或工作中有交叉的交通運輸監察站等事業單位予以整合。兩年來,先后撤銷“僵尸”事業單位12個,整合24個,收回事業編制273名,統籌用于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全局性工作,以及教育、衛生等重點民生領域,實現編制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結構最優化。
(四)嚴紀律“補漏洞”,狠抓督查整改。嚴肅查處違規違紀事項,進一步規范管理、嚴明紀律,確保“編制到人、人盡其職、履職有效”。一是全面查,對全縣機關事業單位的機構運轉、人員履職及干部配備等機構編制執行情況開展全面督查,并向物價局、房管局等問題單位下發《機構編制監督檢查限期整改通知書》,對于擅自設立的機構,全部撤銷,對超職數配備的中層干部,消化理順前一律不準新增。二是聯動查,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機構編制問題整改推進審批聯動的相關文件精神,加強機構編制審批和監督檢查環節的協調配合,將巡視(巡察)、領導離任審計中發現的各單位機構編制問題整改情況列入機構編制審批要件,對于林業局等機構編制相關問題整改不到位的單位,暫停受理有關新增機構編制申請。三是專項查,會同組織、人社、財政部門開展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吃空餉”問題集中治理“回頭看”活動,對于存在問題的單位,責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按有關規定核減編制,切實做到不走過場、不留死角,通過查處違規行為,嚴肅機構編制工作紀律,整治不良作風,杜絕“吃空餉”現象發生。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內部挖潛空間有限。由于上級對機構編制總量控制,在確保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的政策執行到位后,編制資源“總盤子”不變和實際工作“總任務”不斷增加的新常態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具體來看,一方面,郯城縣機構編制總量較臨沂市其他縣區相比偏少,編制資源底子較為薄弱,內部挖潛空間不大;另一方面,部分鄉鎮在撤并改革后,受省定的鄉鎮核編標準制約,在工作人員不變的情況下,編制數卻核減較多,有限的內部挖潛空間一時無法消除改革造成的超編狀態。
(二)動態調整缺乏依據。大多數事業單位尚無明確的核編標準,只能依照歷史延續的工作職責,實行現有編制總量控制,在增減編制上缺乏剛性依據,動態調整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阻力。目前,除中小學、幼兒園和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可以按照學生數、服務人口比例、床位比例等標準確定編制數以外,在基層執法、環保監察、社會保障等用人需求較大的領域,因為缺乏增編依據,在實際工作中,機構編制部門往往放不開手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編制資源配置的效能。
(三)結構性缺編問題突出。部分單位由于政策性安置等歷史原因,處于滿編或超編狀態。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可用人手不足。但是根據機構編制管理相關規定,這些單位在短時間內無法申請進人,增加編制也不現實,只能等待現有人員退休空出編制后再進人。為解決實際問題,不得不從下屬事業單位抽調人員充實工作隊伍,導致混編混崗、管理混亂。
(四)控編收編阻力較大。部分單位對部門編制認識有偏差,覺得編制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增加了樂意,減少了心疼。有的單位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個別科室職能弱化,編制數與承擔職能不相匹配,但卻遮遮掩掩,不愿核減;有的單位對于改革后留有的大量空余編制,寧愿長期閑置也不愿被收回;個別單位主要負責人對嚴控機構編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面臨新工作時,首先想到的還是要機構、增編制、多進人,而不是內部挖潛解決,等等。這些單位的認識和做法增加了控編減編工作的困難和阻力。
三、對策建議
(一)集中空編,建立“蓄水池”。探索推行空編集中管理制度,將機關事業單位空余編制統一收回,建立“蓄水池”,統籌配置機構編制資源。一是依照申請“放好水”,對于超編單位,不得再增加編制,人員只出不進,直至內部消化為滿編狀態方可提出用編申請;對于滿編單位提出增編申請的,列入年度用編計劃,統籌考慮全縣編制配置情況,分清輕重緩急,重點向基層執法、社會保障等用人需求較大的領域,以及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傾斜,確保“池”中有限的資源惠及最需要的領域。二是主動研判“澆好水”,機構編制、組織、人社部門加強對面上工作形勢的分析把控,對于社會發展和改革過程中職能加強、職責加重的工作領域,用好“蓄水池”內的編制資源開展集中招聘(考),實現重點領域人力、人才的配置優化。
(二)統籌資源,建全“人才庫”。一是探索實行高層次人才機動編制管理。在全縣范圍內調劑50個事業編制建立“通用人才庫”,引進財會、計算機、法律、商務等“適用性”較強專業的高層次人才,統籌考慮全縣各項階段性工作用人需求,滾動使用,編制不受所在單位編制限制,檔案管理、“五險一金”繳納等由縣人社局負責,職稱晉升等由組織、人社部門根據工作實績統籌考量。二是探索建立“專門人才庫”。針對各單位工勤人員實行扎口管理、人員逐步減少的現狀,在縣機關事務管理局探索成立后勤保障中心,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社會聘用專業技術人員,建立“后勤人才庫”,根據各單位實際需求統籌調度使用,進一步提高機關后勤服務水平;針對各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性質相似、業務量較小等情況,在縣機關事務管理局探索成立縣財務核算中心,將縣直部門財務管理人員收歸集中,統一管理,進一步提高全縣各部門預決算上報、財務賬目管理等工作質效。
(三)強化督查,建好“整改單”。注重協作配合,進一步健全機構編制履職考評督查制度,建立由編辦牽頭,組織、紀檢監察、人社、財政等部門共同參與的監督檢查機制,切實形成監管合力。注重結果運用,將督查反饋情況與整改效果作為調整部門機構編制的重要依據,對于督查發現的問題,按違規違紀的嚴重程度,分“A、B、C”級下發整改單,并在機構編制網站進行公示,倒逼單位整改落實。注重懲戒問效,對長期閑置、空崗運行的機構,及時收回編制;對職能弱化、工作量減少的機構,按實核減編制;對于整改不力的單位,必要情況下給予黨紀或政紀處分,切實通過問題整改實現編制資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作者系中共郯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E:ZY
關鍵詞:機構編制 資源 優化 探索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