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非遺傳承人、設計師、學者跨界交流沙龍上,學者陳燕琳正在和大家分享泥泥狗的文化淵源。
黑色的底,白、黃、紅、綠、粉五色紋飾的布懸在空中;沙石間,一個個奇形怪狀、黑底花臉的小怪獸探頭張望著這個新世界。白色展臺上站著幾只七八十厘米高、外形怪誕的“大塊頭”,墻壁上掛著油畫的、粉彩的、拓印的泥泥狗組畫……這是由《中華手工》雜志、手藝網聯合舉辦的《泥泥狗——中國族源圖騰文化藝術再生展》,在第二屆觀瀾湖創意文化節上亮相,200多件泥泥狗作品讓觀瀾湖手藝工場彌漫著神秘的氣息。
泥泥狗也叫陵狗,是河南省淮陽縣太昊陵“人祖會”中泥玩具的總稱。有人頭狗、人面猴、草帽虎、貓拉狗、怪獅、四不像等200多種形象,造型古拙、虛幻、怪異、荒誕。有的單獨成型,有的連體迭肢,是原始圖騰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復合體。
展覽啟幕沙龍上,淮陽泥泥狗周口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華偉分享了泥泥狗的故事:“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淮陽太昊陵都會舉辦‘人祖廟會。周圍村莊的手藝人都會去趕廟會,一邊畫一邊賣,賣給前來朝祖進香的人,既討一個吉祥,也可以帶回去給孩子玩。而且,傳統泥泥狗的身體上有個孔,對著孔吹,可以吹出響聲來。”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陳燕琳認為,泥泥狗的造型與圖案隱藏著遠古世界的訊息與印記。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陽泥泥狗所承載的原始圖騰、生殖崇拜、祭祖娛神的文化意象為研究中國族源文化提供了“活化石”的參考,意義深遠。
而青年設計師彭盼帶來了她的畢業設計作品《泥泥狗傳統文化視覺藝術再生》,她從泥泥狗的傳統紋飾與形象中提取元素,衍生設計了草帽虎充電器、貓拉猴筆記本、雙頭狗咖啡杯等系列產品,深受年輕人喜歡。
畫家聾禪現場演示了陳州拓印技藝,輔以彩繪而成的泥泥狗畫作,在傳統中有創新,在創新中又遵循傳統。沙龍結束后,非遺傳承人張華偉指導大家體驗了彩繪泥泥狗,用一截秸稈把白、黃、紅、綠、粉五彩顏料點點、線線勾畫繪飾在黑色的泥泥狗坯子上,繪成千奇百怪的花紋和圖案,把一塊塊泥巴幻化成荒古的人之初世界。
泥泥狗——這個來自6000多年前的遠古信使,向我們講述遠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古人的圖騰崇拜,也講述了人祖廟會上的了溫暖鄉愁。
它通身玄色,
點彩白黃紅綠粉;
它奇形怪狀,
藏著族源圖騰的秘密;
它忠誠地守在伏羲陵前,
一站就是幾千年。
它就是來自上古的神獸——泥泥狗。
泥泥狗——中國族源圖騰文化藝術再生展
主辦:中華手工雜志社手藝網觀瀾湖藝工場
承辦:揖美 手藝工場
地點:深圳市龍華區觀瀾高爾夫大道8號 手藝工場3樓
展覽合作:18696567701 謝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