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2017年5月以來,江蘇省江陰市按照“開展集成改革試點、形成改革集成效應”的總體要求,圍繞構建“集中高效審批、強化監管服務、綜合行政執法”的基層治理架構,在全市復制推廣徐霞客鎮“鎮村治理一張網、政務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管理服務一中心”試點經驗,以系統化集成化為方向,有序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創新,基本形成了“全科式政務服務、全能型綜合執法、全要素基層網格、全流程管服中心”的基層治理“江陰模式”,有效提升了江陰縣域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
一、創新基層治理結構,構建新型基層政府權責體系。印發《江陰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案》《鎮(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和《鎮(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機構編制人員管理操作口徑》。全市17個鎮(街)和2個開發區的職能機構重新設置,各鎮(街道)機構由30多個精簡為7—10個。參照徐霞客范式,編制《江陰市鎮(街)“三大平臺”建設標準規范》,規范推進綜合管理服務指揮中心、綜合執法局和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市縣同權,形成《江陰市縣級集成改革試點賦權需求清單》。依據江蘇省賦予經濟發達鎮409項權限清單,編制《江陰市賦予鎮、街道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權限清單》75項,《行政處罰權限清單》784項,全市17個鎮街和2個開發區全部實行許可權相對集中和處罰權相對集中,以鎮街名義實施賦予的部分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依照《國家級開發區全鏈審批賦權清單》,形成開發區行政審批賦權清單163項。編制相關職權調整事項清單,調整行政權力686項,調整相關職權20項。市級和鎮(街)、開發區新型權責體系基本構建完成,正按新的權責體系運行。
二、完善基層治理機制,構建新型管理服務指揮體系。組建集網格化管理指揮平臺、行政服務監管平臺、綜合執法協調平臺和應急管理聯動平臺于一體的市級綜合管理服務指揮中心,搭建市鎮兩級聯動的綜合管理服務系統。推進基層治理“一張網” 建設,整合組建覆蓋全市域的綜合管理網格。各鎮(街)在建立鎮街管理服務指揮中心的基礎上,依據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和區劃面積設定鎮村管理網格,完成市、鎮(街)、村(社)三級綜合網格劃分,市級和17個鎮(街)、300多個村(社)“治理一張網”全部完成,設定一級網格17個,二級網格269個,三級網格1958個。推行“互聯網+綜合網格”,市級33個相關部門入格事項、85項信息采集類入格事項和626項日常巡查類事項全部納入“三級網格”。完善網格事件處置程序,實現事件處置全程留痕、可追溯。建立流轉交辦、協調聯動、研判預警和督查考核等綜合管理指揮機制。完成全市所有網格化工作人員和網格劃分信息的整理匯總,打通12345平臺和綜合執法平臺的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統一建立網格長、網格員、督察員、信息員、巡查員和聯絡員“一長五員”網格管理體系,實施定人、定時、定崗、定責、定管理標準、定獎懲制度“六定”管理模式。
三、打通數據資源壁壘,構建新型信息數據共享體系。按照“規范采集、無償提供、平臺歸集、按需共享”思路,建成“共享、開放、融合”的市級大數據中心,實現全市基礎信息數據互聯互通。制定《江陰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共享交換體系和政務信息采集、維護、共享工作機制。建成統一事項庫、企業庫、人員庫、投資項目庫、電子證照庫等資源庫,建立政務信息資源的常態化更新機制,實現審批、服務、執法、監管政務信息互聯共享。依托省級政務服務“一張網”,利用開放各類管理服務端口,共享公安、市場監管、稅務、地理測繪等省級基礎信息的有利契機,拓展市級政務服務平臺功能,完成大數據平臺部署和38個部門數據目錄的梳理整合,基本實現了“部門業務數據”向“政府數據資產”轉化。
四、統一審批服務標準,構建新型一體聯動政務體系。開展全市域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市行政審批局已正式掛牌成立,將市場準入、建設投資和權證辦理等69項的許可事項全部集中,制定商事登記權力下放工作實施方案和現場踏勘工作實施方案,真正實現“一枚公章管審批”。創造便利創業創新的營商環境,推動行政許可權向市行政審批局、開發區行政審批局、鎮街政務服務中心集中。全面落實“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兩次公布不見面審批服務事項1045項,80%左右審批服務事項已實現“不見面”,基本實現“2440”(企業注冊開業2個工作日、不動產權證4個工作日、施工許可證40個工作日)目標。推進“一窗綜合受理、一城全域通辦、一體標準審批、一網數據共享、一環監管保障”行政審批集成改革,升級“互聯網+政務服務”。統籌建設門網線端“四位一體”、市鎮村“三級聯動”的新型政務服務體系,形成了定位清晰、標準統一、服務便利、互動高效、運行暢順、考核有力的一體化政務服務生態圈。
五、堅持條塊統分結合,構建新型縣域綜合執法體系。制定《江陰市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方案》和《江陰市綜合執法隊伍整合方案》。按照減少層次、整合隊伍、統分結合的原則,整合政府部門間相同相近的執法職能和資源,調整相應執法體制和執法主體,建立“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綜合執法體制。市級重點在市場監管、交通運輸、規劃國土、農林水利、安全生產、建設管理、衛生監督等7大領域推進綜合執法,實現“一個領域一支隊伍”。組建成立市城市綜合管理局,掛綜合行政執法局牌子,明確承擔全市行政執法的統籌協調、集中指揮和跨區域執法等職責。統籌調整市級以上駐鎮(街)執法機構,各鎮(街)全部組建綜合執法局,按網格進行綜合行政執法,建立以實體化網格為基礎、全能型隊伍為主體、現代化網絡為支撐和制度化“雙隨機”為補充的鎮街綜合執法體制,實現“一個鎮街一支隊伍”。法律規定確需保留的,探索雙重管理以鎮(街)為主管理體制。理順市鎮層級執法職責關系,除跨鎮(街)、大案要案、需要技術力量支撐的執法事項由市級層面負責外,其余的都交由鎮(街)屬地負責,真正建立市鎮聯動、權責統一、精簡高效的綜合執法體制。
六、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構建新型基層治理監管體系。建立以權責清單為邊界,“雙隨機”抽查為抓手,信用監管為核心,網格管理為依托,綜合執法為支撐,線上線下制度鏈為保障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推動各部門加強對已取消或調整的審批事項的監管力度,厘清市場監管部門、審批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市場監管職責。推行“互聯網+監管”,建立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共享的監管平臺,實現信息實時傳遞和無障礙交換,監管聯動與執法協作有機貫通。建立信用信息分類分級管理和交換共享機制,形成了覆蓋所有企業、絕大部分信用信息類別的信息互通網絡。截至目前,企業信用數據庫歸集了35個涉信部門、285個信息類別、涵蓋7大領域的4萬余家法人企業的近101萬條信用信息;啟動建設重點職業人群專題信用數據庫,歸集6類重點人群近10萬條信用信息。“誠信江陰”省內率先對社會公眾提供企業失信行為信息查詢服務,新增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用信息“雙公示”端口,網上公開信用信息近5萬條,其中行政許可3萬余條,行政處罰1.5萬余條。□作者系江陰市編辦副主任 E:CWK
關鍵詞:基層 治理體系 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