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 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狀況和發展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和社會道德的整體狀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高校管理者的重視。通過文獻研究法分析案例,對當前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進行剖析,發現其親社會行為存在個體性、情境性較強、合作性不足等特點,整體水平不高,本文從行為情境、行為價值觀等方面對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管理途徑進行總結和建議。
關鍵詞: 新生代大學生 親社會行為 行為管理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處事觀念發生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亦有新的情形,這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時期,弱社會現象凸顯,在一些年輕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新生代大學生作為新一代青年的重要群體,其社會行為更關系到整個民族道德的發展趨勢和社會文明的程度,其親社會行為狀況和發展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高校管理者的重視[1]。筆者試圖對當前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特點進行剖析,并對高校的相關管理工作進行研究和探索,以期為大學生的行為管理提供參考。
一、概念界定
新生代,是一個相對概念,是針對以往的人和事而言的,是之謂“新”,體現的是一個新的時代特色,任何新起的事物新被研究的事物都可稱為“新生代”,新生代往往比以往的研究對象有更鮮明而與眾不同的時代特質[2]。本文研究的新生代大學生則指的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進入高校的大學生,他們出生在社會高速發展時期,從小積極接受新鮮事物,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方面更具個體性,對新觀念有較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因為閱歷尚淺,世界觀和價值觀未完全形成,所以極易受良莠不齊的社會現象影響,社會行為弱化現象較為突出。
親社會行為指的是人們在社會行為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切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和取向,其中包括助人、謙讓、合作、利他、共享、幫助等一系列行為,體現的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和文明程度。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指的是“90后”大學生對社會和他人的友善和有益行為,是社會化程度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他們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關鍵因素。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程度如何既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又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對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管理和引導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是關乎青年民族和國家的大事,應引起高校學生工作者的關注。
二、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
結合以往關于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筆者日常學生工作中的觀察及科學系統的問卷調查,現將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特點進行概括和總結。親社會行為包括取向和行為兩個部分,筆者結合實際,將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特點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些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具有較強的情境性,親社會價值觀念淡薄。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佛·卡羅(Gustavo Carlo)根據以往的研究,從社會生態學角度總結出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模式。將親社會行為劃分為六種類型,即依從型、利他型、公開型、情緒型、匿名型和緊急型。這成為衡量親社會行為的六個維度。經調查發現,當前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的強度排序如下:緊急、情緒、依從、利他、匿名、公開。
調查發現,在做有益于社會的行為時,一些新生代大學生更傾向于個體性的親社會行為,不傾向于公開從事親社會行為;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在緊急情況下或個人情緒支配下作出決斷和行為,在行為取向上傾向于依從或從眾,利他和公開的親社會行為較少。由此可見,當前新生代大學生的許多親社會行為具有情境性、情緒性,目的性較強,而非由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引導的行為,親社會思想價值觀念淡薄。
第二,一些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具有較強的公德性,但合作性存在不足。按照親社會行為性質的不同,本文將親社會行為分為公德性親社會行為、助人性親社會行為和合作性親社會行為。調查發現,新生代大學生中公德性親社會行為最多最明顯,而合作性親社會行為則最少最低。
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前一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相比于合作更側重于競爭。這與當前的社會環境和輿論導向有著密切關系,從小的教育和周圍環境都在強調競爭和超越,從而渲染個體的氛圍,使得大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行為有所減少。然而,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合作是人適應社會、社會進步發展的必要素質,缺少合作精神和能力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不利的影響,這將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第三,一些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具有較強的個體性,較強體現了大學生自我的個人利益。親社會行為往往受到行為情境的影響,根據情境的不同,本文將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分為一般情境、需要助人者付出較高代價的情境及對助人者有益的情境三種行為情境。調查發現,在越容易完成、付出代價越小的情境中,越容易發生親社會行為,而即使更有意義更需要幫助,但需要付出較高代價的情境中,親社會行為的發生則最少。
由此可見,一些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利益性較強,對親社會行為缺少科學客觀的認識,行為價值觀處于一種迷茫未定的狀態,受到他人和外界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需要學校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3]。
三、對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管理途徑和方法
針對一些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特點,本文認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從學生工作方面對大學生親社會價值觀和行為進行引導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建立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激勵和強化機制
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典型的社會行為,具備社會行為所應有的因素,受到價值觀念和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其形成和養成需要在情境中加以激勵和強化。
合理利用獎懲制度。獎懲作為外在刺激,是形成行為的重要外因,通過對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作用從而內化為行為的內在指導力量,因而如何利用好外在刺激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行為取向至關重要。獎助學金等獎勵激勵制度能夠在校園里形成感恩社會、努力拼搏的正能量氛圍,通過制定合理的評選制度和公平公開公正的評選過程,使得有需要的學生受到資助,才學兼備的學生受到獎勵,必將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親社會情境,如此對于大學生親社會觀念的形成大有裨益。適度的懲罰使得大學生增強是非判斷能力,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道德感。
及時規范強化。對激勵產生的合理行為加以強化和引導,才能起到形成穩固行為的作用。學校在管理過程中應積極加強正面強化,全面評價學生,使得學生對社會增強信任感,進而親善社會。建立大學生成長檔案,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細節,適時對所取得的成績、表現出來的優點加以鼓勵強化,從而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心,開發潛力,服務自我、服務集體、服務社會。
(二)加強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調節
對親社會行為的引導要注重情境的創設,通過一些有渲染力的情境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喜歡新事物和探索,是新生代大學生的重要特點之一,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進而使得他們投入其中,受到熏陶和感化,是組織學生活動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在組織學生活動時必將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以時事熱點、潮流前線等內容為依托,采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穎方式進行依托教育,吸引大學生的眼球,達到教育目的。
營造親社會的校園氛圍。情境對于行為的產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校園中營造出親社會的氛圍對于親社會行為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無論是校園建設、布置等硬件設施方面,還是課堂內容、學生傳媒、社團活動等軟文化方面,都是可以依托和宣傳親社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三)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與行為心理密切相關,合作、助人、依從等是典型的社會性行為。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有利于其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因此,需要形成完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除了開設課堂教育之外,更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提高大學生的存在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積極健康、陽光向上的心理狀態,從而客觀合理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不至于形成過于偏激的思想和行為,從而親近社會,與人和善相處,提高親社會程度。
(四)利用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機制和平臺
大學生是親社會行為的主體,因而在教育引導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大學生自我管理和服務的主體性,以人為本,征求學生的意見和看法,采用學生易接受的方式組織活動、進行管理,做到民主自由嚴格秩序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同時又能感受到學校民主的氛圍,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學校和社會,增強對學校和社會的認同感[4]。
四、結語
一種行為的產生,必定與行為主體、行為情境、行為觀念及制度規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新生代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特點是他們自身的思想行為特點、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形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狀態,需要從內到外加以引導和影響,學校學生工作的管理必將以此為方向,內以引導到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健康和個人能力,外以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學習氛圍和制度環境,從而真正促進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寇彧.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169-187.
[2]樊娟.新生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09(7):36-42.
[3]曾盼盼,俞國良,林崇德.親社會行為研究的新視角[J].教育科學,2011(1):21-26.
[4]羅曉路,曾盼盼.親社會行為:微觀水平和宏觀水平結合的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3):91-95.
基金項目:濱州學院青年人才創新工程科研基金項目(人文社科類)“新生代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BZXYQNRW201407)、2016年濱州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黨建專項)“高校黨組織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途徑研究”(項目編號:BZXYDJ1616)、濱州學院2012年科研基金項目“新時期高校學生干部素質培養研究”(項目編號:Bzxyrw12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