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民
摘 要:通過近幾年我院專業教師隊伍服務地方經濟的探索與實踐,基于我院職業技術學院自身情況,從教師自身發展出發,創建基于“244”模式的專業教師服務地方經濟模式,強化了高校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探索提升專業教師服務地方經濟方式、方法,實現專業與地方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專業教師;地方經濟;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03.069
0 引言
高校專業教師如何服務地方經濟,開啟創業創新教育模式,對于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現階段我院專業教師服務地方經濟探索及現狀研究分析,以促進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244”模式就是創建“兩個優化,四個依托,四個融合”(優化資源、優化服務;依托項目、依托社會團體、依托專業、依托企業;融合國家政策、融合地方目標、融合行業發展、融合企業實情)的模式。
1 “兩優化”是教師自身服務地方經濟的基礎
1.1 優化資源、服務促進自身整合
專業教師要服務地方經濟,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院規劃及特色首要應該優化資源、服務促進自身整合。專業教師須自身資源優厚,服務領域廣泛;專業教師要有自身完整的學科體系、豐富的專業知識;專業教師要有廣布社會各個行業、企事業、服務業的人脈;專業教師須有強大的地方、學院、系部等各部門的支持。專業教師在獲取有關科、教、研、用專項項目及自籌項目、專業專項建設項目、專業技能大賽、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協作建設優先權的優勢,利用整合這些資源,放下身段優化服務意識,必然會在投身服務地方經濟方面發揮更大的優勢。幾年來我校基礎部多名專業教師獲取多項項目資金正是其典型體現。
1.2 優化資源、服務,加強專業為引導,突出自身特色
專業教師要服務地方,堅持發揮政府引導、地方需求、學校主體、學生核心的作用,服務意識,系統規劃,整體推進,提高自主教師發展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響應國家“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服務三農”和助力貧困地區等政策要求,起到中高職院校發揮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特色的重要作用。專業教師注重學校特色、市場調節、專業指導,實行以市場需求、校企規劃、資源配置為指導,要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努力保持并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特色和專業優勢,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我院汽車、機電等專業歷年來在各項大賽中能夠取得較好成績正是各個專業教師把握學院特色、注重專業引導、加強自身資源及服務意識的結果。
2 “四依托”是教師自身服務地方經濟的主要方式
2.1 依托項目為主尋求合作,加強教師地域影響力
要加強教師地域影響力,項目是目前專業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的主要手段。發揮各級項目的引領示范作用,利用“中西部教師教育創新計劃”“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等,發揮教師自身優質資源輻射作用。專業教師通過政府方針政策,了解國家、地方政府所提供管理指導、成長規劃、技能培訓、市場開拓、標準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技術創新專業化網絡服務平臺;專項資金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項目;加大專業創業服務,建立創業基地,尋求獲取有力社會合作等措施。各個專業教師正是通過項目,完成了教師地域影響力。
2.2 依托社會團隊,充分發揮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隨著現代行業在國家“十三五”期間的快速發展,依托社會團隊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結合企業實際需求開展科研開發、成果轉換和技術推廣,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力量,因地制宜開展社會團隊服務,我們遵循基于“244”的專業教師服務地方經濟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汽車、機電、學前等專業加入各種教育集團、行業協會、企業組織,利用社會團體為團體服務、為學生服務,就是為地方服務。專業科技型社團(數學建模、機械設計、電氣維修、英語等協會)開展專業專題講座,開展設計、模型、組裝大賽、電子大賽、對外宣傳等活動,既提升文化育水平,營造了積極、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又立足專業發揮自身優勢,促進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2.3 依托專業優勢,服務行業,促進地方發展
專業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多方面的社會培訓,探索培訓、合作的新形式,充分發揮專業、師資的優勢,不斷提高學院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1]。汽車、機電、電子信息專業聯合行業不斷服務學生各種職業證書考取,補充地方人才需求,促進地方服務。
2.4 依托企業促進合作,服務地方經濟
高校教師自身的發展、科研成果轉化、實踐教學都需要與企業合作;企業基于經濟利益、政府、人才、科技等因素需要與院校協作。教師為企業提供免費技術服務,開發新產品、改良生產工藝、企業培訓等服務,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企業協助教師共同完成相關研究申報、對口專業實驗、調研、建立合作基地。教師精準服務,實現服務地方協作鏈是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方面。與企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技術創新,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的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深入開展服務企業行動[2]。“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學校指導,共謀發展”是對專業教師實現服務地方經濟方法、方式的根本保障具體釋義。結合當前經濟形勢與企業實際需求,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特色作用,形成政府、企業與院校間的良性互動,引導各自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例如:學院教師設立“文化墻”和“學生風采作品展”,定期舉辦大學生藝術節、社團文化節等活動促進校企文化對接,以事實說話,收效明顯,成果豐碩。
3 “四融合”是教師自身服務地方經濟的出發點
3.1 融合國家政策,促進教師服務地方教育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提出政府主導、院校主體、企業核心的理念,要完成和服務地方經濟國家層面的政策以指導、引導為主,地方政府政策具體化、實際性更強,結合國家、地方政府不斷尋求發展的企業才是核心。高校專業教師作為發展自身需要,必須緊跟政策、形式需求,以自身為主體,認真研究國家大政方針、地方政府戰略目標,行業企業供求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學院相關規章制度,適應社會、服務地方、投身企業發展研究,最終實現服務“四融合”。我校發展教育特色和職教特色,專業教師利用專業優勢不斷改進學前、汽車、機電、電子信息等招生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是“四融合”具體表現,并已取得良好效果。
3.2 融合地方目標,加強技術創新與合作交流
按照“整合資源、特色創新、聯動助推”的原則,加強技術推廣、信息多方協作交流,積極借助其它院校、行業、企業、事業、研究機構、社團、學團等力量,構建集實習實訓、創業孵化、技術研發、實踐培訓為一體,滿足政策導向、行業發展、教育研究的創業平臺。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圍繞區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引入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辦專業、共建實訓基地、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是推動高職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職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服務工程有機融合的源動力,是教師自身服務地方經濟的出發點。學前專業幾年來加強與彩虹幼教中心、馬泉幼教中心、紡配幼兒園等協作收效顯著。
3.3 融合行業發展,完善教學研究與市場、服務發展
現行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訂單”式、工學交替式、現代學徒制式是高職院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科技服務基地的有利保障。“訂單式培養”和“定制班”的實施也有利于將學校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完成在校學生的職業融合、技術應用以及崗前培訓等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選擇。健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把行業規范、職業標準和企業用人要求作為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3]。
3.4 融合企業實情,健全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
教師積極聘請本專業專家深度參與專業教學、頂崗實習、崗位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標準制定和教學評價。參與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業證書認證制度,統籌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規范職業學校辦學行為,嚴格落實專業教學標準,防止以升學為目標組織教學[4]。
總之,通過近幾年我校專業教師隊伍服務地方經濟的探索與實踐,從學院教師自身發展出發,“244”模式的專業教師探索提升專業教師服務地方經濟方式、方法,強化了高校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實現專業與地方經濟發展互促共進必將收到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侯玉雙.探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振興之路[J].學理論,2012,(34):224-225.
[2] 科技部. 科技部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6-10-25].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10/25/c_135779703.htm.
[3] 趙婀娜.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袂推出振興計劃百億大單投向百所中西部高校[J].陜西教育,2013(6).
[4] 黃崇青.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培訓體系構建[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