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 要:資本主義國民經濟學的發展,分為封閉保守、重商主義和自由貿易體系三個階段,都帶有自私自利或貪婪偽善的特點,這是由其私有制的前提所決定的。資本主義所宣揚的人道精神不過是一種偽善之舉,其目的是獲得商業利益,這種對商業利益的狂熱追求會導致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以及工人生活的極端貧困,并最終導致社會革命。
關鍵詞:私有制;商業;價值;競爭
中圖分類號:A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043-02
恩格斯早期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4)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在這部著作中,他用論戰性的語氣對以私有財產為前提的古典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尖銳的譴責,同時也從宏觀經濟學角度,對古典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出色的考察,并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形成史中的基礎性文獻。不少學者都指出,恩格斯在《大綱》中所闡發的很多思想都被馬克思所吸收[1],所以,對它的考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結合《大綱》的文本,來闡述恩格斯對私有制的批判及其重要意義。
一、國民經濟學與私有制批判
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商業擴張的結果是產生了一門國民經濟學,即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他為這種國民經濟學添加了很多修飾語,將之看成是一種不誠實的但已經發展比較完善的學科。恩格斯對這種國民經濟學的發展進程進行了考察。
第一個階段是國家間的封閉保守。國民經濟學最初表現為一種國與國之間封閉保守的貿易現狀,即各個國家擁有守財奴一樣的品性,千方百計地從別的國家斂財,禁止貴金屬的出口。但是,后來的人們發現,這樣做的后果是自我毀滅,最終摧毀自己國家的貿易和商業體系。在這一時期,經濟學家顯然還沒有認識到國家之間的交往才能夠給本國帶來更多的利潤,而故步自封與世隔絕只會導致越來越落后,這是與真正的商業精神相違背的。
第二個階段是重商主義。正是出于對貿易上封閉保守的有害性的深刻認識,各國開始鼓勵貿易。盡管在表面上國家之間相互表示友愛和親善,但其目的是為了牟利,當時一系列由于貿易引起的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重商主義堅持貿易差額論和貨幣差額論,二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那些輸出大于輸入的國家,貨幣才會以差額的形式流入本國,這個國家也因而更加富裕。在這一階段爆發了很多戰爭,這些戰爭都是當時的歐洲國家之間為了爭奪經濟利益而引起的,所以這些戰爭充分暴露了重商主義的后果。
第三個階段是自由貿易體系,這一階段是以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代表。18世紀歐洲發生了經濟學革命,其后果就是自由貿易體系的產生,它對重商主義的惡果表示憤慨,但這不過是詭辯與偽善。這一時期,公然宣揚只有通過戰爭、瘟疫、饑餓才能達到人口與生活資料的平衡的馬爾薩斯人口論,揭露了這種詭辯和偽善。自由貿易體系也沒有去追問它自身的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問題,正是基于這個前提,資本主義工廠制度變得和奴隸制度一樣殘酷。從而,自由貿易體系的反人性本質暴露無遺。但自由貿易體系有其進步的一面,它揭露了私有制的真實后果,即工人的極度貧困。通過這一點,自由貿易體系使私有制理論從純粹的經驗主義和片面的客觀主義擴展到對結果的負責、對不道德的否定以及對全人類范圍的關注。同樣屬于自由貿易體系的新近的經濟學即自由主義經濟學所面臨的情況是,盡管它已經發現了很多問題,但它不反思其前提,而是進一步遠離誠實,耽于詭辯。所以說,“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僅僅是私有制的規律,而沒有給人,特別是窮人以應有的地位,國民經濟學的混亂概念中隱藏著‘虛偽的人道。”[2]76
總之,18世紀在經濟學中發現了革命性的進展,即自由主義經濟學對重商主義的拋棄,但是局限性在于,它不能質疑其前提即私有財產的有效性。自由主義經濟學進一步闡述了私有財產的一些原理。在商業政策方面,經濟學家從私有財產的角度,得出了一些不合邏輯的和不一致的結論,將這些結論用來反映當時時代的人道精神,然而事實上,這種人道只是表面而已,被掩蓋在資產階級的虛偽和詭辯之下。這種私有財產的前提所造成的資本主義的人道的偽善,在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和自由貿易論中得到了體現。但是恩格斯對此卻保持了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這種種不合理之處恰恰為社會的偉大變革鋪平了道路,只有放棄這些商業和現代貿易的前提,才能得到真理。
二、私有制與國民經濟學的基本范疇
在恩格斯看來,由于私有制的緣故,即使國家財富很富足,人民的貧富差距卻很大,很多人依然處于極端貧困的狀態。商業是私有制的最直接的結果,即人們交換、買賣必需品,最初的表現就是重商主義。在私有制的統治下,重商主義時期的每個人都試圖賤買貴賣,人和人之間的利益都是絕對對立的。這種商業導致了商業的主體之間的互不信任,采取不道德的手段達到不道德的目的。重商主義對金錢的追求是直率的,它毫不掩飾自己對金錢的欲望。但是隨著自由貿易體系的出現,資產階級的偽善就出現了,在商業活動中其之所以要與人為善,正是為了其利益。所謂商業的人道,只不過是濫用道德的名義以實現其不道德的意圖。而自由主義經濟學進一步使得商業的競爭者之間為了利益而爭斗、相互吞噬,對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輸出以使民族解體,資本主義的工廠制度則使家庭解體。但是恩格斯指出,這一切都只是為人類解放奠定了道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恩格斯對國民經濟學的基本范疇進行了批判性分析。
恩格斯指出,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但是,物品的效用是由誰決定呢?如果效用由買賣中的一方決定,那總有一人受騙,如果由不屬于雙方的強制標準決定的話,交易的雙方都會提出質疑。在恩格斯看來,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都是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虛假抽象者,有的認為生產費用決定價值,有的認為效用決定價值,而恩格斯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離開了競爭這一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抽象的結果。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必須消滅私有制。一旦私有制被消滅,那么價值概念的實際運用將會局限于生產,而無須再談論交換了。恩格斯的這種觀點曾引起國內學界的廣泛爭論。我們發現,這時的恩格斯還沒有正確地認識勞動價值論,“他肯定了價值的存在,但對價值的看法卻是錯誤的……勞動價值論還是與他擦肩而過了。”[3]13但是他不是把價值主要視為流通領域的范疇,而首先是生產領域的范疇,這是一種觀點上的創新。所以,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恩格斯在《大綱》中表達出來的價值觀點,而是應該把它看作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形成過程中的一個起點。
一旦消滅了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家和工人的分裂會消失,資本主義生產的利息和利潤的差別也會消失。在這里,恩格斯對資本與勞動關系的考察是極為深刻的,并且具有重要意義。“從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出發,實際上也是從生產出發,這個論點的理論意義遠在對分配領域中勞動與財富、勞動與貨幣關系批判的意義之上。”[4]146
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一切都歸結為競爭,競爭導致各種分裂。私有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生產分裂為兩個對立面,即自然和人,或者說土地和人的活動,而人的活動又分裂為兩個彼此敵視的對立面,即資本和勞動。從而,私有制產生了三個彼此對立的要素,即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因為私有制將這些要素隔離在孤立的狀態中,以及它們之間有同樣的利益。這就是說,競爭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而利益會引起壟斷,于是競爭轉化為壟斷,但壟斷本身也會引發新的競爭,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由私有制本身的矛盾決定的。這事實上是競爭和壟斷的辯證法,帶有明顯的黑格爾辯證法的色彩。
恩格斯接著研究了供求關系規律,二者盡管總想要達成一致,但從未能達到這一理想狀態。盡管經濟學家對這一規律贊不絕口,但商業危機這一周期性的革命卻總是周而復始的發生。在商業危機中,競爭規律是以人的無意識活動為基礎的,如何才能避免這一危機呢?恩格斯指出:“如果生產者知道消費者需要多少,如果他們把生產組織起來,并且在他們中間進行分配,那么就不會有競爭的波動和競爭引起危機的傾向了。”[5]75如果繼續以無意識、任憑偶然擺布的方式進行生產,那么商業危機會一次比一次來得猛烈,對小資本家和勞動者的摧殘會變本加厲,最后必將引起一場社會革命。競爭還將造成價格永恒的波動,這種情況下將不會再有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交換,因為每個人都陷入追求低買高賣的損人利己、投機狂熱之中。如果根據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對應關系來制定生產計劃,矛盾就會減少,當然其前提是消滅私有制。這種觀點顯示出恩格斯受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影響,不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表述上都有所體現[6]44。過度的競爭必然會引起生產的劇烈波動,并且,生產的盲目性、無意識也會導致部分資本高速周轉,從而讓其工人從事難以承受的高負荷勞動,而另一部分資本卻閑置下來,其工人無事可做乃至生存堪憂。當時的政治經濟學無法對此做出合理的說明。
處于競爭中的三個要素,即資本、勞動和土地占有,它們每一個相同要素之間以及不同要素之間的斗爭的結果,都是力量較強的獲得勝利。顯然,資本和土地占有的力量,要比勞動要強大得多,這必然會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造成道德領域的嚴重衰退。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變革社會關系,消滅私有制。恩格斯的論斷在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創建性,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我們應該將恩格斯的理論置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進行分析和評價,這樣才能更深刻、準確地理解恩格斯有關私有制和國民經濟學諸范疇的討論。
三、結論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這個時期的恩格斯已經站在了工人階級的立場上來維護勞動者的利益,并且突破了國民經濟學的狹隘視野。資產階級經濟學僅僅將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當成現成的事實來加以肯定和分析,將其前提即私有制當成一種天然的東西來接受,從而是非反思的。與之相反,恩格斯將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現象、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全部范疇和規律都歸結為私人所有制,并通過揭示私有制的非人性,來論證消滅私有制的必然性。在對私有制的批判過程中,恩格斯揭示了工人和資本家對立的經濟基礎,以及這種對立必然會引起兩個階級之間的斗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當然,恩格斯早期的私有制批判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他還沒有闡明私有制的起源。盡管如此,他的觀點對于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有關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的批判,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梅榮政,王沖.恩格斯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貢獻[J].經濟思想史評論,2001(2).
[2]姜海波.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研究讀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3]張一兵.政治經濟學邏輯中的政治哲學顛覆——青年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解讀[J].求實,1998(6).
[4]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雷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M].劉品大,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