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



摘要目的:探討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價值。方法:收治踝關節骨折患者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微創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微創組采用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手術,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微創組恢復優良率、手術平均操作時間、手術過程失血總量、骨折總愈合天數、干預后QOL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價值高,可縮短操作時間和愈合時間,減少失血量,改善術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
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踝關節骨折;治療價值
踝關節為負重關節,骨折后可影響患者行走和生活質量,需及早進行手術治療。本研究探討了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價值,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踝關節骨折患者20例,并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組,每組10例。微創組男7例,女3例,年齡23~79歲,平均(36.11±2.78)歲。對照組男6例,女4例,年齡22~79歲,平均(37.01±2.13)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仰臥,止血帶止血,硬膜外麻醉,固定外踝骨折,在踝關節外側作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顯露腓骨干遠端和外踝,進行骨折復位,置入解剖型鈦板進行內踝骨折固定,作內側弧形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充分顯露骨折端,復位后用空心螺釘固定。②微創組則實施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手術。仰臥,止血帶止血,硬膜外麻醉,c臂x線機輔助下操作,以和受傷機制相反方向牽拉復位,推壓骨折塊,使其復位。一般先復位內外踝再復位后踝。踝穴關節面恢復平整后,用2枚克氏針維持復位,在雙側給予加壓空心螺釘順著克氏針擰入固定,根據骨折大小和復位固定情況選擇合適螺釘固定,確定復位滿意后將傷口縫合,給予棉墊加壓包扎。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踝關節骨折恢復優良率、手術平均操作時間、手術過程失血總量、骨折總愈合天數、干預前后患者QOL評分。
療效評價標準:①優:踝關節功能正常,骨折愈合,無行走疼痛和關節不穩;②良:踝關節功能改善,骨折愈合,輕微行走疼痛和關節不穩;③差:不滿足上述標準。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2.0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踝關節骨折恢復優良率比較:微創組踝關節骨折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干預前后QOL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QOL評分相近(P>0.05),干預后微創組QOL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手術過程失血總量、骨折總愈合天數比較:微創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手術過程失血總量、骨折總愈合天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有一定效果,但可損傷骨折周圍軟組織和骨膜血運,不利于切口愈合;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手術為微創手術,切口小,術后皮瓣壞死和傷口感染發生率低,不會破壞骨折處血運和骨膜,對骨折愈合有促進作用,可縮短愈合時間。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微創組則實施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手術。結果顯示,微創組踝關節骨折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微創組手術平均操作時間、手術過程失血總量、骨折總愈合天數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QOL評分相近,干預后微創組QOL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經皮加壓空心螺釘內固定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價值高,可縮短操作時間和愈合時間,減少失血,改善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