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陳 趙仁珍

摘要目的:探討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2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阿立哌唑治療,對照組采用利培酮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效果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關鍵詞阿立哌唑;利培酮;精神分裂癥
作為常見的精神類疾病,精神分裂癥不僅會給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近年來,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逐漸增大,也使得精神分裂癥人數呈現逐年上漲趨勢。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200例,對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的臨床藥物治療效果加以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200例,男132例,女68例,年齡22~64歲,平均(42.78±7.54)歲,病程0.5~2年,平均(1.5±0.4)年。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已確診,排除心肺等重要功能受損者和其他患有身體性疾病患者,排除臨床不配合者和情緒不穩企圖自殺的患者,排除對阿立哌唑片和利培酮片過敏者。隨機將200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觀察組:采用阿立哌唑治療,第1周服藥劑量5mg/d,第2周服藥劑量10 mg/d,根據患者治療的實際情況在第3周加大服藥劑量至15 mg/d,最大服藥劑量在30 mg/d之內。②對照組:采用利培酮片治療,第1周服藥劑量2 mg/d,第2周將藥劑量加至8 mg/d,最大服藥劑量在10 mg/d之內,8周為1個治療周期。在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給藥劑量和給藥周期進行適當調整。治療2個周期后,對兩組f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研究。
評價指標:對兩組治療效果和服藥后不良反應進行對比分析,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患者在0~8周內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①痊愈:評定標準為75%PANSS減分率以上;②顯效:評定標準為50%~74%PANSS減分率;③有效:評定標準為25%49%PANSS減分率;④元效:評定標準為25%PANSS減分率以下。PANSS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30)x10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5.00%,高于對照組的6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6667,P<0.05),見表1。
討論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市場競爭越加激烈,人們生活壓力不斷增大,使得現今精神分裂癥的患病人群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根據臨床研究可知,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復雜,易發于青壯年時期,患者的感知、情感、思維、意志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直接表現為患者的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真實狀況無法統一協調,大部分患者的思維邏輯也會脫離現實出現幻覺、幻聽等癥狀。精神分裂癥患者不易痊愈,病程易反復,部分患者也會同時出現精神活動衰弱,社會功能下降的趨勢,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現今,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藥物大多數都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5-羥色胺,多巴胺D2以及組胺H1、H3的刺激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治療方法會發生拮抗作用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隨著用藥時間加長,不良反應也會隨之加重。利培酮作為一種常用治療藥物,是通過拮抗5-羥色胺2A受體及多巴胺D2受體,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得以緩解。阿立哌唑作為一種新型藥物,在治療過程中藥物不作用于組胺H3與H2受體,而是通過作用于DA2受體和5-羥色胺1A受體,激活這兩種受體同時阻斷5-羥色胺2A受體活動,使多巴胺功能的亢進和不足可以有效調節,保證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可以保持穩定,減少服藥后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較低,值得臨床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