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萱怡
摘 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科技體制改革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從目前來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企業仍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動力來源有許多,本文從企業外部環境的動力因素分析,指出現階段我國在社會環境、經濟、政策、文化等多個領域能夠成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性推動力的各個因素,為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提出了相應的方向和建議,并提出多種外部因素圍繞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這一戰略目標所形成的外部動力機制。
關鍵詞: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外部動力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119-03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集體參觀學習時提出,要“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1]。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其中指出要進一步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打破了以往主要由科研機構和高校承擔技術創新活動的局面,主動承擔起技術創新活動。超過90%的研發機構設置在企業,超過70%的研發人員和研發經費為企業所用,60%以上的發明專利出自于企業。即使企業已經承擔了大部分的技術創新活動,但是并沒有形成以企業為軸心,配置政府、科研機構、社會資源的主體體系,大量資本仍然游離于企業之外。所以,企業并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2]。
讓企業真正地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外部動力因素是指那些對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這一目標的實現產生較大作用或形成較強推動力的諸多因素。由上可見,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外部推動力究竟源自何處,成為我國當前科技體制改革背景下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產學研相促進,激發企業活力
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強大的科研機構在人們傳統的印象中應該是進行技術創新的主要機構。從根本上來說,大多數技術成果的確來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之手,但此類機構應該是科研人員大量匯聚的地方,不能成為體現技術創新的主體。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下,用國家固定的撥款來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缺乏對技術創新風險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機構極大地缺乏對市場的敏感性,不能及時地把控市場需求,進而掌握技術創新的方向。在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研究經費已經不僅僅來源于國家的固定撥款,而是更傾向于與企業合作,以企業需要的技術創新內容為導向進行科學研究[3]。
如上述,我國的研究開發力量大多集中在企業以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是在面向市場使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能力有所欠缺。此時,加強產學研間的聯合就至關重要,在產學研聯合的過程中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研究開發的主體。一方面,企業要增強自主研發能力。企業要自主培養科研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并且對其科研所需的硬件等進行設置,建立健全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另一方面,對現有的科研體制也要進行一定的改革。通過內部組織或是以課題形式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基于市場趨勢進行技術開發與創新,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聯合協作,使游離于企業外的科研資源直接為企業所用。
所以,我們要鼓勵企業創新主體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促進產學研在多種動力因素下協同創新,努力提高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效率,向構建創新型國家邁進。特別是要完善現有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制度,同時加強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與對企業主體的創新服務能力,引導企業加快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科研組織、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4]。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與科研院所在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過程中,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理論層面上的研究,使得研究成果成為“爛尾樓”,空有理論基礎,忽視了研究成果商品化的重要性,也不能一味地圍繞企業追逐利潤和利益,放棄了本身的基礎理論研究,忘記了自己的基本職能。
二、市場經濟作用,提高研發占比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以企業為主導地位的技術創新是自覺的行為。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規律促使企業在競爭中進行技術創新,保證競爭優勢,進而在主導地位進行各種資源的配置與整合,通過新產品、新技術、新理念來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得超額的利潤。此時,在創新中失去主導地位的企業就會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逐漸被淘汰。管理學的創始人熊彼特曾提出,企業對競爭優勢和壟斷地位的追求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原因,企業本身在技術創新經濟價值的實現過程中不斷壯大,這表明技術創新是企業不斷培育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也是企業維持競爭優勢的核心和本質[5]。
在現如今我國的經濟體制狀況下,雖然已經在改革開放的帶領下,實行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但是仍然存有計劃經濟的影子,市場的發展不是計劃出來的,企業的發展在極大程度上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市場化調節的方式。并且,企業只有在面對市場的時候,才具有根據市場的發展特點進而對自身進行調節的能力,最終修正自己的市場行為。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仍然不夠成熟和完善。首先,政府仍然擁有著資源配置的主導權,政府擁有大量的技術創新的資源,受原本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也樂于擁有一定的主導權,將資源配置給企業,來主導創新活動,進而忽視了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機制設計、制度安排和政策落實[6]。其次,企業默認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主導權,對政府形成了一種依賴性,默認政府對市場機制和規模的整體把握是基本正確的,只有政府才能真正把握技術創新的規律帶領企業進步。所以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企業與政府可以抓住機遇,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行到底,逐漸擺脫過去計劃經濟為企業技術創新主導地位帶來的束縛。
以華為企業為例。華為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從華為企業的外部環境來講,改革為華為創造了寬松的市場經濟環境,在市場經濟的模式下,華為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逐步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之一。華為企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是因為華為本身擁有比較充分的自主決策權和資源配置主導權,放手去搞技術創新,將大量的精力投入研發,通過技術創新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將研發創新方面的工作視為企業發展下去的動力支持,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公司管理模式上華為也自主創新了員工與客戶的利益共享的相關制度,絕大部分股份由員工共同擁有,創始人任正非的股份只有1.4%。按十五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此模式是勞動者的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的新型集體經濟,這樣的模式要尤為鼓勵和提倡,這種牢牢地將企業、員工乃至客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的利益分享機制,為華為公司的進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至今為止,華為企業仍然非常重視企業自主技術創新,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自己的頂尖研發團隊,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遙遙領先[7]。而反觀一些依賴通過購買而非研發進行技術引進的企業,則在市場的技術創新中失去了主導地位,即便能夠通過產品獲得一時的利潤,縱觀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技術創新終將是占領導地位的,此類做法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會被時代所淘汰。
三、政府政策引領,奠定主體地位
通常來講,政府對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層面大致可以分為動力型政策、引導型政策和保護型政策[8]。
動力型政策在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過程中給予了有力的鼓勵。有效的動力型政策會使企業的研發意識和研發行為都大幅提升。直接性的支持為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人才等方面資源的支持,以便企業主體更好地選擇應該配置哪些資源和如何配置資源,有利于企業邁出技術創新的第一步。
引導型政策在企業塑造技術創新主體性的精神和實踐方面都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政府推出適合企業主導技術創新的創新方向、創新精神、創新產品等,同時,政府在教育、宣傳、宏觀政策等多方面對創新環境的培養也必不可少[9]。長虹公司自2013年以來,在公司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倡導抓住“互聯網+”、“軍民融合”、“一帶一路”等政府引領的發展機遇,促進了渠道O2O轉型,探索公司新興業務,從而打造出新的商業模式,為企業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創新引擎,提升了企業競爭力。政府要起到引領的作用而不是主體作用,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一個充分自主的空間,并給予一定引導和支持是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關鍵所在。
政府通過建立與完善保護型的政策,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不可或缺的外部環境保障。一方面,企業的技術創新是社會資源優化重組的過程,需要政府的社會保障來配合。另一方面,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本身極具風險,政府需要提供一些保障性的行為予以分擔一定的風險[10]。另外政府還需要制定與完善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成果,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一個具有健全的法律保障的社會環境。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需求的不斷增強,政府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政策中愈發偏向于在服務型的政策方面加強。服務型政策中著重強化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調動社會組織來增強技術創新方面的服務能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技術創新的服務平臺。另外,還要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合理的競爭環境。能夠通過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為需要技術創新的企業服務、滿足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需求,使企業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更加具有主動權。
四、文化力量滲透,推動企業發展
優良的創新文化為全社會的創新創業行為和科研人員的研發活動提供了最深層次的能量。在我們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場氛圍和創新環境的同時,要重視創新文化對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我們要營造推崇創新的文化氛圍,強化科學精神和創新價值的傳播塑造,動員全社會更好地理解和投身技術創新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速企業創新的主體性過程[11]。
社會的文化背景會規范和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過程中的社會化,文化背景對于社會技術創新行動的秩序的維持和行動規范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價值所發揮出的促使社會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僅包括保證了在創新方面的社會制度的制約性和合法性,也影響了技術創新行動的路徑選擇、方式方法等,促進技術創新的行為與社會整體發展相適應。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各種角色、權利、制度、目標積極之間的關系也是被文化背景的力量滲透其中并引導的。
與此同時,值得我們思考的還有文化價值可能為技術創新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一般來講,在文化背景中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規范,具有時代性的特征,是一種歷史性的過程。其文化價值中顯露出對社會的理性特征、發展趨勢、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等種種特點,都是在過去厚重的歷史積累與沉淀中產生的。因此,文化價值規范對于既有的社會創新秩序、社會創新過程、社會創新行為模式的格局必然會產生一種較為強烈的維護傾向,這對于創新的行為來說,可能是一種障礙。但是人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對歷史自覺選擇的同時,我們要學會揚棄,塑造出有利于企業成為社會創新主體的文化,并由此形成新的社會行為模式和文化背景規范。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多年悠久與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從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起源,至絲綢瓷器與四大發明,源遠流長的創新文化從很久以前就在中華民族流傳下來,至今逐漸形成了我國多姿璀璨的文化。作為文化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我們要從歷史的長河中,以國家作為整體角度出發,思考企業技術創新的問題以及對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理論基礎的探索。企業要傳承中華民族的不懈探索、勤勞勇敢等精神和美德,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內化為企業文化,并且不被囿于傳統的文化背景的規范,在祖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設,提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努力追求技術創新,去除現代社會中對利益純粹追逐的觀念,回歸到對中華創新文化本體探索與追求的本源。
五、動力協同作用,共創經濟繁榮
協同作用是指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合作或者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所產生的正面作用。同一個系統的各個子要素如果不能協同一致地進行,則系統將無法發揮出其最大的整體性功能甚至趨于瓦解[12]。而在我國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外部因素動力系統中,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產生的動力因素也是相互影響的,一種因素變動,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動力系統,還會波及其他因素產生附加效應。
在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外部因素動力系統中,文化背景是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堅實基礎。如果缺少良好的創新文化輸入,那么必然會導致社會環境中創新文化的落后,進而影響到經濟環境狀況和相關體制機制。由市場驅動的經濟體制是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主要動力,缺少市場的驅動力的外部動力系統,會導致企業自身失去競爭意識和創造能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市場驅動力不足也定會對其上層建筑產生一定的撼動。政府政策制定是外部動力系統的方向,所以政治體制中政府政策的傾斜方向,極大程度上會反作用于經濟市場,社會環境中的合作、競爭、聯合等關系則將隨之改變。而社會環境在外部動力系統中主要起到增強粘合力的作用,其中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對社會環境的整體動力因素造成了影響,潛移默化改變了社會的文化底蘊,也會使市場驅動力和政府的決策方向發生一定的偏移。
從以上可以看出,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外部動力因素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在各個外部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下,才極大可能地實現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性地位,創造出我國經濟繁榮昌盛的新面貌,為進一步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目前學術界已從“創新投入”“科技進步貢獻率”“自主創新與對外技術依存度”“創新產出”幾個維度,對創新型國家設定了一個基本標準。結合創新型國家標準,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我國企業,應在技術創新投入和技術創新對企業自身發展的貢獻角度來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使技術標準專利等技術創新成果產出達到一定數量。要達到此目標,不僅要從商學角度從內部剖析達成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因素,則還需要繼續深入地研究各個外部動力因素對其不同的影響和各個要素之間應該如何達到協同作用,使企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主導性。
六、結語
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動力因素不僅與企業的關鍵技術、先進設備或者企業的運行管理機制、技術多元化程度[13]等內部因素密切相關,也有學者提出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外生的[14],更受到外部動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主體是當今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的本質表述,本文從社會環境、市場驅動、政策引導和文化背景等幾個方面分析了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可能性的動力來源,并淺顯地分析了各個外部動力因素之間可能產生的協同作用及其相互之間可能產生的影響。但同時也要看到,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務是艱巨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目標,要動用新的思路、新的觀點,以及對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進行良性引導的新手段,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形勢、新環境條件下的有利條件和資源,開展技術創新途徑、新方式,進而形成全社會都重視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主體性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周楠,劉曉朋.習近平談科技創新路:讓企業成技術創新主體[N].南方都市報,2016-02-16.
[2]郭鐵成.科技體制改革首要任務: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N].中國科學報,2015-06-26.
[3]郭曉剛.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戰略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6(8).
[4]王志剛.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J].求是,2015(15).
[5]項保華,葉慶祥.企業競爭優勢理論的演變和構建——基于創新視角的整合與拓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3):19.
[6]李新男.學習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筆談[J].科學學研究,2012,30(12):1761-1762.
[7]殷群.“世界級”創新型企業成長路徑及驅動因素分析——以蘋果、三星、華為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4(10):178-179.
[8]高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9]張承友,王淑華.建立激勵體系,推動企業技術創新[J].科學學研究,1999(6):38-45.
[10]童解放.建立企業創新文化,營造企業創新環境[J].航天工業管理,2001(5):24-28.
[11]師瑪莉.社會文化背景對國有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J].現代管理科學,2004(3):118-119.
[12]邵云飛,吳言波.突破性技術創新的動力因素及其協同效應—以智能汽車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19(1):1-2.
[13]Learning to manage innovation[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6(1):59.
[14]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Row;,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