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翔

摘要目的:探討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對鼻腔血管瘤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鼻腔血管瘤患者70例,隨機平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鼻內鏡下切除術,觀察組采用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對比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結果:觀察組手術出血量及住院時長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鼻腔血管瘤患者采用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鼻內鏡;低溫等離子消融術;鼻腔血管瘤
血管瘤為鼻內腔發病率最高的腫瘤,多為良性。多數研究認為發病原因為血管的發育不良及異常,和慢性炎癥及內分泌相關。近年來低溫等離子技術不斷發展,治療各種血管瘤的臨床療效逐步被認可。本研究旨在探討鼻內鏡低溫等離子術治療鼻腔血管瘤的臨床療效。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2月收治鼻腔血管瘤患者70例,年齡26~48歲,平均(36.1±4.7)歲。患者均行CT和鼻內鏡檢查證明患鼻腔血管瘤,排除鼻竇炎、鼻息肉等。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26~43歲,平均(35.3±3.5)歲。對照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27~48歲,平均(37.5±4.2)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進行鼻內鏡鼻腔血管瘤切除術。患者采取全身麻醉,鼻內鏡下行探查瘤體的大小、覆蓋范圍、基底位置、基底和周圍組織的關系等。術中采用0.1%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鼻腔黏膜,切除病變部位及其根部黏膜,采用0.1%腎上腺素棉片進行壓迫止血。觀察組進行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進行治療。通過鼻內鏡指引,對鼻腔血管瘤進行追蹤定位,確定瘤體基底部的位置,明確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采取CoblatorⅡ低溫等離子手術系統,等離子消融功率設定7檔,等離子止血功率設定5檔,使用EVac 70刀頭接觸鼻腔血管瘤的基底部,并沿其周圍剝除鼻腔血管瘤體的組織,手術之后給予患處明膠海綿填充止血,術后7 d清理鼻腔內淤積的血痂,以免出現鼻腔粘連。
評價指標:相關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長、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長等;臨床療效指標包括兩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成功率的判定標準:①痊愈:鼻部栓塞及出血等癥狀消失,鼻內鏡及CT檢查結果在正常范圍;②好轉:鼻部栓塞及出血等癥狀顯著減輕,鼻內鏡及CT檢查結果表明癥狀較手術前明顯改善;③無效:鼻部栓塞及出血等癥狀無減輕甚至嚴重,鼻內鏡及CT檢查結果表明病情無改善甚至更嚴重。手術成功率=治愈率+好轉率。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系統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的數據以(x±s)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即判定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手術時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及住院時長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鼻腔血管瘤的臨床表現為鼻腔內不間斷的出血,同時具有進行性鼻塞。近年來,鼻內鏡的快速發展使鏡下清晰度增加,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的創口較小、術后并發癥少、患者的耐受性高,被大范圍應用于血管瘤、鼻咽纖維血管瘤等方面。
本次研究采取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鼻腔血管瘤患者35例,手術成功率達94.4%,顯著高于常規鼻內鏡下切除術的85.7%,且無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證明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的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鼻腔血管瘤患者采用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