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立
摘 要:小農戶生產與小農生產是兩個極易混淆的概念,兩者并非完全等同。我國當下的小農戶生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商品生產,是農業小生產向農業大生產過渡的一種農業小規模生產,這種農業小規模生產并不等同于小農生產。發達國家至今仍然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但它已經成為農業大生產中的重要生產環節,因此,不應當簡單地將小農戶生產視為過時的小農生產,更不應當簡單地以農業規模經營完全取代小農戶生產。
關鍵詞:小農戶生產;小農生產;農業規模經營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126-03
“小農生產過時了,農業必須規模經營”是目前在農村發展問題上存在的一種較有影響的觀點,這種觀點從實踐層面來看,源于農村小農戶生產的現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一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十多年的農村發展實踐證明這種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小農戶生產對促進農村發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這種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效益和收益過低等問題日益凸顯,城鄉收入差距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我國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為13.29億畝,承包農戶為2.30億戶,戶均經營面積僅為5.78畝,勞均經營面積僅約為2.7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收入,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57:1,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2:1。一些學者認為導致農村發展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只有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才能走出農村發展的困境。這種觀點從理論層面來看,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小農制趨于衰亡”的論斷。然而這一觀點也頗受質疑:“農業必須規模經營”意味著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生產過時了,小農戶生產就是小農生產嗎?小農戶生產過時了嗎?我國農業已進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小農戶生產是否過時直接關系到我國今后的農業發展方向問題,因此澄清對這些問題的模糊認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何謂小農生產與農業小規模生產
澄清小農戶生產過時須先澄清“小農生產過時”, 澄清“小農生產過時”首先需要弄清小農的含義。小農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在小農演進的不同歷史時期,其含義是不同的,“小農生產過時”觀點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小農制趨于衰亡”論斷,因此,準確把握“小農生產過時”觀點中的小農含義,還需回到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小農制趨于衰亡”論的著作中去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小農制趨于衰亡”思想主要見于《法德農民問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資本論》《論土地國有化》等著作中。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一文中在分析考察了德國等歐洲一些國家農民的現實狀況后指出:“我們這里所說的小農,是指小塊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這塊土地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種的限度,也不小于足夠以養活他的家口的限度。”[1]恩格斯又將這一小農稱為“現代的小農” 。從這一界定來看,它不僅對小農的本質做了明確規定,也對“小農”小塊土地規模的最低經營邊界做了總體性的界定,不過這個量的界定并非十分確定,它需要人們根據具體的社會條件去理解,這也增加了對量的界定把握的不確定性。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把小農看作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把半農奴式的農民”變成的“自由的土地所有者”,是“自己擁有勞動條件的小生產者”,因此小農又稱為自由小農,在馬克思那里主要是指擁有小塊土地的自耕農,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體所產生的各種形式之一。
自由小農無疑是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興起時的產物,恩格斯認為現代的小農“像小手工業者一樣,是一種工人,他和現代無產者不同的地方就是他還占有自己的勞動資料;所以,這是過去的生產方式的一種殘余” [1],馬克思認為自由小農這種小塊土地所有權形式是“農業本身發展的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 ,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的廣泛應用,資本在農業領域不斷深入發展,小農生產將會逐步消亡,那時自由小農將消失。
小農生產是“生產者對勞動條件的所有權或占有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個體小生產” [2],在資本經濟條件下小農生產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自由小農擁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由的小塊土地的所有者,在小農生產中具有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小農“首先就會被看成是他自己的雇主(資本家),把自己當作工人來使用,其次會被看成是他自己的土地所有者,把自己當作租佃者來使用。他把自己當作雇傭工人支付給自己工資,把自己當作資本家支付給自己利潤,把自己當作土地所有者支付給自己地租?!盵2]另一方面,小農賴以生存的小土地所有制是以“人口的最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為前提的,小農生產仍然具有傳統農業小生產的特性。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論及了這一生產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生產,與外界不存在生產性聯系,農業生產過程在家庭內部完成,小農生產“占統治地位的,不是社會勞動,而是孤立勞動”[2],這種生產方式使小農之間互相隔離;以小塊土地為基礎的小農生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排斥生產的社會分工和生產的社會化協作,進而排斥生產的專業化,排斥生產力發展,排斥科學技術的應用;生產主要是滿足生產者及其家屬的需要,每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就勞動過程是純粹個人的勞動過程來說,同一勞動者是把后來彼此分離開來的一切職能結合在一起的”[3],是依靠與自然相交換,而不是與社會相交往,就能夠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獨立地完成農業生產的全部過程。
農業小規模生產是相對于規模化農業生產而言的,一般是指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經營規模比較狹小的個體生產方式,它既包括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生產,自由農的小農生產,同時還包括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國家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以及介于農業小生產向農業社會化大生產過渡的小農戶生產。
二、農業小規模生產并非都是小農生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生產已經成為一種過時的生產方式,其過時性緣于低下的生產分工所導致的低效率、低收益,從而失去其市場競爭力。農業小規模生產是否都是小農生產呢?回答是否定的,發達國家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雖然是農業小規模生產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它卻是一種農業大生產條件下的小規模生產,不具有小農生產特征,因此,不能把農業小規模生產混同于小農生產,發達國家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與小農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
發達國家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小農制趨于衰亡”中的小農生產屬于兩種生產性質完全不同的生產,前者是現代農業生產的一種生產方式,后者則是資本主義初期出現的過去的生產方式的一種殘余?,F代農業主要是指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代表的當代農業,因此,把握發達國家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需弄清資本主義農業的本質特點。小農生產無疑是一種農業小生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則是大農業,資本主義大農業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使用大機械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對資本主義大農業的認識應當從資本主義大工業以及以大工業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的視域去理解。
資本主義農業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生產部門,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不斷促進社會化分工的發展,社會化分工又促進工業化體系、市場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農業以資本主義大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為前提。資本主義農業存在的經濟條件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建立之初城鄉處于分割狀態,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之后,資本則成為城鄉經濟聯系的紐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不斷打破地域、行業、城鄉等一切制約資本經濟發展的界限。隨著資本經濟的發展,城鄉間的自然聯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則是城鄉統一的市場經濟,為大工業進入農業領域創造了有利條件。資本追逐利潤成為推動大工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強大動力,在城鄉統一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也逐漸納入到工業化體系之中,使資本和大工業進入農業領域并不斷擴張。機器作為農業資本家賺取利潤的工具應用于農業之中,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效率遠遠高于以手工工具為主的農業小生產,農業資本家為了在農業生產中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需要充分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效率。資本主義農業工業化的結果就是“農業越來越變成僅僅是一個工業部門,完全由資本支配” [4],可見,資本主義農業是在大工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小農生產由于其自身的特點無法融入工業化社會化生產體系之中,只能以破產的形式并入資本主義農業,因此,資本主義農業的形成過程又是小土地制度逐步解體、小農生產逐漸消亡、傳統農業逐步走向終結的過程,也是現代農業逐步建立起來的過程。
機器在農業中的應用不僅使農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還為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分工創造了條件,使農業向專業化、社會化生產方向發展,并逐步形成以社會化分工為基礎的農業專業化生產體系、農業生產社會服務體系、農產品的營銷體系、農村的公共服務體系,這些有著內在聯系的體系及其運行共同構成現代農業體系。
如果說小農生產的主要特點在于,由于社會分工不發達,農業生產過程是在家庭生產單位內完成,那么發達的資本主義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則在于,以市場為平臺,以社會化專業化分工為基礎,以機器等先進生產工具為手段,所建立起來的農業專業化社會化生產體系,使農業生產過程在社會化農業生產體系中完成,每個生產單位只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因此,發達國家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的生產只是農業社會化大生產中的一個環節,家庭農場的生產過程并非完全由農場主自己來完成,而是通過與社會其他生產部門共同協作完成,社會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家庭農場的生產效率。
可見,農業規?;a并非是判斷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是否過時的標準,如果只是通過小農生產在規模上的簡單擴大而形成的規?;a,那么這種規?;a仍然沒有擺脫小農生產的性質,判斷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是否過時的標準應當看這種生產方式是否融入到農業社會化大生產體系之中,并成為這個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環節,而并非是生產規模的大小。
在現代生產體系中規?;a的確在效率上優于小規模生產,就資本主義規?;r業與小規模家庭農業的生產經營而言,一般認為在農業生產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在節約土地、節省勞動力、技術改進、信用、生產效率等方面都優于小規模家庭農業的生產經營,農業規?;a應當是農業發展的趨勢。但是,與工業及其他生產部門相比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農業生產經營并非像工業生產那樣可以完全人為控制,即農業生產周期受自然條件和動植物生長周期制約,農業生產受制于勞動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生產率,勞動時間受制于農業的生產時間,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土地是有限的自然資源,不能像工業生產資料那樣無限擴張;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使得一些環節還不能完全由機器取代人工,制約著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限制了經營面積的擴大,而突破這些條件的限制需要在農業機械、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逐步得到解決,這就為小規模農業的長期延續爭得時間和空間,小規模家庭農場即便在發達國家依然存在,但它早已不具有小農生產的性質了。
三、如何走出小農戶生產過時的誤區
1.科學把握小農戶生產的過渡性質。在“小農生產過時”觀點看來,小農戶生產是一種小農生產,在當今農業生產中,小農生產無疑是落后的、過時的,由此得出小農戶生產過時了,“農業必須規模經營”的結論。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生產為主,近些年來我國規?;r業有了一定發展,但在農業生產經營戶中的占比依然較小,2013年農業部曾對全國家庭農場規模進行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僅為87.7萬個。我國當下的小農戶生產無疑是一種農業小規模生產,這種小規模生產真的過時了嗎?弄清這個問題關鍵是要理清我國當下的小農戶生產是否是小農生產。
從我國小農戶生產的主體來看,農民已成為市場經濟中享有充分權利的自由公民,對所承包的土地具有自主生產經營權,但是農民的身份與職業還未分離;從生產的目的來看,小農戶所從事的農業生產已經不是以自給自足為目的,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以獲取商品價值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從生產過程來看,生產過程主要由小農戶來完成,生產過程的某些環節通過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協作,但是農業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程度還很有限,小農戶生產還未成為農業社會化大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由此可以看出,小農戶生產不同于小農生產,已經具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商品生產的性質,同時它又不能像發達國家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那樣成為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個環節,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社會化大生產,其中一部分小農戶生產將轉化為農業大生產條件下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生產,因此,小農戶生產實質上是農業小生產向農業社會化大生產過渡的一種農業小規模生產,并會隨著農業轉型發展而演化出新的形式,因而不應當把它簡單地視為過時的小農生產。
2.辯證看待農業規模化經營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避免“運動式”推進農業規模生產。對當下我國農業生產來說,與小農戶小規模生產相比,在農業生產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農業規?;洜I具有顯著的規模效益和優越性,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是否意味著“農業必須規模經營”,即以農業規模經營取代小農戶生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我國當下農業規模經營的性質及其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有一個辯證的認識。
我國當下的農業規模經營從生產的性質來看,與農戶生產相似,都以追求實現商品的價值為目的,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商品生產,兩者的差異在于生產規模的大小以及由此帶來的效益不同,因而在適宜農業規?;魃a的地區,與小農戶生產相比,農業規模經營更具有競爭力,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無疑會促進農業發展。但是由于整個社會的農業社會化生產程度不高,生產的社會化分工與協作十分有限,生產過程多數還是集中在生產單位內完成,生產分工主要集中于單位內的協作生產,因而,它實質上是一個放大了的農戶生產,還不是真正的農業大生產,但是它十分有助于向農業大生產過渡。農業生產狀況及其條件的復雜性使得農業規模經營并非適合于所有的農業生產,小農戶生產的長期存在是必然的,因此,以農業規模經營完全取代小農戶生產是不現實的。
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向農業規?;洜I轉變對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一轉變過程是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農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了,以行政化的“運動式”方式加快推進農業規模生產,甚至完全取代小農戶生產只會是適得其反。
3.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社會化分工協作有助于促進農業社會化大生產體系的形成。農業小規模生產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2007年美國售出農產品約15%為小型農場和牧場生產。從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發展過程來看,隨著農業的發展小規模生產數量在不斷遞減,規模生產在不斷遞增,但這一過程卻比較緩慢。我國目前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小農戶生產與農業規模生產之比過高,這也成為我國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小農戶的大量存在與我國人多地少,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限等國情直接關聯,并非僅僅是這種生產方式過時問題,因此,不應簡單地否定小農戶生產存在的價值。推進農業規模生產的發展無疑是改變小農戶生產與農業規模生產之比過高,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無論是小農戶生產,還是農業規模化生產,都與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與協作相聯系,而且專業化、社會化分工程度越高,大農業特征就越明顯。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專業化社會化的分工與協作程度較低,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社會生產的分工與協作,將有助于促進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