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蘭田

摘要目的:探討胃內注入血凝酶(立止血)治療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患兒55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碳酸氫鈉液洗胃,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及靜脈推注血凝酶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用胃管注入血凝酶,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出血停止時間、腹脹消失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胃內注入血凝酶治療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新生兒消化道出血;血凝酶;療效
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兒危重疾病的常見并發癥,如不及時治療,可使出血加重導致貧血,嚴重者甚至死亡,迅速止血是治療的關鍵。近年來,我們采用胃內注入血凝酶(立止血)治療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患兒55例,所有患兒在原發病基礎上均有嘔血或(和)嘔吐咖啡樣物,或(和)便血,糞潛血試驗陽性。隨機分成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20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日齡1~22 d,平均(5.3±1.2)d;原發病包括敗血癥1例,肺炎3例,并發缺氧、缺血性腦病(HIE)13例,新生兒窒息18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日齡1~22 d,平均(5.4±1.2)d;原發病包括敗血癥1例,肺炎2例,并發HIE 7例,新生兒窒息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給予1.4%碳酸氫鈉液洗胃,至洗液轉清亮為止,禁食,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給予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及靜脈推注血凝酶0.2 U/kg,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用胃管注入血凝酶(5 mL生理鹽水+血凝酶250u),1次/d。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出血停止時間、腹脹消失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1%,對照組為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新生兒疾病中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窒息、缺氧為主,新生兒血管相對較脆弱,尤其是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兒,由于自身凝血因子缺乏,其消化道血管更脆弱,更易于損傷出血。新生兒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時可危及生命,因此,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應及時控制消化道出血。本文觀察組采用胃管注入血凝酶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這是因為血凝酶是從巴西矛頭蝮蛇的毒液中分離、精制而得的一種酶類止血劑,不含神經毒素及其他毒素。血凝酶具有類凝血酶樣作用,能促進血管破損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并釋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因子3(PF3),使凝血因子I降解生成纖維蛋白I單體,進而交聯聚合成難溶性纖維蛋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血凝酶在完整無損的血管內無促進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不激活血管內凝血因子Ⅷ,因此,它促進的由纖維蛋白I單體形成的復合物,易在體內被降解而不致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它可直接作用于纖維蛋白原,迅速生成纖維蛋白,堵塞出血點,并能促進血小板聚積,加固止血。它還可促進血管平滑肌收縮,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局部炎性水腫,收斂創面而利于止血。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出血停止時間、腹脹消失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胃內注入血凝酶治療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恢復快,治療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