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要目的:分析5例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臨床資料。方法:收治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患者主要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腫塊,且腫塊會在月經期出現增大以及脹痛。結論:患者均在術后對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并確診,因此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超聲影像診斷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
作為育齡婦女中常見的臨床病癥,子宮內膜異位癥也被稱為內異癥,主要是指在患者的子宮內膜之外的地方出現了具有活性內膜細胞的種植。女性的內膜細胞應該主要出現在子宮腔,但是因為子宮腔和盆腔之間有輸卵管的連接,二者之間相互通暢,所以子宮內的內膜細胞就會通過輸卵管進入盆腔,造成異位癥的出現。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醫學界通常較為認同子宮內膜種植觀點。此病主要集中在處于育齡期的女性群體中,在青春期前不會出現,并且患者在絕經之后,其癥狀會逐漸消失。較為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有子宮腺肌病以及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屬于盆腔內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且是較為少見的盆腔外內異癥,所以加強對其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特對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在本院被診斷為內異癥并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01例,但被診斷為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僅5例,其病癥較為少見。5例患者年齡29~50歲,平均42.6歲,均處育齡期。患者懷孕次數1-4次,平均1.6次;產次0~2次,平均1.2次。
方法: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患者的腹股溝區腫塊會在患者的月經期出現增大以及脹痛,并且患者平時都會出現痛經的情況,病變位置主要集中在右側腹股溝,腫塊的最大直徑2.6~3.9 em。通過一定的檢查發現,患者的腫塊主要以條索狀出現,質量較硬,沒有活動的跡象,具有不可還納性。對患者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均未進行準確診斷就實施了手術。其中有2例患者被先確認為腹股溝疝,進入外科進行治療。剩余的3例患者則主要在婦科進行診斷和治療。
結果
在外科進行治療的2例患者中,雖然沒有對患者的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進行確切診斷,但是由于患者出現了痛經癥狀,所以被診斷為盆腔內膜異位癥,在婦科進行治療的3例患者同時采用了盆腔手術,之后通過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被診斷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5例患者均采用腹溝股區腫物切除術進行手術治療。1例患者由于年齡較大,且合并出現了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以及子宮肌瘤,所以進行了子宮切除術以及雙側附件切除術。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之后,所有患者都沒有進行藥物治療。對患者進行6個月~4年的隨訪,未發現患者出現癥狀復發。
討論
目前,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而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有幾種發病機制:首先,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其次,其內膜經輸卵管逆流種植。此外,有學者認為其是因為盆腔鄰近病灶周圍,從而出現了圓韌帶的直接散播現象。而腹股溝內異癥則較多的發生在患者的盆腔圓韌帶腹膜以外的部分,而其則主要集中在患者的右側腹部出現,左側較少。而在本次研究中,5例患者的腹股溝子宮內膜異位癥則都全部出現于右側部位。相關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腹溝股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常伴有盆腔內異癥的出現。因此,如果是腹股溝內異癥患者則需要同時進行盆腔檢查,檢查是否出現盆腔內膜異位癥。
在進行手術前,要進行準確的檢查以及診斷鑒別。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發現,腹股溝內膜異位癥患者較為典型的癥狀為腹股溝區出現的腫塊與月經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在進行檢查時,要重視腹腔其他疾病的聯合檢查。在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在最初被診斷為腹股溝疝到外科就診。而其他的3例患者則最初被診斷為盆腔其他疾病進行治療,在手術之前,并未進行準確的診斷,都是在手術之后進行了確診。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手術之前,應該采用有效的穿刺活檢以及其他影像檢查進行確診。
對腹股溝內膜異位癥進行治療時,主要以手術切除腫塊為主,在手術之后應該使用藥物進行相關的后續治療,避免患者出現復發的情況。但是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后并未使用藥物治療,通過對其進行隨訪,并未發現有復發的情況,但需要考慮本次研究對象的年齡以及隨訪時間等問題。有研究顯示,患者經過治療之后,仍出現了癥狀惡化的情況,因此要加強對患者進行術后的隨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