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林

摘要目的:探討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的MRI診斷與鑒別診斷方式。方法:收治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23例,均實施MRI診斷與臨床檢查。結果:腫瘤處于小腦半球6例,小腦蚓位置2例,額葉2例,顳葉1例,腫瘤處于小腦且累及脊髓2例。囊性伴瘤壁結節腫瘤16例,單純囊性腫瘤5例,實質性腫瘤2例。單發性患者20例,多發性患者3例。結論:血管網狀瘤患者具有清晰的MRI影像學特點,可以通過MRI檢查,為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MRI診斷;臨床診斷
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也可以稱為血管母細胞瘤,屬于良性腫瘤,單發居多,且患者發病位置多處于小腦半球。患者發病的原因較多,男性與女性患者比例大致為2:1,且青壯年患者數量居多。文章回顧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23例的資料,所有患者均經過手術病理證實,為所有患者實施MRI診斷與臨床檢查,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23例,均經過手術病理證實,實施MRI診斷與臨床檢查。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齡16~53歲,中位數年齡(33.65±4.12)歲。患者主要具有顱內壓上升、間斷性頭痛、惡心、眩暈等臨床癥狀,甚至有患者存在乳頭水腫、視力減退等臨床癥狀。
方法:應用PHILIPS Intera 1.5T磁共振檢測設備,標準頭部線圈,sE、FSE序列。常規實施軸位T1WI、T2WI掃描,冠狀位T2WI以及矢狀位T1WI成像掃描。
評價標準:觀察患者病變位置的具體情況,范圍、周圍結構以及信號特點等。
結果
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的腫瘤位置與范圍:腫瘤處于小腦半球16例,小腦蚓位置2例,額葉2例,顳葉1例,腫瘤處于小腦且累及脊髓2例,見表1。
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的腫瘤生長方式與信號特點:21例患者呈現出囊性狀態,彌散加權圖像囊性部分呈現出低信號狀態,MRI呈現出長T1、長T2信號,15例患者囊內壁存在腦組織信號瘤結節與血管流空的狀態,且3例患者存在腫瘤周圍水腫癥狀,見表2。
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的腫瘤類型:囊性伴瘤壁結節腫瘤16例,單純囊性腫瘤5例,實質性腫瘤2例。手術病理得出,單發性患者20例,多發性患者3例,見表3。
討論
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的臨床特點與病理分析: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的發病原因尚不夠清晰,多認為與患者的遺傳因素、免疫與機體因素等相關,可能為神經內分泌來源的腫瘤。血管網狀細胞瘤具有家族遺傳性特點,以視網膜血管瘤、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母細胞瘤、腹部實質臟器內的囊腫和腫瘤為特征。
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的MRI診斷: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以青壯年居多,患者發病年齡多在30~40歲,且多處于小腦半球與小腦蚓部位置。MRI檢查方式下,能夠看到圓形或類圓形囊性(長T1和長T2信號)病變。基于小腦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的臨床影像學表現,可以劃分為大囊小結節型、單純囊型腫瘤等。相較于囊性星形細胞瘤,大囊小結節型腫瘤多結節面積相對較大。增強掃描的方式下,能夠看到囊性轉移瘤壁強化顯著,一些患者存在轉移瘤同時存在的情況。
MRI檢查為當前臨床診斷、鑒別血管網狀瘤的有效方式,可以作為臨床診斷、治療效果觀察以及預后效果分析的重要輔助手段。MRI檢查方式下,血管網狀細胞瘤具有清晰的特點,能夠明確觀察到患者的臨床癥狀、病理特征等,且基于患者的疾病癥狀實施增強掃描等,基于臨床資料做出準確判斷,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且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積極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結合本次臨床診斷與研究結果而言,腫瘤處于小腦半球16例,小腦蚓位置2例,額葉2例,顳葉1例,腫瘤處于小腦且累及脊髓2例。MRI檢查下,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的影像學特點顯著。手術病理得出,單發性患者20例,多發性患者3例。臨床診斷與鑒別中,可以應用MRI技術為手術治療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可以將MRI檢查的結果與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相互結合,進而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提升疾病診斷的科學性。
綜合上述觀點,血管網狀瘤患者具有清晰的MRI影像學特點,可以通過MRI檢查,為顱內血管網狀細胞瘤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保證臨床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