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慧 張海濤 黃玉蓉

摘要目的:探討血清降鈣素(PCT)水平檢測在肺部感染用藥指導和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收治肺部感染患者73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依據臨床醫生經驗使用抗菌藥物,觀察組則依據血清PCT檢測結果指導抗菌藥物應用,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抗生素使用時間、使用比例、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及臨床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痊愈患者的血清PCT水平相比其他患者低(P<0.05)。結論:血清PCT水平可有效指導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用藥,可作為臨床療效的直觀評價指標。
關鍵詞血清降鈣素;肺部感染;用藥指導
本研究將血清降鈣素(PCT)水平檢測應用于肺部感染的診斷和用藥指導中,通過檢測血清PCT水平用于指導臨床用藥和評價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肺部感染患者73例,男45例,女28例,年齡35~72歲。按照數字表隨機分組法將73例患者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均無免疫性疾病,在此次治療前1周內未使用抗菌藥物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試驗。觀察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51.9±2.5)歲;發病時間1~6 d,平均(3.9±0.6)d;發熱患者8例;呼吸頻率21~30次/min,平均(22.6±1.7)次/min。對照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齡(50.6±2.9)歲;發病時間1~8 d,平均(4.2±0.4)d;發熱患者5例;呼吸頻率22~28次/min,平均(21.8±1.9)次/min。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方法:對照組根據臨床經驗、白細胞計數(WBC)、CRP、血沉(ESR)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檢測結果,指導抗菌藥物的臨床使用。觀察組則依據血清PCT檢測水平指導用藥,當血清PCT/>0.25g/L時可使用抗菌藥物,當PCT<0.25/L時則停止使用抗菌藥物,當PCT>0.5g/L時抗菌藥物用量加大。比較兩組治療1周后血清PCT、WBC、CRP、ESR及NEU的水平,并比較兩組上述實驗室檢測指標與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臨床療效的相關性。根據臨床療效將患者分為痊愈組和其他療效組,通過比較不同療效組別患者之間的血清實驗室檢測指標,評價療效與實驗室檢測指標的相關性。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住院時間及臨床療效。比較不同療效患者之間的血清實驗室檢測指標變化。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主要觀察患者咳嗽、咳痰、發熱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主要觀察指標包括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患者比例、抗菌藥物費用。臨床療效主要根據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實驗室檢測指標進行評價。①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測指標恢復正常;②顯效:癥狀和實驗室檢測指標顯著改善;③有效:上述指標明顯改善;④無效:上述指標無變化,甚至惡化。將痊愈、顯效和有效視為總有效。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血清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觀察組治療1周后血清PCT和CRP水平相比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而血清WBC、ESR及NEU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抗生素使用情況及療效比較:觀察組抗生素使用時間、使用率、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及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均更優,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不同療效患者的血清檢測指標比較:痊愈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水平相比其他療效患者明顯更低(P<0.05),而血清WBC、ESR及NEU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討論
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藥物濫用問題已引起廣泛重視,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已成為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肺部感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由于肺部感染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而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等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在發病早期無明顯變化,加上這些檢測指標無法區別非細菌性和細菌性感染,在臨床應用中受到較大的局限。雖然病原學檢查能有效確診肺部感染,但該檢測方法所需時間較長,待檢測結果出來后會極大延誤治療時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以血清PCT水平指導臨床用藥,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使用患者比例及臨床療效等相比對照組明顯更優,且痊愈患者的血清PCT水平相比其他療效組別患者明顯更低。由此說明,血清PCT水平可用于指導肺部感染的抗菌藥物應用,且患者的血清PCT水平與臨床治療效果有顯著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