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美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的實施是教師解決授課時數少與授課內容多的矛盾、注重意識形態性和學生身心成長規律性以及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以增強課堂實效性的需要。其實施步驟大體包括:研讀教材,凝練專題;研讀學生,設計問題;導入正題,互動交流。堅持意識形態向度與“學生導向”型教學的統一是教師實施“原理”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的靈魂指針。
關鍵詞:原理;問題導入;專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227-0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其實質在于充分發揮“問題導入”與“專題教學”這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它以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或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理論難點、思想疑點等問題導入專題教學,使原本冗長、抽象、高遠的教材內容轉化成“精”“新”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意識形態導向與學生成長導向的統一,以最終達到促使“原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一、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實施的必要性
(一)教師化解授課時數少與授課內容多的矛盾的需要
“原理”課內容博大精深,若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師需要貫徹“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以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的形式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師化解“原理”授課時數少與授課內容多之間矛盾的有效方法,以使“原理”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
(二)教師注重意識形態性和學生身心成長規律性的應然需要
“原理”課具有明確的政治導向性,即意識形態性。“原理”課的一切教學活動要以“堅定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及社會主義信仰”為宗旨和出發點[1]。無論“原理”課教學改革怎么改,教師在其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用上都要以這條宗旨為根本標準。由于大學生的認識、情感、信念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生成過程。教師在凝練專題的過程中,為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需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然后講清涉及此問題的相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在尊重大學生個體人生經歷和主觀感受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開展互動交流和分析,促進其在知識上、情感上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信念和信仰,逐漸“生成”和“發展”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教學過程來說,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以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積極的自主性、協同性探索活動,師生始終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互動生成式教學狀態中。因此,可以說,教師采用“原理”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既是出于意識形態教育的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價值立場和思維方式,以達到對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和理論自覺),又是出于尊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規律的需要(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
(三)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以增強課堂實效性的需要
鑒于以往的“原理”課往往過分注重意識形態導向而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其與大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的聯系從而導致大學生課堂參與性不強的情況,教師需要從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現實及其生命成長過程來安排教學內容與方法,實現由以往的目中無人的“程序性”教學向注重學生現實生存境遇與理想生命提升的“以人為本”的“專題式”教學的轉換。因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是現實的、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是一種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的將學生的生命存在、世界觀養成與價值提升有機結起來的“以人為本”啟發式教學[2]。因此,實施以大學生關注的時政熱點、學科背景、成長規律為導向,以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發展為最重要關注依據,以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問題來導入教學的專題教學,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以增強“原理”課堂實效性的需要。
二、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實施的步驟
(一)研讀教材,凝練專題
研讀教材是教師順利實施問題導入專題教學的前提。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是“據”和“用”的關系。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抓住教材的主線、主題、基本結構和重點難點等去設計尊重大學生的個體發展、興趣、需求的以激發大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才能去取舍、補充、優化組合教材內容,實現“原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化解“原理”教材內容的豐富性與授課時數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總體上說,凝練“原理”課專題要堅持“精”的原則。要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題(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以及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主線(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根本核心(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使命(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崇高理想(實現共產主義)、闡釋邏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如何正確認識世界和正確改造世界?)等方面來設計問題和凝練專題[3]。值得注意的是,“原理”課專題的凝練需要隨著時代變遷、黨的理論創新以及大學生的需求做出不斷調整和更新。
(二)研讀學生,設計問題
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還要關注學生的特點、需求層次和思想困惑等。從“90后”大學生的認知實際來看,“90后”大學生具有時代賦予的思維活躍、接收信息的途徑多、見識廣的特點,但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社會轉型時期“歷時性問題的共時性承受”所帶來的個人的無意義感和不安全感,缺乏對各種信息進行較為深刻的、立體的、系統的理論分析的能力,甚至還存在著不少非理性的思想與價值判斷。不少大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幫助自己解決自身的思想疑點或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因此,教師需要研讀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或所關注的理論難點、社會熱點、思想疑點問題,特別是要努力尋求這些“問題”與“原理”課教學內容的最佳切入點,設計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力的“現實問題”來導入專題教學。這樣的問題導入必然有利于師生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互動生成的環環相扣的教學狀態中。自然而然,“原理”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和人文關懷性得以彰顯。
(三)導入正題,互動交流
“原理”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重視精講,不搞“一言堂”或單向“填鴨式”灌輸,特別注重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教學形式。如:教師可依據專題教學大綱向學生推薦教學參考資料和閱讀書目,預先擬定思考題,讓學生在課前自學中就思考題做準備,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打開思路積極思考,并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做準備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概括出結論,水到渠成地引出基本原理。再如,教師可結合學生自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向學生展示問題的分析、歸納過程以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能力。又如,教師可根據專題內容設計適宜于學生討論的小問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后由每組派代表陳述各自觀點,必要時還可以進行辯論、演講等。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以此達到師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即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實施的靈魂指針及其思路
(一)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實施的靈魂指針
堅持意識形態向度與“學生導向”型教學的統一是“原理”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的靈魂指針。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向度。教師在“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中務必引導大學生對問題本身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立場和思維方式進行關注、思考和評價,從而在提升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價值立場和理論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確保其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政治立場的堅定性。如教師對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等原則問題,一方面要明確、詳細地闡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絕不模棱兩可、含糊其辭;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比較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西方其他理論在看待和分析以上問題的異同,從中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
2.堅持“學生導向”型教學[4]。即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以大學生關注的時政熱點、學科背景、成長規律為導向,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要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最重要依據,選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力的“現實問題”來導入和開展專題教學。“學生導向”型教學不僅有利于課堂實效性的增強,還有利于師生情感的增進以及學生探究意識、能力的培養。
(二)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法實施的思路
鑒于意識形態向度和“學生導向”型教學相統一的靈魂指針,教師實施“原理”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的大體思路如下。
1.彰顯“原理”經世致用的理論魅力。“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5]從“原理”的科學性和進步性、人的現實性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復雜性等方面[6]來凸顯“原理”與學生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的深切關聯,把馬克思意識形態的功能融入學生個體生活中體現出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馬克思主義經世致用的理論魅力。如:教師在專題教學中針對主體意識強烈、敢于挑戰權威和正統的“90后”大學生表現出的與馬克思主義相悖的觀點,既不能一味迎合學生,又不能采取“扣帽子”“貼標簽”或刻意回避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壓制。而是在遵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采取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歷史的、矛盾的思維方式來正確引導學生。又如:在專題教學中教師力求采用“三貼近”(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思想、貼近生活實際)和“三不回避”(不回避熱點、不回避質疑、不回避負面問題)的教學案例。學生在感受到“原理”課的“經世性”“人本性”的基礎上必然會自覺增強學習“原理”課的興趣和熱情,最終達到對“原理”的“真知”“真信”。再如:通過聘請專家結合“原理”開展關于自身成長史的專題講座,讓學生從專家的生活和工作經歷中去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一個人為人處世、成熟成功和前途命運的指導意義,去感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個人人生軌跡的重要影響。
2.彰顯“原理”課的人文關懷。通過專題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原理”課承擔著知識創新、靈魂塑造和人文關懷的重要使命。“原理”除了能幫助學生樹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涉及物質、意識、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共產主義社會等范疇和理論)之外,還是幫助學生解決“人生之謎”的科學理論(涉及人的實踐、價值、發展、自由和解放等馬克思主義的追求和使命)。它能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構筑自身的精神支柱進而增強自身的道德判斷能力以及增強正確處理與自然、社會和自身意識關系的能力。同時,“原理”課還可以引導學生理性地為自身的人生和職業生涯規劃做定位,把學生自身對祖國、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以及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體現到對社會的責任、對人民深厚情感以及對生命的敬重中。
3.彰顯“原理”課教師的人格魅力。“原理”課教師的學科價值信念、知識涵養、道德情感素養等人格魅力作為無形的教育資源對“原理”課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的實效性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可以從以下思路來彰顯“原理”課教師的人格魅力。首先,堅定“原理”課教師的學科價值信念。“原理”課教師只有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價值信念,才可能激發大學生毫不動搖地接受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知識、價值觀和相應思維方法的教育。其次,夯實“原理”課教師的才識。“原理”課教師只有擁有包括知識結構、理論功底、分析判斷能力、反應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在內的真才實學才可能在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中精于專題凝練、巧于設問啟迪、深于理論思考、敢于質疑批判和活于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原理”課的意識形態向度與“學生導向”型教學的統一。再次,強調“原理”課教師對大學生的真摯愛心。“原理”課教師富有人情味、親和力、開朗大度和寬容體貼等性格脾氣能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能使大學生感到溫暖、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氛圍,從而有利于調動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課堂的熱情,最終有利于教師水到渠成地實現“原理”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參考文獻:
[1]閆有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重點難點的整體性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2(4上).
[2]王代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問題式教學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3]莊文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式教學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4]宮淑燕,夏維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學生導向型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李成旺.當代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創新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