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下鄉 如何安農富農

架設好必要的“防火墻”,建立更加牢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想盡一切辦法振興鄉村、發展農業、造福農民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文件要求,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資本下鄉,讓資本扎根土地、服務“三農”,是實現這一要求的必要之舉。然而,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下鄉資本“跑路”、涉農項目爛尾;土地流轉出現糾紛,農民利益受損;流轉土地出現“非糧化”“非農化”現象。這讓人思考,如何確保下鄉資本真正為鄉村振興服務?
振興鄉村,離不開資源投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論稅收、農產品還是廉價勞動力,“取之于農、用之于城”的情況多,人財物的主流向是從農村到城市。今天,要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城市的資源尤其是資本反哺不可或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某種程度上,集體土地“三權分置”、允許經營權流轉,也是希望工商資本為鄉村振興發揮杠桿作用。引導有實力的公司加入運作,既能利用農村閑置土地、整合農業生產要素,也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脫貧步伐。
資本下鄉的積極意義值得肯定,相關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有效發揮資本作用、有效防范相關風險。但現實同樣提示我們,不能忽視潛存的問題。關鍵在于,如何有效防止資本跑馬圈地、視下鄉為短期政策套利,最終“跑路”“爛尾”。現實中,一些項目追求利潤、盲目上馬,卻因無法抵御風險造成“毀約棄耕”,導致農民利益受損。因此,應當在土地流轉時建立識別機制,引進真正愿意深耕當地的資本力量,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資本率性退出設置應有的“閘門”。架設好必要的“防火墻”,才能更好地發揮資本下鄉的作用。
讓資本安農富農,具體而言,還有賴于建立更加牢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例如,活用長期購銷合同,實現企業與農民的“共進退”;實行租金預付制度,減少土地流轉風險;創新農產品價格保險,應對市場波動風險,等等。很多時候,個體農民甚至村集體的談判能力不強,也呼喚地方政府積極介入到維護農民利益的進程中。此外,地方政府或部門也應克服功利心態,比如不顧地方實際、忽略農民意愿,將小農業強扭成大農業。
大國小農,是中國農業的基本面,決定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努力方向;農業人口近半數,是中國最大的國情,意味著“三農”問題事關社會穩定。因此,既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同時,更要牢牢把握中央精神,“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以農民之心為心、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應成各地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
1979年初,面對悄然生長的包產到戶實踐,質疑之聲四起。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說:“只要老百姓有飯吃,能增產,就是最大的政治。”今天,面對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想盡一切辦法振興鄉村、發展農業、造福農民,是新時代的要求。用好資本力量、增進農民利益,中國農村必能釋放出更多的活力。
(據人民網)
農房包工頭持證上崗值得推廣

近日,四川省住建廳印發《四川省農村建筑工匠管理辦法》,明確要求農村建筑工匠需經培訓考核合格,持培訓合格證書才能承攬農村住房等村鎮建設工程項目。
在農村,蓋房子是一個家庭的重大事項。農村建筑項目雖然不大,但施工事故卻頻頻發生,這和農村施工隊伍不規范、不科學的施工過程是分不開的。另外,他們也無法有效保證房屋質量。農村工匠施工,缺乏施工圖紙和工程數據,不能保證房屋的承重、抗震和消防需求。農房包工頭持證上崗,能有效改進以上兩個問題。
四川省的經驗值得推廣,其他地方在借鑒的時候,應該結合當地農房建筑特點,考慮當地農村建筑隊伍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房建筑工匠的培訓工作,要注意采取寬進嚴出的考核機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做好宣傳工作,讓群眾知道并主動接受農房包工頭持證上崗制度。
(據中國農業新聞網)
最高法發布2017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2月1日發布“2017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這十大案件分別是: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于歡故意傷害案、王力軍無證收購玉米被宣告無罪案、簡陽市政府被訴公告違法案、王老吉加多寶紅罐裝潢糾紛案、全國首例“毒跑道”公益訴訟案、全國首例電商平臺打假案、奢侈“包包女”拒不執行判決被搜查案、“百名紅通”1號楊秀珠回國受審案、盧榮新無罪釋放案。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胡云騰指出,這次評選出來的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是全國法院一年來審理的2500多萬起案件的典型代表。有的案件裁判體現了人民法院嚴懲犯罪保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堅定決心。有的案件裁判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對人權的尊重保護,對推動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加強人權司法保障,促進國家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案件引入了全媒體直播,將司法審判變成全民法治公開課,讓人民群眾看到了人民法院為公正司法付出的努力和決心。有的案件對潛在外逃人員和已潛逃在外人員形成有力震懾,有力推動了國家反腐敗工作的深入開展。
(靳 昊 劉華東)
民政部:建立社會組織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民政部1月30日對外發布《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要求全國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登記管理機關依據社會組織未依法履行義務或者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有關信用信息,建立社會組織活動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制度。
對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采取或者建議有關部門依法采取下列懲戒措施:列入重點監督管理對象;不給予資金資助;不向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不授予相關榮譽稱號;;作為取消或者降低社會組織評估等級的重要參考;實施已簽署聯合懲戒備忘錄中各項懲戒措施。
《辦法》要求,對信用良好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采取或者建議有關部門依法采取激勵措施。
(韓秉志)
本欄目與山西省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友情合辦
車輛外借發生交通事故,車主是否應承擔責任?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借車的事時有發生,出借人把車借出難免有擔心,怕車子發生交通事故自己因此要承擔對第三者的賠償責任。那出借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時,車輛所有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呢?山西省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律師幫忙解答。
《侵權責任法》正式生效前,出借人的擔心是必要的,也是有法律依據的。因為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之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從該條的規定來看,《道路交通安全法》采取了一種較為模糊的處理方式,統一稱作“機動車一方“,而并未就車輛所有人和使用人的責任承擔予以明確規定,也就是說車主和借車人之間的責任劃分不明確。
而《侵權責任法》生效后,對車輛所有人和借用人的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劃分做出了明確規定。根據《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該規定明確了對機動車所有人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即在機動車出租、出借的情況下,機動車所有人一般不承擔賠償責任,通常只有在機動車所有人有過錯時,才需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49條的規定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1)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機動車存在缺陷,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之一的;(2)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無駕駛資格或者未取得相應駕駛資格的;(3)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因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駕駛機動車的;(4)其他應當認定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的。”因此,根據上述情形,如果你將轎車借給王某使用時,不存在上述情形,你則無需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存在上述情形,那么你就應根據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辛 霞 閆艷軍)
山西省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山西省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是2007年3月23日經山西省司法廳批準山西省律師協會成立的為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的專門機構。工作站由山西省律師協會領導和管理,接受山西省法律援助中心監督和指導,具體工作依托山西成誠律師事務所、北京中倫文德太原律師事務所。本站配備專職援助律師6名。工作站援助工作不僅得到群眾好評,還多次受到政府有關部門表彰。
工作站法律援助范圍:1.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刑事案件;2.請求確認勞動關系、給予勞動報酬、社會保險金;3.工傷事故、交通事故和醫療損害賠償爭議;4.童工請求依法保護的;5.請求給予撫養費、撫育費、贍養費;6.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最低生活保障金;7.針對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家庭權益保障和未成年人案件;8.因勞動權益涉及的職工人身權、民主權、財產權受到侵犯的案件;9.工會組織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件;10.工會工作者因履行職責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件;11.工會事故、職業危害賠償爭議;12.因見義勇為而主張民事權益;13.其他確需法律援助的事項。
法律援助的形式:1.普及法律知識;包括舉辦法律講座、主持電臺電視臺節目、媒體報道、在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值班等方式。2.提供法律咨詢;3.代寫法律文書;4.參與協商、調解;5.勞動仲裁、訴訟代理;6.其他法律援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