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沉睡資產 打造特色樣本
山西潞城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紅利初現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山西省長治潞城市開展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任務全面完成,改革釋放的紅利初步顯現。截至目前,潞城市204個村開展產權制度改革率達100%;203個村完成了成員資格界定,200個村完成了清產核資,195個村進行折股量化編制了集體資產股權臺賬,完成率分別為99.5%、98%、96%。
2015年5月,潞城市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29個試點縣之一。工作開展以來,該市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完善制度、促進發展”的總體路徑,精心組織,穩步推進,積極探索出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退出、繼承等權能的實現路徑,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進入提質升級的發展階段。
小天貢村是潞城市的首批改革試點村。改革中,該村抓住機遇,對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進行了摸底登記,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2016年,該村利用集體機動地和流轉土地13.4公頃,發展葡萄、紅薯、甜糯玉米等種植業;2017年又新增流轉土地10公頃,籌建了合作社產業發展示范區,種植引進的優質品種蔬菜,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當年合作社畝均收入3000元,解決勞動力30余人,股東人均分紅400余元,產權改革效應逐步顯現。2017年6月26日,小天貢村發放了全省第一本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證。
從2015年10月第1個村試點改革,到2016年每個鄉鎮2個試點村穩步推進,潞城市采取試點先行、由點及面的方法,在全市整體推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市、鄉、村“三級”書記負總責,從上到下全力推進。堅持全面宣傳發動、全程培訓指導、全程監督把關,確保試點工作合法依規;采取“七必須、四入戶、八公告”工作法,嚴格按程序推進,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充分保障了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同時,緊盯“集體資產不流失、成員確認不偏差、量化評估不復雜、股份設置不單一”四個重點,不斷摸索前行,力臻完善,在清產核資上注重“廣和全”;堅持以戶籍和土地“兩條腿”走路,解決成員確認這個“老大難”問題;采用中介法、原值法、標準法、現值法“四定”評估法,開展資產評估;股權設置多種多樣,打好組合拳……為確保改革質量,潞城市結合市域市情,規范合法有序推進試點工作,努力打造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潞城樣本”。
試點中,該市還進一步完善股權固化管理、實現權能完整、實行賬務分設、規范干部報酬、理順收益分配等五項制度,確保改革取得成效。同時,注重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運營,健全集體資產管理機制,完善產權交易機制,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機制,不斷深化改革成果,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擴大試點成果。
(原臘苗)
山西天鎮縣保姆培訓拓寬婦女就業渠道

年關歲末之時,出門在外的農民工大多已經準備返鄉了,但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保姆培訓基地,保姆培訓工作如火如荼。來自全縣各地的貧困婦女正在培訓班里認真聽課,不時記著筆記。她們說:“培訓課程結束后,正好趁著冬閑出去賺一筆錢。”
依托鄰近京津地區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天鎮縣把發展家政服務業作為全縣脫貧攻堅、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大力發展以保姆為重點的家政服務特色勞務經濟,成功打出了“天鎮保姆”這一品牌。保姆培訓基地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農閑季節是保姆培訓最忙碌的時候,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建起了功能齊全的家政服務培訓基地,本著“扶貧首先要扶觀念之貧,其次才是經濟之貧”的培訓理念,與北京家服中心和部分高校建立有效對接,創建了“基地+中心+高校”三位一體和“鄉村初級、基地專業、高校提升”三級結合的培訓模式,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大到菜肴烹調、家居保潔、家電使用,小到坐姿站姿、沏茶倒水等細節,對外出務工的貧困婦女進行全方位免費培訓。并特別引入孝德文化課程,使“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理念融入到家政服務工作中,著力提升外出務工婦女服務技能和志愿者理念。
截至目前,天鎮縣保姆培訓基地已累計就地培訓婦女9300多人,覆蓋全縣12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面向北京、天津等家政市場實現轉移就業4300人,人均年收入3.5萬元以上,為全縣帶回勞務收入近1.5億元,帶動近萬人實現精準脫貧。據介紹,下一步,該縣將繼續組織開展“萬名巾幗闖京城,勞務增收創新業”行動,拓展打造保姆、保安、保潔三保特色勞務輸出品牌,力爭“十三五”期間,全縣每年以家政服務為主的勞務培訓輸出實現穩定輸出1萬人,讓特色勞務經濟這條精準扶貧之路拓得更寬、走得更長、品牌更響,為更多的農村貧困婦女找到合適的崗位,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賀文生)
山西孝義市名家剪紙迎新春

郭潤芝旺狗迎春剪紙

馮美英金犬賀歲迎春接福剪紙
在狗年春節到來之際,山西省呂梁孝義市省級剪紙非遺傳承人郭潤芝和剪紙藝人馮美英巧手剪出迎春圖,表達她們對全國人民新春的祝福。
旺狗迎春:是由郭潤芝創作完成的剪紙作品,長2.1米、寬1.33米。整幅作品中有六只大小姿態各異的狗,寓意全國人民狗年大吉、家家財旺、幸福圓滿、六六大順,還透露著濃厚的民俗風味,很接地氣。此作品圖案、線條、色彩完美融合,絲紋細膩,立體感極強。在郭潤芝的獨特構思下,作品大量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金犬賀歲迎春接福:在狗年新春到來之際,孝義市剪紙藝人馮美英精心創作了多幅以生肖狗為原型的剪紙作品,最具創意的是這幅花紋繁雜的“金犬賀歲迎春接福”剪紙作品。該作品中的一只只小狗姿態各異、惟妙惟肖,無不透露著濃厚的民俗風味。這幅極具“中國元素”的新年剪紙不僅烘托了節日氣氛,而且為人們帶來了吉祥的寓意和美的享受,更體現出指尖文化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孝義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造型獨特,既有北疆的粗獷豪放,又有南國的纖秀細膩,且文化底蘊深厚,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009年4月,孝義剪紙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李竹華)
山西2018年將實現61萬貧困人口脫貧
記者從山西省扶貧辦了解到,2018年山西將集中力量攻堅深度貧困,確保實現26個貧困縣摘帽、2200個左右貧困村退出、61萬貧困人口脫貧。
山西是我國貧困程度較深的省份,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中,山西有2個。截至2016年底,山西有144.2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5.9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7年,山西省有15個貧困縣脫貧摘帽、2500個左右貧困村退出、74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首次降到4%以下。
山西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山西把五年脫貧攻堅分成“2+3”,前兩年一些條件好的地方率先脫貧,多數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也依靠產業就業實現脫貧;后三年剩余貧困人口更多集中在條件差、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方,且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居多。
據介紹,山西2018年將分類指導,精準發力,集中攻堅深度貧困縣,打造脫貧特色縣,鞏固提升摘帽縣,確保實現26個貧困縣摘帽、2232個貧困村退出、61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2%以下。
(王飛航)
山西沁源長治縣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范縣
1月15日,由愛國華商投資促進機構美中經貿投資總商會、世界品牌組織、世界城市世界企業研究會等機構聯合推選的2017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范縣200強名單公布,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和長治縣榜上有名。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范縣200強的推選從2005年開始,迄今已有11屆。此次世界著名品牌大會對我國288個縣的投資潛力進行全面評估,重點從鄉村振興、精準脫貧、發展質量、法治化、創新活力、實體經濟等9個方面,調研生態環境友好、管理水平、公眾認知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等12項指標,最終進行綜合評價。入選縣將有機會在紐約、東京、倫敦等地舉行專場頒獎盛典和重點合作項目發布等活動,成為全球投資機構的關注焦點和海外華人回國創業投資的熱土。
沁源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有古遺址16處,古建筑46處,石刻14處。其中古建筑有圣壽寺和文昌樓,古文化遺址有陽城遺址,石刻包括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等。素有“煤鄉”之稱的長治縣內,名勝古跡頗多,較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觀、看寺正覺寺、南王慶龍泉寺、東呈古佛堂和八義瓷窯遺址等。兩縣憑借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發展優勢,成為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范縣的重要保障。
(長 訊)
建設美麗鄉村要去掉“鄉丑”
袁 鳳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風光,是文人筆下詩意棲居、安放鄉愁之所。然而,隨著農村經濟條件改善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原始落后的垃圾處理方式,與煥然一新的村居顯得格格不入。垃圾不是靠“蒸發”就是靠“風刮”,一度成為不少地方建設美麗鄉村“過不去的坎兒”。濃濃的“鄉愁”被龐雜垃圾造成的“鄉丑”掩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各地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三線三邊”為重點,“劍指”農村垃圾、污水和廁所開展“三大革命”等,取得積極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作為改善農村環境的有力舉措,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與群眾的期盼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從“垃圾突圍”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從農民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轉觀念、補短板、建機制、求長效,不讓“鄉丑”掩蓋“鄉愁”。
實現“垃圾突圍”,須與時俱進轉觀念。隨著時代發展,廣大農民群眾已經由過去“盼溫飽”到現在“盼環保”。“混置是垃圾,分類是資源。”在農村開展垃圾治理,離不開群眾的廣泛支持和主動作為。要運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傳播環保知識和垃圾分類知識,推廣可行的先進經驗、推行易行的分類方法,讓群眾主動參與,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利用,從“要我做”到“我要做”,逐步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
農村垃圾治理,須因地制宜補短板。由于經濟發展、生存環境和風俗習慣的差異,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很難做到 “一把尺子量到底”。必須秉承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有針對性地補上治理短板。要在政策層面厘清責任主體,防止多頭管理推諉扯皮;建立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社會支持的資金投入機制,避免投入不足成為“攔路虎”;科學建設相對集中的垃圾處理設施,確保設施建成后“吃得飽、轉得好”,逐步實現農村垃圾資源化、無害化。
實現“垃圾突圍”,須完善機制求長效。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并不復雜,關鍵在于持久抓、抓持久。要強化責任落實,注重用改革創新精神破解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完善責任清單、層層壓實責任。要強化督查考核,加快構建一套有部署、有督查、有獎懲的工作機制和完整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