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當火龍果遇上音樂會怎么樣?廣東雷州姑娘林秋妹不但想到也做到了——她用音樂專心“種植”火龍果,不但種出清甜可口的產品,還種出了紅紅火火的事業,被人們稱贊為“生態水果皇后”。

讓音樂滋潤水果成長
日前,在位于廣東省雷州市雷高鎮下尾村郊山嶺上的沃德農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火龍果基地,人們會看到在13多公頃的火龍果園里,每隔一段距離,都“盛開”著一朵 “長”在火龍果枝旁的粉色 “蓮花”。每朵“蓮花”底下,還飄出悠然動聽的樂曲,讓人原先躁動的心境,瞬間歸于平靜。
“每朵‘蓮花’,都是一臺微型音樂播放器。”林秋妹告訴記者,“播放器采用太陽能電池,無須布置電源線,節能環保,每個播放器里面存有二三十首樂曲,可24小時全自動循環播放,采用防雨設計,不怕雨淋日曬。我在這13多公頃火龍果基地里,放置了100多個播放器。”
“植物也有生命,它們就像人一樣,也需要音樂愉悅身心。”林秋妹這樣認為。她經過幾期的種植實踐證實,聽音樂長大的火龍果病害和蟲害都減輕了,水果口感也更好。農業專家則表示,音樂不僅可以增強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傳輸和轉化,還達到驅蟲的效果,會使果實個頭更大些,產量有所提高。
遵循綠色生態種植模式
一直以來,林秋妹都堅持以綠色生態模式種植火龍果。在除草方面,她不是使用除草劑等藥物,而是特意買回數百只鵝苗放養到基地中去,讓鵝吃草。用塑料覆蓋地表的方法,隔絕了雜草的陽光和空氣,最終實現環保除草。
在殺害蟲方面,林秋妹也是采用物理方法。不少火龍果樹旁的柱上都掛著自制的殺蟲 “神器”。此“神器”其實是裝了水的礦泉水瓶,四周噴上無毒副作用的果蠅粘膠。這種果蠅粘膠已添加果蠅引誘劑及特效香料,可釋放害蟲喜愛的氣味,誘粘害蟲,使其自然死亡。“我們不給火龍果施化肥、不噴灑除草劑。雖然我們的火龍果產量會比較低。但是我們的產品卻在質量、安全、口感等方面高出一籌。”林秋妹說。
近幾年來,林秋妹勇敢摸索“音樂種植”、綠色生態的種植模式,獲得了社會的認可。目前,林秋妹的火龍果不但在本地走俏,還遠銷到珠三角、秦皇島、四川等地。
(據湛江日報)
“廣東7件,海南9件,四川4件……”重慶市云陽縣高陽鎮明沖村,村民劉永祥在柑橘園里,一邊采摘柑橘,一邊查看女兒劉俊從手機上發來的郵寄地址和數量。劉永祥掐指一算,當天要發貨75件。
55歲的劉永祥,一直在家務農。2009年,他在承包地里開始種植柑橘。過去,劉永祥家只是坐在家里,等商販上門來收購自己的柑橘,價格每千克約3.6元,最高每千克不超過4.4元。
女兒劉俊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奉節縣一所中學教書。劉俊利用微信,將自己家的柑橘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一旦有客戶購買,便把地址和數量發給劉永祥。劉永祥按照女兒發來的地址和數量,將柑橘打包后,通過快遞物流寄給客戶。
目前,他家柑橘已經銷往廣東、海南、云南、四川等地,每天發貨都在70件以上。“每件10千克,100元包郵”,劉永祥算了一筆賬,“除去快遞物流費10元,包裝5元,每千克價格都在8元以上,比商販來收購要劃得來些。”
“只要果子好,講誠信,根本不愁銷路。”劉永祥在柑橘管護上從不摻假,果子品質還不錯,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每年的訂購數量也越來越多,柑橘銷路一直比較好。
劉永祥2017年采摘柑橘0.9萬千克,收入7萬多元。如今,劉永祥準備加強對柑橘的精細化管理,種出特色來,采用專用的包裝,打出自己的品牌。
(劉興敏)

每年冬末春初是甘肅省靜寧縣李店鎮王溝村村民王國宗最難的時候,新收的蘋果都存進倉庫了,來年5月才能賣到錢,但買蘋果包裝材料、給地里上肥、雇人修剪這些都得花錢,少說也得4萬元。“現在好了,我進 ‘白名單’了。”王國宗介紹,“白名單”讓他2017年在沒有擔保、沒有抵押的情況下就貸了10萬元的款。王國宗所說的 “白名單”,是農業銀行打造的一款新興惠農貸款產品。
據農業銀行靜寧縣支行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農戶的蘋果產量、蘋果質量、年收入等指標,農業銀行針對不同類型農戶研發了特定授信模型,匹配一定授信額度,批量建立預授信客戶 “白名單”,凡是列入 “白名單”的果農,均可獲得3000元至10萬元不等的果農貸款,農民只需要提交一張紙的基本情況,就可以用手機銀行辦理貸款。在王國宗的手機通過設計簡化的貸款操作界面和業務流程,就可以實行系統化、自動化、流程化辦貸,方便了農戶貸款。
據介紹,2017年10月,農業銀行靜寧縣支行通過前期在靜寧縣李店鎮王溝村的摸底調查、數據采集,對該村147戶果農授信信用額度1140萬元。11月14日王國宗等20戶農戶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成功貸到 “果農貸”182萬元。截至2017年末,全行已累計發放 “果農貸”57戶、536萬元。
(據 《甘肅日報》)
在山東臨邑臨南鎮智慧農業產業園,有一個面積為105畝的 “超級農業大棚”,它除了用玻璃替代塑料膜之外,最主要的是內設“智慧系統”。在這個“智慧大棚”內,種上一棵番茄,在計算機的中央控制系統中,提前設置好特定的溫度、水、肥等植物所需的必要條件,可以讓其生長到16米以上,產量相當于傳統溫室大棚的5倍到6倍。
該溫室大棚具有產量高、壽命長、氣候穩定、能耗低、土地利用率高等優點,可實現立體栽培、無土栽培、自動化控制等世界領先的生產方式;通過科學的環境控制手段,實現雨水、二氧化碳的全面回收利用。
時值隆冬,甘肅民樂縣生態工業園區的一處工地仍在緊張施工。這里是去年9月剛剛開工的張掖海升現代智能溫室工業化栽培生態示范項目。雖地處荒漠,但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體現代化智能溫室。
據介紹,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串番茄2100噸,優質蔬菜1500噸,為農戶提供優質蔬菜種苗5900多萬株,帶動種植基地1萬畝。此外,項目還規劃建設占地1000畝的戈壁設施農業示范園,將易地扶貧搬遷、戈壁農業、旅游與生態工業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打破一、二、三產界限,不僅實現業態模式創新,而且將進一步提高土地生產力、增強農業綜合效益。
華騰牧業智慧牧場位于浙江省桐鄉市洲泉鎮,從事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到豬肉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竹林深處的豬舍正是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豬舍里,7500多頭生豬享受著現代養殖的福利。“這是一所智慧牧場,里面的每一頭豬身上都攜帶著數據信息。”浙江華騰牧業董事長沈建平說。
在智慧牧場里,對大數據的應用隨處可見。豬舍外的大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豬舍內的各項環境指標。“通過大數據分析系統,我們可以實時掌握豬舍內的環境,如有異常,我們會及時調整。”據華騰牧業信息部經理姚雪飛介紹,每一幢豬舍內部署的環境感知設備可實時獲取二氧化碳、氨氮、溫度、濕度等各類室內環境監測信息,這些環境感知儀還能進行無線連接構成物聯網網絡系統。“我們將主要環境數據、豬的品種、不同生長期等要素相結合,制定出有效的養殖方案來保證豬的品質。可以說,我們生產出的每一塊豬肉都是經過大數據精密計算的結果。”姚雪飛說。
除了大環境調控,每一頭豬的生長狀況也都轉化為數據。智慧牧場里,每頭豬的尾部都植入了芯片,芯片搜集到的數據可以使工作人員對生豬的行為、心跳、體溫等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我們可以通過生豬個體體質數據來分析判斷生豬養殖過程中的不同行為、生長狀況和異常狀況等信息。同時大數據的整合也能實現從生豬養殖到肉品零售終端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正向跟蹤,為產品溯源奠定基礎,提供有力的食品安全保障。”姚雪飛說,為了獲取更加準確的數據,華騰牧業正在研制芯片耳標傳感器,預計今年就將正式投入使用。到那時,相關數據搜集將更加準確,“豬聯網”的搭建也會日益完善。
大數據驅動智慧養殖,提高豬肉品質。在銷售方面,華騰牧業同樣青睞大數據技術,用大數據激活整條產業鏈。“通過收集銷售數據,我們分析出哪些肉好賣,不同區域和年齡層次的偏好,并由此制定銷售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廣告投放。”華騰牧業執行副總裁張漢民透露。“這些高品質豬肉的價格是市面其他豬肉的數倍,但市場都會供不應求。我們的門店還沒開門顧客都會排起長隊,銷量很好,這都是大數據帶給我們的紅利。”
大數據驅動下的高品質生產和高精度營銷讓華騰牧業獲得口碑和銷售額的雙豐收,如今的華騰牧業是G20峰會的指定豬肉供應商;2017年的營業額達到4600萬元,大數據與小豬的奇妙融合還在創造著更多的奇跡。王世琪將在東北三省控養1000萬頭生豬。在國家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大型養殖企業的生豬供應數量也不在不斷增加,排名前八名的養殖上市企業,2017年1到11月出欄量同比增加30%左右。
對此,農信互聯生豬分析師夏晨豐認為:“規模企業的擴張是非常快速的,也可以看到現在這個養殖結構,已經向規模化傾斜,預計2018年的整個生豬供應,會是一個環比持平或者微增的態勢。”
(央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