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靜,章 凱,李育華,傅中志
(1.南京市江寧區水務局,江蘇 南京 211112;2.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24)
河長制“一河一策”工作是實現科學治水、加強河湖管理保護的重要措施。“一河一策”工作的啟動就是要通過梳理各河湖的問題清單、目標清單、任務清單、措施清單、責任清單,因地制宜提出水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督等方面治理保護措施,為扎實有效推進河長制工作提供指導依據和保障。
“河長制”由江蘇省無錫市首創,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是從河流水質改善領導督辦制、環保問責制所衍生出來的水污染治理制度。“十二五”時期,江寧區為加快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進程,于2013年4月推出河長制長效管理模式,工作推行以來,構建了區、街(園區)、村社三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三套工作機制:集中辦公機制、巡查督查機制和調研會辦制度[1],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江蘇省、南京市對江寧區河長制工作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對江寧區河長制“一河一策”工作進行分析思考,旨在探索出適合本地區河道管理的可持續運行模式。
江寧區河道資源、水庫資源豐富,區內分布秦淮河、沿江和水陽江等三大水系,河網支流密布,水路縱橫,有長江、秦淮河等主要河道37條,鄉村河道143條,中小型水庫71座,總庫容約10010萬m3,湖泊2座,10萬m3以上塘壩232座。近些年,河流污染嚴重,“十二五”期間江寧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68%[2],水環境壓力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一定的生態資源破壞。為解決好河湖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江寧區對全區域228條河道、72座水庫及2座湖泊啟動“一河一策”梳理及整治工作[3]。
(1)水安全問題集中體現在城鄉混合圩區。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江寧區區域下墊面條件發生改變,規劃排澇能力預留不足,局部河道淤積嚴重,河道排水能力削弱;部分無堤防河段,河堤護砌不充分,存在沖刷水土流失等情況。
(2)水資源保護問題主要體現在河道岸線管理方面。由于河道藍線劃定尚未全面完成,河道岸線管理缺乏依據和支撐,存在河岸被違法搭建的建(構)筑物侵占等現象。
(3)水污染問題嚴重。部分黑臭河道水質惡化,源于兩岸雨污分流尚未實施到位,小區污水未接入市政污水管網,仍然存在沿河生活污水直排等問題,此外農業面源污染未能有效治理和管控,農藥化肥等隨降雨徑流入河。
(4)水環境問題。由于河道大多位于圩區,需要機排,河道水體流動性小,換水周期長,水體富氧能力弱,易導致污染物富集,水質惡化;加之部分連通水系尚未打通,存在斷頭河溝。
(5)水生態問題,河道生態堤岸仍然不夠重視,河道生態系統受損,喪失生態凈化及修復功能。
(6)長效管護問題,河道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養護手段落后,缺乏專業人員,同時,監管部門多,聯合執法監督機制尚未形成。
為保證河道防洪安全,對治理河段實施清淤疏浚工程,擴大河道排水斷面,提高河道排水能力。同時為便于河道堤防日常巡查管護,需完善防汛通道建設。此外,滿足河道排澇功能是此輪河長制“一河一策”工作的重點。調研結果顯示,目前江寧主要存在規劃排澇能力預留不足等問題,需對片區規劃水系進行合理布局,按照高低水分開、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水、避免二次抽排的原則,疏通排澇水系、控制澇區水面率,提高排澇能力[4]。
加強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對入河排污口增強設置管理。同時加強河道岸線利用管理與保護,推進河道藍線確權劃界工作;加強水域保護和管理,清理整頓各類違法侵占、破壞岸線資源和影響水環境的行為;開展河道堤岸綜合整治,對整頓退讓的沿河空間,因地制宜增加沿河綠道,提升濱河空間環境。
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對污水來源進行專項整治,開展分類登記工作,監理入河排污口系統檔案,按照“一口一案”,采取改造排水管道、封堵排水口、設置調蓄設施等措施進行治理;強化入河排污口后續管理,加強執法力度。推進城鎮生活污水防治工作,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立入河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確保入河水質。此外,加強沿河工業、農業污染防治,強化工業集聚區內污水處理升級改造,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控制化肥農藥使用,加強畜禽管控和廢棄物利用,全面削減農業面源污染隨降雨徑流入河。針對河道流域地塊、小區等,適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從源頭上降低入河徑流總量,保障河道水質。
水環境改造首先要徹底清除常年累積受污染嚴重的河道底泥,控制河道內源污染[5]。穩定河床斷面,加強河道管理和面上水土保持措施,做好岸坡防護,防止浚而復淤。對于有條件實現區域水系連通的河道,做好片區內引流補水規劃,通過建設涵閘等交叉建筑物、建設引提水泵站工程、新開河道或結合區域城鎮發展鋪設管道將斷頭河道有效連通,使區域內河道實現常態流水;對于無條件實現區域水循環的河道,可通過在河堤建設涵閘、提水泵站,采用“先排后引”的方式實現河道換水[6]。
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與治理,恢復河道自身生態功能和自凈能力。
(1)對水域進行生態治理,在河道內可補植沉水植物;在河面可增設浮動人工綠島,栽種水草;增設揚水式曝氣裝置,增加水體含氧量,抑制水體黑臭。
(2)對河道堤岸生態改造,采用透氣、透水的生態護岸結構型式,塊石和植被護坡、格賓石籠、自嵌式混凝土聯鎖塊、樁式生態護岸等新型材料護坡[7],兼顧鋪種草皮和灌木,構建河道岸坡景觀綠帶。
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河湖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落實管護任務、機構人員和技術力量,健全管護制度與機制,做好日常巡查,探索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和無人機遙測系統等新技術,開展水域及岸線動態監測巡查,加大打擊違法侵占水域岸線行為。建設河道執法監督視頻監控、水質監測、預報預警等信息化管理系統,推動水務、環保等部門聯合執法,建立水資源保護監測共享信息,提高管理效率和執法力度。
(1)“河長制”是開創河道管理模式的新嘗試,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道的污染治理。江寧區通過區委區政府搭建政府平臺,整合水務、環保、住建及開發園區等相關職責部門統籌推進,有效調動地方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的執政能力。
(2)“一河一策”是河長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河道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診斷和梳理,針對性提出專項治理保護措施,為落實“河長制”提供依據和技術指導。
(3)“一河一策”工作方案的制定可根據地區、地域特點,按照就近河道綜合規劃的原則,考慮連片規模整治,通過實施水安全提升、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水生態改造以及落實長效管護機制等措施,建成現代河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