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靜
(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勘察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隨著經濟社會需求日益復雜,建筑功能日益綜合,規劃設計規模日益龐大,設計周期卻不斷縮短,這要求我們具有新的整合設計——建筑與場地互為背景,主動聯系,共同作用,彼此交融共生,成為有機整體。
對于設計者而言,傳統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式需要有所改變。
1)重視基地的原生環境,并將其視為建筑設計的前提。每一個建筑作品都應該根據相對應的環境條件,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2)在進行場地規劃時,充分考慮建筑功能布局對場地產生的影響,考慮利用建筑空間的位置、體量構造場地形態。
3)將生態效應作為判斷建筑設計優劣的一項重要指標,在設計建筑空間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空間的生態意義,原生環境的保護與開發、恢復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建筑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
住區環境品質的優劣首先通過景觀界面的品質體現出來。使用者對于住區場地環境的各種期待和構想,設計者對于住區景觀空間和場地形態的建構和把控,都是在景觀界面上發生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景觀界面的確定,是住區場地規劃設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住區環境品質的優劣首先通過景觀界面的品質體現出來。使用者對于住區場地環境的各種期待和構想,設計者對于住區景觀空間和場地形態的建構和把控,都是在景觀界面上發生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景觀界面的確定,是住區場地規劃設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因此,規劃設計首先以景觀界面最優化為目標,從景觀界面的整體尺度、用地形狀、日照情況、歷史元素保留等角度進行分析,并以此推導出建筑單體的高度、形態、面寬與位置,從而建立起場地的整體格局。
國信嘉園規劃設計以景觀界面的最優化為目標,從各景觀界面元素出發,一一實現對相對應的建筑元素的控制,又通過對建筑形體與位置的控制,獲得場地空間。
1)根據景觀界面整體尺度與建筑高度的對應關系,界面整體尺度最大化決定了建筑單體高度最大化,采用限高100 m。
2)根據用戶景觀視野居住感受與建筑形式的對應關系,居住品質均好性決定了建筑單體采用板樓形式。
3)根據用地日照條件與建筑面寬的關系,陽光最優化決定了建筑單體少單元小面寬。
4)根據景觀用地各分地塊尺度與建筑單體位置的關系,各地塊尺度均好決定了建筑單體位置的錯落關系。
綜合上述各點,以景觀界面的最優化為目標的國信嘉園場地空間的規劃格局建立起來了。
場地格局確立的錯落的建筑排布方式使原本局促的住區用地獲得了最大尺度的景觀綠化界面。根據綠地的位置差異,可劃分為中心區核心綠地、樓間鄰里式綠地、出入口門戶式綠地以及道路周邊過渡式綠地四種類型。
從居民共享綠地的角度看,每個建筑單體都擁有完整的場地空間,具有整體均好性。這種均勻的布局方式使住宅建筑單體內的每一戶居民都可以獲得良好的綠化景觀視野。
國信嘉園項目采用地下停車庫的設計方式滿足住區居民的全部停車需求。地下停車不僅可以解放地面空間,將地面場地更多的還給景觀綠化,而且有利于住區場地實現人車分流,車行流線與人行流線完全分開、互不干擾,提高了安全性,使居民在住區場地內的步行體驗更為舒適。
傳統居住形式“覆土建筑”作為建筑地下化的一個方式,可以是很好的借鑒。它不僅是一種將建筑弱化、融于場地之中的可行方法,而且,建筑體量埋于土壤之下,為形成場地“微地形”、景觀設計界面提供了機會。
此時,我們可以將土壤視為新型的建筑“表皮”。它是柔性的,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可以塑造成各種形態——隆起、凹陷、扭轉等等,形成新的景觀界面。其中,建筑的屋頂成為場地土壤的承載體,土地從建筑的屋頂、外墻與大地聯系為一體,形成一個整體的地形。建筑的屋頂成為具有連續性與可達性的場地,擴大了景觀底界面。
這種設計方式將原本高高在上的屋頂與踩在腳下的地表進行了轉化,建立起場地與建筑在兩層含義上的整合:一是形態上的整合,建筑的形體埋藏于隆起的地表土壤之下,建筑的形態與場地的形態合為一個整體形態;二是空間上的整合,場地的景觀空間不再被建筑體量所打斷,而是從地表至建筑外墻再至建筑屋頂,因為地形的起伏而連接成了一個整體,具有了場地空間的連續性。
住區場地抬高,場地下方的地下停車庫空間可以隨之抬高,一部分地下空間標高達到地面以上,隨之產生地庫經濟成本、規劃容積率等一系列變化。
1)規劃政策層面。根據《太原市建筑工程規劃管理辦法》,建筑屋頂頂板標高高于市政道路標高1.5 m以內的建筑空間,不計入地上建筑面積。
這一規定,保證了抬起的地下建筑空間,只要合理控制高度,就不會計入地上建筑面積、不會產生容積率,從而保證居住功能的面積不會受到影響。
2)開發者層面。將場地抬高,會增加施工難度,但是因為小店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室抗浮處理成本較高,若抬高場地,地下室底板也將隨之升起,減少了地下室埋深,節省了造價。
1)場地與附屬建筑的整合。將地下停車庫頂板與場地整體抬高后,住區內部場地與住區外部的城市場地之間出現了一定高差,各設備系統的進排風口、人防地面出入口均可以利用場地與市政道路之間的高差實現“隱形”,將對景觀環境品質的影響減至最低。
2)場地邊緣與城市的關系。場地邊緣處理為坡狀綠地,在住區與城市之間提供了柔和的過渡。沿住區周邊的緩坡狀景觀,增加了城市的景觀綠化界面,豐富了城市立面形象,同時可以防護城市對住區內環境的聲音干擾和視線干擾。
1)實土面積——地庫剖面形式研究。
隨著城市人口的聚集,住區用地面積日益緊張,而容積率逐漸提高,每個住區需容納更多的居民,因此,根據戶數或人數指標計算得來的停車位數目也隨之變得越發龐大。再加上住區必要的電氣設備機房等使用空間需求,地下停車庫所需面積巨大,常常將整個住區用地的地下空間充滿。
根據車庫容量的計算,地下停車庫的總建筑面積約為24 000 m2,為可容納地下停車庫的場地面積的1.5倍。因此,地下停車庫需要設計為上下兩層,地庫兩層垂直對位布局,雖然增加了地庫深度開挖的范圍,但是,也可以使支護費用大為減少,有效節省造價。
2)實土位置——地庫平面形式研究。
為了施工方便,一般而言,居住小區的地下停車庫采用整體大開挖,地下停車庫位于住區用地中間位置,與各棟住宅樓建筑單體相連接。這種做法將地庫空間集中,道路縮短,停車效率更高。但是,場地內最核心的區域全部為覆土綠化,不僅導致整個中心區域與周邊環境的隔斷,而且薄薄的覆土上只能種植草坪和灌木,使景觀設計受到極大限制。如果將地下地庫呈環狀布置在用地周邊與建筑相連,而把建筑群體中間的最好中心場地保留為實土,那么,場地的景觀條件大為改善。
3)地下停車庫設計方案。
地下停車庫以折形曲線的平面形式,將場地內最好的位置保留為實土,并使實土范圍獲得了最大面積。另外,商業會所與住宅、地庫均斷開,賦予其獨立建筑的形式。使會所與住宅樓之間形成實土的通道,不僅在功能上方便市政管網的引入,而且連接了場地內外的實土,具有生態價值。
4)地下停車庫、場地與城市道路結合處設計。
在整體抬高后的地下停車庫頂板上覆土,使住區內部場地與住區外部的城市場地之間出現了2.75 m(最小值)的高差。
沿住區一周的過渡景觀,在增加城市的景觀綠化界面的同時,也可以對城市的聲音干擾和視線干擾進行防護。場地邊緣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住區與城市之間提供了過渡。無論是花臺、綠地,還是臺階都豐富了城市立面形象。
住區環境品質的優劣首先通過景觀界面的品質體現出來。使用者對于住區場地環境的各種期待和構想,設計者對于住區景觀空間和場地形態的建構和把控,都是在景觀界面上發生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景觀界面的確定,是住區場地規劃設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住區的雨水排放一般采用有組織的管道排放方式。落入基地的雨水到達地下室頂板后,通過雨水收集系統集中到排水口,再全部由市政管線排走。這種方式使天然降水進入人工管道,地下水無法得到回滲。如何通過設計使降水通過土壤回到自然循環之中,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項目的地下室設計使場地保留了最大面積的實土部分,最重要的是,場地的中心區域即保留為實土,地下車庫環繞實土而存在,如同打開了地下水的回滲通道,因此為自然排水創造了前提。
通過進行排水容量計算,車庫頂板面積比較分散,因此接收到的雨水量可控,完全可以直接排到實土綠化中。這種作法不僅降低了造價,節省了施工工序;而且,雨水不再由排水系統排入地下管網,減輕了地下排水管網的工作壓力;而最關鍵的在于,雨水回到自然循環系統,對地下水實現回灌,提高了設計的生態價值。
前階段的設計成果為建筑系統的節能設計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發揮場地地形優勢,利用場地與市政道路之間的高差條件,可以實現各類節能系統的隱形轉換。首先,在建筑平面設計中將所有設備系統中與室外空間相關聯的各類機房均設計到與場地高差相接的外邊緣。住區場地、住宅、市政道路之間的高差,為地下停車庫、人防及地下設備用房利用自然通風創造了最好的條件,極大的節省了系統造價。各設備系統的進排風口、人防地面出入口均可以利用場地與市政道路之間的高差實現“隱形”,將對景觀環境品質的影響減至最低。設備系統的優化設計主要體現在利用地形高差進行自然通風、利用地形高差設置鍋爐房泄爆口、利用地形高差設置電氣進線口等。
對于設計結果,可從社會經濟效益、使用者感受、城市與建筑空間、景觀環境生態品質幾個角度進行綜合評價。
集成多種建筑功能,基礎挖深減少抗浮要求降低,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及造價。停車位就近布局,居民行走距離最短。
1)傳統住區景觀平面展開,立體住區景觀給不同人群不同的場所體驗。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建筑與景觀場所之間多層次的交流。
2)沿住區周邊的緩坡狀景觀,增加了城市的景觀立面,提供城市立面形象,豐富了城市體驗。抬起的住區場地也具有一定防護作用,將城市的嘈雜隔離在住區之外。
1)保證一定面積的實土綠化,排向實土的場地排水設計減輕了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有利于建立自然水循環系統,實現對地下水的補給。
2)在同樣的投影面積下,上下起伏的景觀表面,提供了更多的綠化表面,對城市空間凈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3)景觀尺度最大化,每棟住宅都獲得良好的景觀視野。置身于自然起伏的景觀場地之中,如同在喧鬧的城市中悠然隱居。中心區的下沉花園,幫助地下空間也獲得更多的陽光。
國信嘉園規劃設計的實現過程中,建筑與場地整合設計的原則貫穿始終,從建筑布局與景觀界面的相互聯系、建筑功能與場地空間的相互轉化、建筑系統對與環境生態的相互影響三個角度,依次建立了項目的總圖格局、確定了場地形態并對建筑系統進行了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