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萍 趙冰華 牛龍龍
(南京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所謂可遷移技能通常也被稱做通用技能,主要是指那些能從一份工作中轉移并運用到另外一份工作中,同時能用來完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的能力[1]。當前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工程學科在解決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問題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各國對工程師也寄予厚望,因而對工程類技術人才的教育改革尤其關注[2]。目前,我國的高校教育普遍注重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技能的培養,而對其可遷移技能的培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對于工科專業大學生而言,具備一定的可遷移能力尤為重要,這樣可以使得工科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占據優勢[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培養要堅持能力為重。提倡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4]。當今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既掌握專項技能,同時還要有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這要求大學生不僅僅是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還要適應社會的需求。現階段,具備可遷移能力的高級人才已成為用人單位的稀缺資源,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可遷移能力培養是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可遷移能力最初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由美國教育界提出,定義為某種環境中獲得,并可以有效轉移應用到其他環境的技能,也被認為是個人職業生涯中除專業能力以外,個人能夠持續運用和依靠的基本能力[5]。我國教育部辦公廳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中對可遷移技能的具體內容劃分如下:表達溝通、人際交往、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與專業知識技能相比,可遷移技能無所謂更新換代。無論工作環境是否發生變化,可遷移技能都能夠發揮作用[5]。
對于高校大學生,可遷移能力可以在不同崗位或者不同公司進行使用,是除專業能力以外的通用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大學生就業時較容易地進入特定行業[6]。可遷移能力可以來源于個人生活活動中,例如個人的工作中、項目中、志愿工作、興趣愛好、體育中等等。所以,可遷移能力可以理解為在一個情境中獲得,又可以被應用于其他一個工作情境中[2]。綜合來說,大學生應具備六類具體的可遷移技能,即交流理解、團隊協作、解決問題、計算與信息、管理技能和個性品質[7]。具體來說,即學生要求“具有很強的思考能力;具有履行社會職責所需要的修養、表達能力、性格、風度等特質;具有能夠準確閱讀并快速掌握各類信息及其隱含的含義并且加以創造利用的技能;具有流暢的口頭表達力及書面記錄能力;能夠審時度勢、作出獨立判斷;能夠認清事實并從復雜的傳聞或謊言中辨明真相能力”等[6]。同時,已有調查發現一些對專業技術要求不高的企業,其最看重的并不是員工的專業技能而是所謂的可遷移能力。例如,現在社會上最熱的公務員考試,根據調查發現,不僅是筆試環節,面試環節重點考察的也是考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可遷移能力,反而對考生的專業技能的考察很少。不僅如此,一般企業在招聘的時候也都是會考察應聘者的可遷移能力,例如近幾年被采用到招聘過程中的無領導小組討論以及角色扮演法等面試形式,其目的也是重點考察應聘者的可遷移能力,由此可見可遷移能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近年來,社會上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這一現象不僅反映出高校大學生的供給與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平衡問題,還折射出大學教育模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適應性問題,同時也更深層次的凸顯出當代高校大學生培養的質量問題[8]。與此同時,世界上各國一直都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能力是表現在當前從事的活動中,并在此活動中得以發展,同時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運用可遷移能力反過來促進其自身的發展,可遷移能力也可稱為通識教育。現代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逐漸提高,不僅僅要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對可遷移能力也提出要求,以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的畢業生。事實上,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很早以前已經把通識教育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9]。
總結已有的關于可遷移能力的培養方法的文獻資料,目前國際上常用的培養方式主要有單獨培養與整合培養兩種[2]。所謂單獨培養,主要是指通過單獨設置一門課來培養學生的可遷移能力。通過學習單獨設置的課程并且將技能融入進具體的課程或活動中來培養。美國某遠程教育機構,也將可遷移能力培養課程設置為其他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也就是各專業的學生要想成功畢業并獲得學位,前提是提升自身的可遷移能力。具體的,可遷移能力課程的學分,學生可以通過選修溝通藝術、數學、人類學、社會科學、科學與文學藝術等課程來獲得。同時,縱觀美國其他的高等教育學府,可以發現其均設置了可以培養可遷移能力的通識課程。例如《批判性思維》課程,是以培訓學生批判性思維為目的。同時,思維技能也屬于可遷移能力之一。其中可設置的通識課程,具體形式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研討班、講授、問題解決、獨立研究等方式。單獨培養方式既有優點也存在缺點,其優點是能直接、系統、有效地訓練能力。關于缺點,作為單獨設置的一門課程,學習者一般只有一個學期訓練時間,課程一旦結束,可遷移能力的系統培訓也就結束了。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遷移能力的培養就會受到時間及材料的影響。但是,可遷移能力的培養其實是需要一個很長時間,想在短短幾個月中就培養出來是很難的,而是需要在具體的教學中長期訓練。第二種方式是整合培養,即將可遷移能力的訓練具體融入到各具體學科課程中。該方式認為,單純依靠幾門必修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可遷移能力遠遠不夠,而是提出將可遷移能力融入到具體學科的教學中。總體來說,目前教育界是非常贊同將可遷移能力以及專業技能進行整合培養。可以通過在模擬實際工作情境中應用可遷移能力,來訓練將可遷移能力在各工作情境中進行遷移的能力。具體可以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例如反思學習、探究式教學、角色扮演、任務教學、項目學習、問題解決、情境教學等方法。
綜合對比前面兩種可遷移能力的教學模式,發現兩種培養模式均強調可遷移能力可以體現在所從事的各種活動中,并且這種能力在活動中可以發展。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運用可遷移能力的過程即是可遷移能力的培養。目前,高校教育對于可遷移能力的培養模式,大多數都采用將單獨培養與整合培養聯合起來的方式,這樣可以取長補短,可以在學習專業課程之前就先培養學生的可遷移能力,然后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運用可遷移能力并使其得以繼續發展提高。同時也要求大學畢業生在培養可遷移技能的過程中注重多方面結合,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在課堂上高效率地傾聽,練習說與寫的能力以及小組討論等方法來獲得溝通技能;通過學習與同學、舍友的友好相處,與其他同學協作完成任務等方式來獲得人際關系能力;通過發現新事物,調查研究,收集和分析數據,形成書面報告等方法來獲得創新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學生有基本的要求就是空間想象能力,因為建筑是立體的,通過平面的點線面可以想象出實際的空間形態。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也是比較復雜的,需要學習結構力學、鋼結構、混凝土結構、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學、專業制圖、工程測量、計算機輔助制圖、施工管理等理論知識。因此可以看出,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實踐能力。事實上,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實踐課程相對較多,例如課內實驗課、生產實習、認識實習、測量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課。可以通過理論教學以及實踐來訓練可遷移能力。高校教育最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其實就是通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可遷移技能的訓練[10]。對應的,任課教師也需要通過采取合適的方法和方式來培養大學生的可遷移技能,可以利用課堂時間訓練大學生的土木工程專業理論知識,然后通過專業實踐教學訓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團隊協作等技能,也可以利用小組討論形式,設計不同題目,以此加強大學生可遷移技能水平的提高。
高校應把提高大學畢業生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但在實際中,多數會過于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適應社會需求,導致在培養大學生的個人管理與品質、人際交流、團隊協作等可遷移技能方面的重視不夠[11]。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而社會需求又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高校應從大學生可遷移技能培養的角度,吸取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經驗,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重視大學生的可遷移技能的訓練,找出可以培養大學生包括解決問題、交流理解、計算與信息、管理技能、個性品質、團隊協作在內的六大類可遷移能力的培養方式。
[1] 吳亞婕.成人遠程學習者可遷移能力培養[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30-37.
[2] 崔 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3] 邱 祎.提高理工科大學生就業可遷移能力的途徑分析[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4(5):70-7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中國要聞.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0-07-29)[2011-11-1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5] 袁 淑.基于可遷移技能培養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探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2):142-143.
[6] 王雅婷.本科生導師制:以專業學習為載體培養可遷移能力[A].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Business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C].2014.
[7] 王 暉,周 濤.發達國家工科大學生可遷移技能的培養要求[J].現代大學教育,2011(6):27-33.
[8] 陳 飛,謝安邦.應用型本科人才應用能力培養之探索——基于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11(4):76-79.
[9] 楊春梅.英國大學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融合的實踐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1,11(2):156-159.
[10] 李敬芬,郭玉華.課堂專題化討論教學模式下的大學生可遷移技能培養——以“藥物合成反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9):163-165.
[11] 王靜波,王翡翡.雇主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狀況探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1(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