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強,城軌新時代的關鍵詞。
城軌強國,城軌新時代的核心趨向。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老會長包敘定對于城軌交通強國之路的總結與思考,無疑給城軌新時代的強國夢,做了高度與理性兼具的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這是一項偉大的戰略任務。交通強國建設,中國鐵路總公司提出“鐵路先行”,我們城軌交通呢?也應該肩挑重擔,主動作為。
我國城軌交通與其他交通一樣是大而不強。2017年底,34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線路5033公里,其中31個地鐵城市運營總里程3883公里,客運量180多億人次,地鐵城市之多、線路之長和客運量之大高居世界前列,上海、北京已是全球最大的兩個地鐵城市;62個城市獲批城軌交通線網規劃,規劃線路7424公里;56個城市在建,在建規模6246公里;我國還基本形成了涵蓋城軌交通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技術裝備等各領域的產業鏈。這都表明,我國是城軌交通大國。但是無論是裝備的核心關鍵技術和品牌知名度、線網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還是運營管理人文化、個性化服務理念、自動化智能化新技術應用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是大而不強。推進由大國向強國邁進,是城軌交通人的一份歷史責任。
什么是交通強國?強在哪?應該分析其內在特性和外部特征。
交通強國的內在特性。事物的本質是由其內在特性所決定的。大凡某一領域內的強者,比如,制造領域的強國、交通領域的強國,雖領域不同,但其強者的內在特性具有共性。我認為,強國內涵的基本要素有三個方面:
一是強烈的變革欲望。這是由大到強的不竭動力。求強靠的是求勝,能勝過人家才能算強;求勝靠的是求新,持續創新才能以新勝人;求新來自于求變,守舊是變不了樣的,只有不斷變革才能舊貌換新顏。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和強盛不衰,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根本性轉化,靠的就是持續不斷的變革。
二是永恒的技術追求。這是強者為王的制勝利器。勝人一籌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關鍵技術所創造的生產力;勝人一籌的高質量產品和高水平服務所形成的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高效益和高效率所帶來的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必能成功打造由大到強的通關大道,并使強國之基立于不敗之地。三是執著的領跑意識。這是強國建設的風帆旗幟。最優的技術經濟指標,最多的市場份額,權威的標準規范,舉足輕重的國際話語權,爭當萬米長跑的領跑者,是永遠做不完的強國夢。
交通強國的外部特征。事物的外部特征,是事物內涵的外在表現。根據以上內涵分析,交通強國有五大特征:
一是旺盛的創新精神。這是“強烈的變革欲望”內涵的外在表現,體現為體制機制創新、組織管理創新、產品技術創新、網絡功能創新、安全體系創新、運營服務創新等系列創新。創新、創新、再創新,強國建設,創新永遠在路上。
二是自主的核心技術。這是“永恒的技術追求”內涵的外在表現,是強國建設的最大命脈。一般性技術可以花錢買來,但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市場換不到的。只有靠自主研發,別無他路。掌握并不斷升級換代的全球頂尖核心關鍵技術,既可爭勝,又能保強,并立于不敗之地。凡是強國,無一例外都牢牢掌握核心技術這個命脈。
三是一流的質量安全。這也是“永恒的技術追求”內涵的外在表現,對交通強國裝備、工程、運營、網絡、系統的質量安全要求,不僅是良好,不僅是優質,必須是“一流”。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享譽全球!
四是頂尖的人才團隊。這是“執著的領跑意識”內涵的外在表現,是大國到強國的立足之基。成是因為擁有人才,敗是因為缺失人才。人才團隊,既包括領軍式人物組成的管理團隊,也包括精英們組成的技術團隊,兩者缺一不可。爭強好勝,能否領跑奪冠,說到底,根本上靠的是人才。
五是稱雄的跨國集團。這也是“執著的領跑意識”內涵的外在表現,與頂尖的人才團隊構成了強國建設的兩大實力基礎。法、德、日都是軌道交通強國,讓人一眼就能看到的就是阿爾斯通和泰雷茲、西門子和克諾爾、日立和川崎,他們無一例外都靠這些跨國集團逞強。強不強,國之較量,前臺表演的是跨國集團在較勁,打人畢竟靠的是拳頭嘛!國家規模和整體實力可以顯示大小,擁有群雄割據的跨國集團更能體現強弱。
這是第一個問題:強國內涵三要素及五大外部特征。設的戰略取向,要想建設交通強國并大步走上國際舞臺,沒有自主化技術和中國品牌,你邊都別想沾,更不用說到舞臺中央去爭強斗勝了。我當過機械部長,當然是個自主化派,我希望大家充分認識自主化在交通強國建設中的核心作用,重視自主化,抓好自主化,以此大力推動城軌交通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不斷提升自主建設創造的核心競爭力。
大國與強國的區別,就其內涵有三大要素的不同,就其外部有五大特征的差異,但其本質的區別,集中到一點,就是“自主建設”所造就的核心競爭力的強弱不同。自主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的自主能力建設,一個是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所擁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核心技術的競爭力,一個是自主品牌創優能力建設所創立的中國品牌占有市場份額的競爭力。兩大核心競爭力,就是自主技術及其中國品牌是否具有領先的優勢,具有領先優勢就是強國,不具領先優勢再大也不強。因此,自主建設創造的核心競爭力的大小強弱,是交通大國與交通強國的本質區別。
這是第二個問題:自主技術及中國品牌競爭力的強弱,是區分交通大國與強國的根本標準。
交通強國建設,宏觀層面首先應該明確戰略取向和政策措施。根據以上分析,城軌交通助推交通強國建設的戰略取向:就是大力推進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創優能力兩大建設,從裝備研制到工程建設到運營管理,鼓勵自主創新創優。我要特別強調這個“自主化建設”是城軌交通建
依據兩大建設的戰略取向,城軌交通建設的政策措施可否概括為“五策并舉”,即:創新驅動、質量為本、人才引領、結構優化、集團培育。
創新驅動。創新驅動是城軌交通自主建設的首要環節。在創新驅動中,需要把握幾個要點,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新技術革命成果,大力推進城軌交通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建設智慧城軌。二要以全球化視野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特別是核心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以及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營運服務理念的創新發展;三要牢牢抓住軟件設計和研究試驗兩大源頭性工作推動創新發展,突破技術瓶頸,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四要緊緊圍繞體制機制,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推動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五要高度重視標準規范的創新研究工作,將其納入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并肩推進,以系列化的中國城軌標準,提升在國際城軌競爭中的話語權。
質量為本。質量安全是城軌交通自主建設的根本。要將追求高質量高水平和系統體系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就要從不斷充實國家和企業的質量安全基礎設施抓起,完善技術標準、產品認證、檢驗檢測,增強技術進步對質量安全提升的支撐作用;要以核心技術、工藝流程、基礎材料、重要零部件和元器件為主要抓手,系列推進,重點突破,創優升級;要確立實施質量安全品牌的長期戰略思想,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市場競爭力的中國名牌,造就更多的國際著名的中國名牌裝備供應商、工程承包商和運營服務商。
人才引領。人才引領是城軌交通自主建設的穩固基石。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城軌等各類交通,城軌交通起步最晚、發展最快、基礎最弱,矛盾突出,其中尤以人才為最。交通強國建設,對于城軌交通來說,處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就是建設城市之多、規模之大、發展之快造成的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的矛盾,同制式多樣化、結構網絡化、系統智能化、服務人性化和市場國際化造成的人才素質嚴重不適應的矛盾,相互交織,以致培養能力不足、制度建設滯后、師資“教質”欠缺、資源統籌缺失、高端人才短缺、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交叉影響,造成人才緊缺的嚴重局面。因此,建設交通強國,城軌交通人才培養必須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加以突破。
結構優化。結構優化是城軌交通自主建設的工作主線。從自主發展、強國建設層面分析,城軌交通的結構還遠遠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亟待調整優化。從制式結構看,中小型跨座式單軌和有軌電車市場,大部分還是非自主化產品;從產業鏈看,包括運營線路占比達77%的地鐵市場,信號和制動都還不能完全自主化;從網絡布局的科學性和網絡運營效能看,上海、北京已是全球最大地鐵城市,雖在不斷探索優化中,但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從技術結構看,自動化、智能化城軌在國際上已成發展趨勢,我們還剛剛起步。凡此種種,都應在交通強國建設中逐步加以解決。
集團培育。跨國集團是城軌交通自主建設的實力體現。縱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一個國家崛起成長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同時,伴隨著國力的強盛,都涌現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跨國集團。我們不難發現,在全球城軌交通市場上,強國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其所擁有的跨國公司的核心能力和知名品牌的競爭。看看龐巴迪、阿爾斯通、西門子、日立等跨國集團,可以發現他們擁有的一些共同特點:一是實行全球戰略目標;二是重視資本積累和并購成為公司擴張的主要形式;三是技術創新成為公司發展的原動力;四是新技術新產品成為未來發展的新亮點;五是重視人才和企業的科學管理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際上的成熟經驗,把培育跨國集團列為建設交通強國的國家導向政策,必將有力推動我國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