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良
摘 要:在農業開發區內部存在很多影響其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生態因素3種,并且每個要素之間都是相互作用的,它們之間的作用直接決定系統的運行。有效掌握系統結構才能夠保證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效率,才能夠對其做到更好地研究。本文對農業開發區土地利用系統要素進行逐條簡要概述,然后對農業開發區土地利用系統結構存在的每個模型進行詳細地分析,最后總基礎農業開發區土地利用系統特征。
關鍵詞: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結構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志碼:A
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土地系統的構造主要是對農業開發區進行特殊的改造和利用,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對其進行結構劃分。主要包括農業土地利用系統和非農業土地利用系統。在對土地類型進行評價時,必須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其中就包括社會、經濟、自然和生態環境等,同時還要考慮其是否是農業用地。因此,筆者在進行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結構模型的研究過程中,將該農業開發區內部作為一個整體,這一整體我們可以將其分為5個部分,主要是土地層、土地利用方式層、社會經濟層、資源環境層和勞動力層,對決定要素結構的因素進行詳細地分析,找到決定農業開發區以什么樣的特征出現的主要原因,然后結合原因找出促進農業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 農業開發區土地利用系統要素
1.1 農業用地系統
農業開發區作為當今時代的一種新型理念,其涉及的范圍主要是農業用地。較為明顯的是,在農業開發區周邊10km2以內都會存在各種科研單位和企業,同時還會存在大范圍的種植示范基地。這一范圍也就是前文所說的種植業用地系統,該系統是由農戶或者開發區單位所運行的系統結合起來形成的。
1.2 非農業用地系統
在農業開發區內部對于非農業用地理論的設定主要包括其范圍是沒有用于農業種植和沒有被開發的土地之外的全部土地。但是,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們在分析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結構的過程中,對其數據并沒有完全掌握。因此,在進行農業開發區肥沃土地研究過程中要將研究范圍規定在農業用地內,而交通用地和居住用地都不屬于該范圍內,研究重點不應放在這兩種用地上,應該放在科研基地等土地利用系統方面。
1.3 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
將農業開發區內部的土地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要想對區域土地利用系統進行更全面、更合理的評價,就必須將系統內部的兩項用地系統結合在一起考慮,然后將其進行對比,找出共同點和差異處。
通過分析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發現,這兩項用地系統在構成要素方面存在共同之處,那就是兩種系統都氛圍土地利用、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3種子系統。
2 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結構
2.1 系統遞階結構模型
系統結構模型主要是通過圖表的形式來對系統的各個部分進行表述,通過表格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出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能夠清楚地看出每部分之間的層級結構。
2.2 結構簡化
在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中每種層次之間都具備不同的特征,結構模型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可以將其分為3個部分,按照這3 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能夠作出如圖1所示的空間結構。
根據圖1我們能夠分析出土地利用動態過程將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結合在一起,接著采取相應的方式將土地與其有效結合,最終達到實現社會效應、經濟效應和環境效應的目的。以上效應被統稱為輸出效應,該效應對于整個土地系統來講不僅僅只有益處,還存在一定的弊端,會對土地之外的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
3 農業開發區土地利用系統特征
土地系統的特征不是單一的,其是由多種要素和結構共同組成的。在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中,要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要目標來進行發展,在此過程中要結合多種系統共同完成,以下是開發區土地利用系統的兩個特征。
3.1 資源環境條件的無公害性
就農業開發區來講,其主要是用于現代化的農業基地,其中將農產品的質量放在首要位置,主要就是生產無公害產物。所以,在土地利用中為發展無公害產品,就必須做到保護環境,懂得廢舊物品的可持續利用。同時,農業開發區各種用地管理和經營方式也要做些改動,要嚴禁妨礙居民的正常生活。
3.2 社會經濟效應的多樣性
開發區所具備的優勢較多,農業開發區作為開發區的一種,社會效應多樣性在土地利用系統中的主要表現是其能夠明確反映出社會經濟概況。所以,我們在對其進行分析時,不僅要考慮社會經濟指標,還要將開發區內部的一系列功能性系統考慮進去。
4 農業開發區土地利用系統可持續發展
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含義是系統在當前階段能夠保持穩定,并且能夠確保其在今后發展過程中也能夠保持當前的發展狀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其系統始終處于穩定狀態,還會不斷得到優化,具有更好的發展趨勢。我們結合農業開發區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結構和特點能夠得出兩點重要因素。第一點是系統的整合輸入值不能超過整合輸出值。第二點是系統輸出的各類指標值須大于一定的限值。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土地系統的主要構造是對農業開發區進行特殊的改造和利用,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對其進行結構劃分。主要包括農業土地利用系統和非農業土地利用系統。再加上以上的闡述,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在求解系統的整合輸出過程中,必須要比較各類指標值和相應極限值差距,如果是復數,那么就表示系統很難繼續運行下去。
參考文獻
[1]胡寶清,楊旺彬.縣域農業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系統構建與應用[C]. 2005年第十屆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2007.
[2]胡寶清, 嚴志強, 廖赤眉,等.縣域農業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系統構建與應用[C]. 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2005.
[3]黃奎,李薇,孫冠中.基于多情景下區域內土地可持續利用系統研究——以烏魯木齊市土地開發區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s1):15-18.
[4]羅昀,黃賢金,濮勵杰,等.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與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以江蘇省原錫山市為例[J].土壤,2003,35(4):286-291.
[5]苑昊.基于DPSIR模型的典型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差異實證研究——以山東招遠、新泰、陵縣經濟開發區為例[D].山東農業大學, 2012.
[6]付永虎.高集約化農區投入減量化與低環境風險的土地利用系統設計--理論與模式[D].中國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