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各大中學校園,早戀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雖然學校三令五申不允許早戀,可是有些孩子還是在悄悄進行中。早戀對于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可是如果過度地封殺,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未必是好事。家長和老師在勸阻的時候,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方法去疏通孩子的心理,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權利,加以指責或謾罵。
大部分的同性戀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產生了性別偏差造成的,而對于早戀的過度封殺可能是這些原因之一。很多家長都認為早戀影響孩子學習,如果家長因此極力打殺孩子的早戀情愫,物極必反,孩子的性取向可能會出現偏差。
兩個女孩之間互稱老公老婆,這種現實在初中或是高中的校園里我們可以經常見到,依照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兩個女孩子在一起摟摟抱抱似乎是一種友情的體現。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或是老師都不會對這種行為有所微詞,其實這是一種誤導。
大多數家長或老師所關注或禁止的是異性之間的交往,稍微過于頻繁,便會以家長出面勸阻、老師找雙方談話的方式出現,直到兩個無論是友誼還是愛情的種子熄滅為止。其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的,更會使孩子在選擇伙伴上出現對異性的排除或恐懼感。
孩子在成長的階段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處于一種人類本能的崇拜需求,很多女孩子喜歡模仿其他漂亮女孩的走路方式,而男孩子喜歡出名的運動員,喜歡以運動展示自己的力量。其實這都是出于一種本能的模仿和希望得到自我被同性和異性認可的需求。
而大多數家長或老師對于早戀問題則經常是一概的封殺,灌輸早戀會對孩子產生多么壞的影響,這都會導致孩子對異性產生恐懼心理,和異性接觸時也會產生抵觸心理。而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同樣是有對這種天然愛的需要,既有愛別人的需要,也有被愛的需要。時間長了,這份無法釋放的愛就會很自然地偏向到同性這面來,覺得和同性在—起安全,又不會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青少年在青春期對性別的界定能力還不是很強,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產生性別偏移,導致青春期同性戀情況的出現。
對于青春期性取向的改變,不僅要從家長和老師對“早戀”的態度上解決,家長與異性的接觸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
在該學習的年紀,學習是重中之重。可是一旦出現早戀的情結,孩子們也要結合上自己的實際情況,理智地去處理問題,如果長期心理上有過不去的坎,也可以咨詢一些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