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祖遠

鄰居張大姐是個熱心腸,今年72歲了,平時愛串個門,拉拉家常。最近一段時間,張大姐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很少出門了,聽她女兒講,張大姐患上老年憂郁癥。
老年憂郁癥是十分常見的疾病,臨床上有兩種情況:在老年期階段首次發病的憂郁癥;在青壯年期就患過憂郁癥,到老年期又再次復發。不管是屬于哪一種,老年憂郁癥都有著許多老年期的特點。
生理退化導致憂郁 生理老化之后,體力就會大不如前,視力、聽力、記憶力減退;肌肉關節退化產生行動不便與疼痛;心血管老化、高血壓產生的身體不適;身體疾病帶來的焦慮、低血鈉電解質不平衡等等,都會引起心理疾病。
難以適應角色改變 就心理層面而言,老年人沒有安全感,與面對生活事件的變遷有很大關系。退休后收入減少,朋友變少,家庭及社會角色改變,讓老人缺乏安全感,引起恐慌或焦慮,患上憂郁癥。
生活空間被壓縮 從社會層面來看,由于社會變遷,都市化使生活空間縮小,科技及資訊產品帶來的學習困難,家庭支持系統減弱產,從而產生“寄人籬下”之感,也是老人產生憂郁的原因。
透過心理輔導、改變生活習慣、親友關切等方式,老年憂郁癥是可以治療的。輕度的老年憂郁癥狀不明顯,但常常被認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而忽略,等到病況嚴重才接受治療,往往需要花更大的心力。所以,當老年人出現容易受挫、脾氣暴躁、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或常常把病痛掛在嘴邊,就醫卻始終檢查不出疾病時,就有可能是患上了老年憂郁癥。一般來說,患者無法具體描述身體不適的情況,大多感覺是胸悶、肌肉酸痛、耳鳴、雙腳無力等,就需要經過精神科醫師診斷及專門設計的量表,綜合評估后做出認定,并根據病況給予適合的治療。
子女的關心幫助對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首先,及時發現患者生活情況異常,如食欲突然變差、不斷重提往事、看待事物多愁善感等,就需要多加留意并主動尋求醫師協助。其次,通過傾聽了解患者面對難題,幫助降低患者不安全感。另外,除了平時讓患者保持身心開朗外,子女也可以透過心理建設的方式,讓長輩接受身體退化的事實,鼓勵患者走出戶外,多與人群接觸,若身體許可,多參加社團,建立多元的人際關系網絡,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感受三五成群相互關懷的生活樂趣。患者若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增加新的生活環境的刺激,有助于走出心中的陰影,健康樂活自然會伴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