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耀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8)
傳統村落保護的理論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已相對成熟。歐洲國家把傳統村落列為保護對象認真保護、不斷維修,對有價值的歷史建筑拆毀重建的,把結構進行加固,盡量保存原貌。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逐漸認識到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性,由此所帶來的諸多影響也是巨大的。特別是蘇州周莊水鄉的保護給城市經濟帶來令人矚目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掀起了研究傳統村落保護研究的一個小高潮。目前,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問題的研究有一些。比如,在2000年,王路就提出傳統村落的豐厚建筑文化傳統與聚落規劃建設經驗對未來的村落建設及當代聚落規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2003年,范霄鵬等通過紹興縣新未莊的規劃設計,提出營建富有江南水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型村莊聚落的設計理念。郭琳琳,王玲提出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本文以蘇北徐州市邳州“新莊村”的建筑為例,闡述“新莊村”村莊現狀和建筑保護發展。徐州邳州“新莊村”傳統村落村莊空間格局有著當地獨特的藝術特色和歷史風貌,大量地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信息,是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對“新莊村”村莊保護策略進行研究,也是對村莊藝術特色的獨特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莊位于邳州市的東北位置,在港上鎮的東北位置,距港上鎮5 km,距離邳州市中心35 km。東北是山東郯城縣,東面是山東花園鄉,主要通過環鎮路與外界聯系,距離南部310國道有4 km。
新莊是港上鎮前湖村的一個自然村,前湖村共有3個自然村。新莊農業用地遵照前湖村的統一安排,與其他自然村交錯在一起,比較分散。環鎮路西東西方向約為330 m,南北方向約為310 m的范圍內為居住用地,其他為農業用地。
目前“新莊村”中住房大部分建于20世紀80年代,新舊房住宅參差不齊。主要類型以獨院式的一層平房和瓦房為主,均為磚混結構。其中新莊建村較晚,按照規劃來建設,房屋布局規整。建筑主要以青磚黑瓦坡頂建筑為主,有10多戶樓房,10年以上的房子占了60%。住宅的標準基本相似,有比較大的內院。建筑的形式和材料統一,建筑質量比較好。
地緣環境,是一個語義相對模糊、涵義廣泛的概念,這里所說的地緣環境,大至傳統村落所在區域的總體現狀,小至建筑周邊綠化道路。“新莊村”傳統村落空間格局與其所處的地緣環境密切相聯,傳統村落可以說是地緣環境的一部分,同時地緣環境是歷史建筑產生的基礎和背景。
傳統村落空間格局也能因人們的文化注入而被視為獨特。雖然傳統村落尤其是早期的建筑與其他動物的巢穴都是源于自然提供的可能,卻有本質的不同,其中文化起到關鍵的作用。“新莊村”傳統村落的文化是不可再生資源,其中包括農耕文化,家族文化。“新莊村”傳統村落蘊藏著的豐富歷史信息是較好的“文化給養”,是傳統鄉村保護中依據性所在,這就是為什么在相似的自然環境中傳統村落也可能不盡相同,而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傳統村落卻可能一脈相承的原因之一。
規劃以“新莊村”現有的道路和村莊形態為骨架,以村莊—組團—片區三級來組織村莊空間結構,形成一個公共服務中心、四個居住組團的空間布局形式。組團內住宅分為保留、搬遷、翻建和新建四種。對于現狀質量較好的住宅建議保留,對于介于保留住宅之間的現狀質量較差的建筑規劃原地翻建,翻建住宅的宅基地不得擴大。改建住宅可以改善村莊內部住宅布局松散的現狀,搬遷現狀零散的質量較差的住宅,整理出成片的可建設用地空間,落實周圍村莊集聚的空間需求,新建成組群的住宅空間。
據徐州地區村民的生活習慣,結合建筑的組織,做好綠化美化規劃,豐富景觀,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沿村莊一縱兩橫兩條主要道路兩側進行道路綠化,形成村莊的線狀綠化滲透;另外居住組團內,在建筑山墻與道路之間規劃塊狀綠地,休閑場地,并布置健身設施,適當增加四季樹木的種植;點、線、面結合的多樣化綠色場地,形成頗具徐州特色的開敞空間,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在新莊村傳統村落的保護中,以“真實性”為原則,對傳統村落單體建筑分析,對傳統村落按現存形式和功能完好保存,即保存下來的建筑遺跡都是真實的。因此,這樣的保護策略是建立在多方位、多層次對建筑遺產保護基礎上的。鄉村居民都要自愿承擔責任,建立責任的保護計劃,通過對話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宣講保護需求。
新莊村傳統村落群體建筑主要是指那些傳統村落中的歷史民居,它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中仍發揮著作用。它們一般建造年代較晚,保護級別較低,但卻是形成區域整體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村落保護中,以“可讀性”為目標,對群體建筑藝術價值進行分析,對傳統村落歷史建筑按現存形式和功能有區別和有針對性的保存,在保存下來的建筑遺跡上可以讀出相關的歷史信息。
依據村莊的人口現狀規模和目前村莊公建情況,規劃新建村委會、文化站、衛生所等配套設施。規劃新增的配套公建以方便村民的生活需求為目的,結合村莊內部閑置地建設公共服務中心,且其他部分按需求分散設置日用小百貨店。營造村莊街道空間,結合村口,整合村內環鎮路兩側的建筑,使之成為連續的街道界面,街道界面以公共服務設施為主,以住宅為輔,以此提升村莊的活力。
1)我們不應單純的復制或復原一個傳統村落,而應使它具有長久生命力。注重村落空間的完整性,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
2)經濟和社會發展之后,建筑環境和綠化應不斷改善,將各種植物引入建筑區域的內部,使建筑不僅在空間上,而且在環境上,生態上改善。比如,結合村莊綠地設計,形成擋風林。設置防風林可起到減緩盡速的作用,對建筑的避風節能很有效。
3)我們要保持傳統村落的真實性,按照保護類建筑、保留類建筑、重建類建筑三種類型對傳統院落保護,采取措施保障建筑的安全。
致謝:調研得到中國礦業大學建筑系學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