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業凱
新聞事件:9月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包括袁隆平在內的七位科學家憑借其在相關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獎項。
作為一項“出身”民間、由企業家和科學家聯合發起創辦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共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由國內知名企業家和投資人捐贈。

圖/東方IC
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參與。比如,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是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蜂窩移動通信設備等許多重大發明的誕生地,自1925年以來,這里產生過2.5萬多項專利。貝爾實驗室從建立到發展,就一直與企業、高校等保持著密切的互動,社會多方面的支持為它營造了自由寬松的環境,研究人員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選擇課題,實驗室成為追逐夢想的熱土。
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同樣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硅谷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產學研緊密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硅谷模式”。以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依托,以高技術企業群為基礎,企業出資金、出題目,在使科研活動更接地氣的同時,也以較低成本獲得和使用先進技術,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轉化。
社會認可還是科學技術貢獻的良好“注腳”。舉世公認的諾貝爾獎,就是由化學家同時也是企業家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以自己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我國香港的企業家捐資設立的邵逸夫獎、何梁何利獎等,在海內外也有較高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這些社會力量參與設立的獎項,對于表彰科學貢獻、支持更深層次研究、提升公民科學素養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科技與社會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讓社會力量支持科學技術發展,既有利于拓寬科研經費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又有利于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在原創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讓社會力量參與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有利于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把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實踐證明,鼓勵社會力量支持、捐助科學事業,有利于激發公眾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尊重,使科技工作更富有吸引力。
未來科學大獎被稱為科學界與企業界一次熱情的“握手”,為社會力量參與科技事業做出了榜樣。我們期待,這種熱情的“握手”能轉化為緊緊的“牽手”,讓更多社會力量助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共同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