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盛
陽西縣沙扒鎮書村第一小學 廣東陽江 529825
學校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而德育教育是每個學校的任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深入德育教育,加大對學生個人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的關注。小學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不僅以提升學生成績為己任,還要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以提升教學活動的意義與價值[1]。
九年義務教育數學學科的新編教材中,很多的例題、習題中都有著思想教育因素的存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積極挖掘、提煉教材中所隱藏著的德育因素,將顯性的教學問題與影響的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促進數學育人功能的實現。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引導學生學習從教室走向生活,將教材價值、目標與學生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用真實生活、自主活動來開展教材中的活動與生活,從而對教材承載的價值形成深刻的感受與體驗[2]。
比如在教材中的南京長江大橋、節約用水用電用氣、植樹、啄木鳥吃害蟲等應用題,都不失為鮮活的德育素材,教師教學中適當引導、點撥學生,將會收獲意料之外的效果。此外,在開展時分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將教學目標出示給學生,然后向學生提出要求認識鐘面,讓學生意識到時間是不可逆的、認識到時間的寶貴,從而引導學生從小便養成科學安排時間、準備把握時間的習慣,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在我國數學發展歷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先進人物,這些都是可以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源。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積極借助數學發展史、先進人物事跡來激勵學生。當前,小學生對于數學有一定的誤解,個別學生認為數學這門學科是從西方傳進我國的,認為我國封建社會事跡的數學發展始終處于停滯狀態,針對學生的這種錯誤思想,教師應及時予以糾正、加以正確引導[3]。
比如在學習圓周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事情: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極為落后的情況艱難環境下,準確的計算出了圓周率的范圍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這與同時期的歐洲人相比提早了1000多年。借助為學生講述這樣的事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為德育教育的滲透奠定基礎。此外,在新中國數學發展史上,涌現了如華羅庚、陳景潤等諸多杰出的人物,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講述他們的先進事跡、生活趣事等,因此來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以及為國奉獻的積極性。比如陳景潤在當時十分艱苦的研究條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就“哥德巴赫猜想”成功進行了論證,單就驗算草紙就能夠裝滿幾間屋子,可見陳景潤所付出的努力。通過為學生講述這樣的鮮活事例,激發學生獻身數學事業、為國家、為民族的信心與決心。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與生活。可見德育教育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還要借助課外實踐活動途徑滲透德育,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接受最為直接的德育教育[4]。首先,在實踐活動中向學生滲透勤儉節約的意識。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引導學生繼承并發揚壯大。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小,對優良傳統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改善與提高的情況下,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了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下調查自己家每個月的用電量,然后統計全班同學的家庭一個月、一年的用電量,在感受到用電量的龐大時,從而就節約用電的措施展開探討。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節約用電、科學用電的重要性形成正確認識,還能有效幫助學生對已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鞏固,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在實踐活動中想學生滲透環保意識。《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引導學生對數學、自然、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解數學學科的價值,增強學生理解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比如在學習統計相關知識以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下去調查自己家每個月垃圾袋的使用數量,然后統計全班同學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內垃圾袋的使用數量,從學校附近拉近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就垃圾袋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進行總結、歸納。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其最終目的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思想情況、學習能力出發,確保德育教育的滲透有心、得法,從而確保德育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此外,廣大教師還應就數學學科教學中所蘊含的德育功能進行挖掘,與其他學科相呼應,促進數學這門學科所承載德育價值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