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錫輝
寧陜縣寧陜中學 陜西安康 711699
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任何教學改革都是為了使教學更有效,為了使學生發展的更好。由于種種原因,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因此怎樣實施有效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成為當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關注的熱點。
教學的有效性內在地包含了備課的有效性、上課的有效性以及其它的諸如課后輔導、單元檢測的有效性等等。當然上課的有效性是核心,備課是為上課服務的,是實現上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那么怎樣備課、上課才是有效的呢?備課、上課是老師的“家常便飯”,就像人們總是不斷地改善飲食,使之營養豐富又色香味俱全一樣,老師也總是在備課、上課方面不斷地改進,使之更有效、更充滿生命活力。并且這種追求是沒有止境,是一個永恒過程。
首先,備課要研讀課標?!罢n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課標提出的課程理念和目標對課程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每一個學生在該階段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在研讀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學有方向、有目標、有效益,就必須熟讀課標,名師如此,普通教師更應如此。
其次,備課要鉆研教材。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載體,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如果把課程標準比作圓心,那么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圓有多大,都離不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教師通過教材理解課標,同時又用自己領會的課標精神來駕馭教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必須重視與其它課程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整合,取長補短,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實現“因材施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第三,備課要了解學生。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和學習能力,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愿望,把教學定位在“最近發展區”,同時要把教材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使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則就是對牛彈琴。
上課是最復雜、最核心的工作。從“核心”方面說,老師的所有準備都是為了上課服務的。
首先,教師要有出眾的口才。教師不善于表達或不愿意表達,那他不僅很難和學生對話溝通,可能也無法展現所教學科的內在魅力。學生喜歡有激情的教師,教師的工作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言說,去傳道授業解惑,就是得靠他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不會說或是不肯說,那他作為教師的價值就不存在了。
其次,教師講的要有科學、要有藝術,要善于同學生溝通,提倡對話,使師生雙方產生心靈碰撞、情感交流、思想互動。當前“講”還是值得肯定保留的傳統方法,但要精心準備,對有關的教學內容特別是重難點進行生動、形象、細膩的分析與講解,以充分展示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和媒介。教師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否科學地設計出新穎巧妙擊中重點、觸及難點、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曾有教育家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
第四,學會傾聽。教師不僅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而且要“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為教學獲得更豐富的資源,構建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傾聽與應答中體驗到自己的想法被關注,自己的生命被理解和尊重。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課堂上,沒有比傾聽孩子們心靈的聲音更幸福的了”。
第五,課堂中的“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曾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運用理清思路,排除障礙的“藝術手段”,“畫龍點睛”,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行思考研究,尋找解決的途徑與方法的教學技能。現在都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但并不意味削弱教師的點撥作用。相反,對教師的點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點”在關鍵處,“點”醒學生的潛能,“撥”在關節處,“撥”云見日。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我們教師的永恒追求,是教師不斷探索的終極目標。我想,只要我們認真研讀課標、精心備課、專心上好每一節課,學生的素養、知識水平終會提高,教師自己的水平素養也終將會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