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雪
西寧市北小街小學 青海西寧 810000
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誕生后,40分鐘長短的定義就不可一日而語了。相對于一個學期的時間而言,課堂上的40分鐘就太短暫了。而在我們這個各方面都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在這個各行各業都在高唱高效率高質量的背景下,就算短短的一節課時間,我們也要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大家都說我們的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想要在那么短的時間里一剎那間開花結果,固然不現實也不可能。但一剎那間的灌溉卻能令這些成長中的小苗苗更茁壯!灌溉是我們老師的工作。不是我們辛勞地做好了灌溉工作,不是我們教的越多,小孩子們就學得越多。而是我們的教學越有效,學生學到的就越多。要怎么才算有效,這是一個困擾了大多數教育一線老師的問題。老師辛辛苦苦地教了,學生也認認真真地學了,可最終學生也沒有得到最好的發展。這就可以看出問題了,問題是學生沒有得到發展。這不難看出來,現在我們所關注的重點對象有所轉變了,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關注。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我們教學設計的精彩,而更應該關注它的合理性,是否適合學生的發展。20世紀初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將教師特征與教育結果機械相連,幾乎忽視了課堂實際。而在近來的研究中,已不只是從教師人格特征來看問題,更加注意了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成就、學生自我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有效的課堂,首先當然離不開教師課前的精心備課?,F在我們都提倡備課不只是備內容,還要備學生。備好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熟悉學生當前知識與能力現狀,避免過高或過低要求學生
1.認真學習教育學知識,從理論的高度擺正教學的心態。
2.認真學習心理學知識,把握學生心理特點。
3.通過各種手段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
第二,以人為本,認真準備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1.重視知識的引入。
2.把握知識發生、理解和應用的過程。
3.重視課堂小結的準備。
4.精選練習題,重視學生能力發展,關注學生身心健康,不搞題海戰術。
第三,根據學生特點,準備恰當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共同營造認知情緒、思維狀態呈現活潑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自身的心理品質、意志品質得到最佳發展。
2.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展的過程,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3.師生互動已成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重要的形態,并被教師主動地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課堂上頻繁而有效的互動,對教師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技能的挑戰是巨大的,需要教師形成新的教學智慧。這些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師直面自己的“本領恐慌”,反思自己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勇于超越自我,逐漸形成新的教學本領。
4.新課程強調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自主不是自流,它恰恰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
5.合作學習是相對于個體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也是教師為使學生達到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在小組中實施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活動,它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強調學習共同體中各因素的互動合作,注重對小組團體評價。
最后一個就是有效評價。抓好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尤為重要,而保障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運用好課堂教學評價手段。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學評價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對小學英語課堂的評價應該有一個全方面的認識
1.在課堂中,運用新理念進行評價,促使課堂教學任務更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評價的運用應避免出現膚淺性、狹隘性、苛刻性、偏離性和不切實際的完美性。
2.明確小學英語教學的特性,不誘惑于知識技能和評價標尺。教師要真正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對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
3.明確小學英語教師需具備的素養,靈活地運用課堂教學評價手段。
第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
1.掌握課堂教學評價藝術。教師要根據學生階段性差異變化,評價方式及評價內容要不斷加以調整,保證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及自信心。教師課堂中的評價,要促使學生有參與的需要,有表現的欲望。
2.控制課堂教學評價范圍。
3.把握課堂教學評價尺度。
4.及時進行評價反饋總結。反饋總結方式可采用寫課堂教學小結,讓學生填寫調查表或與學生交談等方式。
第三,課堂評價形式就是保證評價內容得以實施的方式課堂教學評價可將教師、學生個體和小組群體評價三者結合起來使用。但評價的具體形式要根據每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性質選用相適應的評價形式,教師無需將所有評價形式都在一堂課中體現。
課堂教學評價因受時空限制,教師一般通過口頭貫穿在教學活動中。但為了能讓教師更系統地全面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促進教學更好地進行,培養學生逐漸建立良好的學習策略意識,教師不妨制定幾種課堂活動評價記錄表,發給學生,定期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在課堂上的活動情況做測評記錄。教師可每月將表格收上來,根據學生的自評,給予月評價。通過該表的使用,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有所了解,并能對自己不斷進行自我總結,逐步養成反思的習慣,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自評,更全面、更系統地了解學生,并對學生的評價有信息依據,使今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