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祥
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12
近年來,在《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和《江蘇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專項規劃》指導下,以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創新人才為發展方向,按照“服務全局、融合創新、深化應用、完善機制”的原則,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積極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構建“智慧教育”的美好愿景,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現代化的支撐引領作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下面主要從四個方面闡述區域智慧校園建設的幾點認識:
智慧校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數字化校園的升級版,是如何高效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裝備為學校所有的教育活動服務。智慧教育環境的建設,區局和學校兩級要錯開進行,學校要在建設覆蓋學校的高速有線、無線教育網絡及各種信息終端的基礎上,搭建智能移動終端、智慧教室、個性化應用平臺等為主要標志智慧校園環境,區級主要以區域內的網絡互連互通,統籌平臺開發為主。目前雨花臺區已建成千兆高速教育城域網,區域教育數據中心、數字化資源中心、智慧管理云服務平臺等。
以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全面運用為重心。使之成為智慧環境的支撐點,智慧管理的匯聚點,智慧教學的發力點,全面帶動教師的信息化運用水平和信息素養的提升。加強各類教育平臺整合、實行多平臺統一電子身份認證,建成以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的雨花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省、市、區、校四級聯動的數字化資源統籌共建共享機制,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
智在教,慧在學,有效運用大數據、云平臺實現基于網的教育,以激發師生的學習潛能為目標,以提升教育質量為主要宗旨,促進有效教學,通過進一步打造智慧課堂,實施以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協作學習、泛在學習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學習,逐步形成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智慧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智慧教育工作的推進也要依靠人的智慧來完成,為此,以智慧教學、智慧管理的實踐研究方面為切入點,推動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首席信息官CIO培訓、三航工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等。
1.不能急于求成上項目,一定要有頂層設計和長期規劃。找準適合學校的切入點,不要貪大求全,要小而精,有教育工匠精神,找準一個點先試點,有步驟的實施,在創建過程中思考和調整,逐步深入研究。
2.慎重選擇硬件。不是所有智能化的硬件產品,對學校而言就是好東西,一定要有軟件支撐,沒有好的軟件平臺,發揮不了價值,硬件也就是一堆展品。例如,有的學校將大量創建資金投入在電子班牌、智能手環、物聯種植、3D數字影院、數字化實驗室等高大上的項目上,其發揮的最大作用就是供來賓參觀的一件件展品,好鋼花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資金放大功效,不然就太可惜了。
3.保障數據安全,尤其是平臺開發、資源共享類,盡可能的做到本地化部署,加強數據堡壘建設,加強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建設和平臺的對接,讓數據只在堡壘內部流轉。
4.減輕師生的負擔,任何信息化的手段的目的就是為教學服務,是為提高效率,解決問題而來,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切莫人為機器服務,而是機器為人服務。例如,有的公司開發的平臺,功能雖說強大,但對教師的技術水平要求高,因為使用障礙過多,慢慢的教師也不愿用了。
5.不要生搬硬套和拿來主義,條件允許建議定制開發,結合學校的想法,明確功能需求,讓專業公司從技術層面去實現。例如,雨花外國語小學,學生多老師少,課務壓力大,每年新進許多年輕教師,為了幫助快速成長站穩講臺,開展師徒結隊,要求定期進課堂聽課指導,增加了老師的負擔,后來學校利用現有的錄播教室硬件資源,配套開發了一套課堂觀察系統平臺,根據課堂教學實錄,實時生成師生教與學生行為的數據分析,實現了從他助到自助,從直觀評價到精準分析,解放了老師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效果。
智慧校園是智慧教育的基本單元,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政府教育民生工程。學校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發展目標去創建,從信息化應用需求出發,整體規劃、有序實施,通過應用服務的智能化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智慧校園。智慧校園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智慧校園的創建,沒有終點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