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姣 章柏成
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武漢 430048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下,所謂的全球文化以及西方文化霸權威脅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因此弘揚中華文化的精華,延續民族文化的命脈,既是國家的需要,更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需要。
目前,很多語言學習者對西方文化略知一二,但對自己的本土文化反倒不甚了解,更不用說用英語把他們表達出來并促進其向世界其他國家傳播與交流。高校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著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的現象,障礙了跨文化交際活動。
2018《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對外語類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方面分別提出學生應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然而,目前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中存在著普遍的母語文化失語現象。張曉書認為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缺乏文化理念,學生成為被動的語言信息接受者,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潛力與創造力的發展,也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但為目的語文化的傳播與交際造成障礙,而且,也使得母語文化傳播和交流淪為空談(張曉書,2013)。針對目前英語專業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狀,應當加強對學生中國文化意識和中國文化英語表述能力的培養(郭佳,2011)。
在中國與世界融入不斷加深的今天,高校英語教學仍普遍存在以目的語文化的教學為主,忽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的現象;大學生的學習側重以英美文化為主,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這不符合《國標》的要求,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不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要素的見解不同,但都包含了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兩大系統(高永晨,2016)。教學中母語文化的缺失首先會導致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的不足。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儲備自然就談不上跨文化技能,只有掌握了母語文化,然后將其轉換為目的語,進而與目的語文化進行互動和交流。充分的母語文化理論知識的輸入是進行跨文化實踐的前提。我國學者高永晨從事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為:意識>態度>技能>策略>思辨>知識(同上)。可見,大學生有著較好的跨文化意識和態度,但是跨文化交際知識較欠缺。
母語文化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不但要擁有一定的語言技能和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更要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以英語為媒介向國外友人傳播中國文化(彭云鵬,2010)。
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國許多高校沒有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英文教材也幾乎不會包含太多中國文化知識,在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很少會系統的學習中國文化,更不用提及跨文化實踐以及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首先要從課程設置入手,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課程,或者在其他課程中加入傳統文化學習模塊。
在教材編寫方面,沒有合適的教材,教學質量就沒有保障,跨文化能力培養目標就無法得以實現。為了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需要編著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高質量的教材是教學中母語文化的理解和傳播的前提之一。
另外,我們應該注重教師及學生對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有了好的教學態度和學習態度,教師則會不斷努力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學生則會有意識地關注并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自主自覺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當然,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離不開監督機制——教學評估。對教與學的母語文化要素設計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督促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效果。
本研究意在討論高校英語教學中如何既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交際技能的提高,又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和滲透。從課程設置、教材教法及教師和學生等層面,加強學生對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元素,實現母語文化的傳播及其與目的語文化的互動,對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