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水電第一總隊,廣西 南寧 530028;2.廣西南寧市防汛抗旱物資儲備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8)
近年來,地震、地質災害、洪水等各類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地質地震特點影響,我國地震多發育于高山峽谷、深水險灘,自然環境極度惡劣,造成的災害多是災情復雜、時效性強、環境苛刻、協同困難的大震巨災,應急救援工作面臨諸多困難。應急搶險裝備作為重要的救災物資,對這一“利器”的配置與性能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配置合理、性能完備則能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反之則會使搶險救災顯得無能為力。如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搶險中,抗震救災指揮部從全國各地甚至其他國家抽調應急救援裝備馳援現場,為搶險救災提供了各種靈活、高效的搶險裝備(僅投入各類常用搶險裝備幾千臺,折合功率約15萬kW,價值超過3億元[1]),為抗震救災的勝利,特別是搶救生命發揮了重要作用;相反,在2010年海地里氏7.0級地震搶險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大型應急救援裝備,特別是專用應急救援裝備,許多救援人員最后不得不用雙手搶救生命和財產[2]。
地震救援,時間就是生命。近年來的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泥石流搶險等國內外搶險實踐證明,專業的應急搶險裝備決定著搶險的成效。總結、分析搶險救援裝備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和現狀,探索總結創新裝備研發、裝備體系建設、智能輔助決策等發展趨勢,對推動應急救援裝備的建設與發展,逐步提高國家應對各類災害的危機管理能力、應急救援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復雜惡劣條件下、重特大災害事故中的攻堅能力均十分必要。本文結合水電部隊近年來參與的各種地震災害搶險救援實踐經驗,分析各種搶險救援裝備在地震搶險中的作用及其發展現狀與趨勢。
受我國應急救援專業裝備使用、倉儲、調配等原因限制,目前大量投入地震救援戰斗的還是較為常用的工程機械裝備,如挖掘機、推土機、吊車、破碎錘等。這些裝備因其通用性好、適用性強,能夠大面積調配,常常成為地震救援中的主戰裝備,在生命線開辟、廢墟搜救、堰塞湖處置等救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為了提高搶險效率,還必須配備專用的應急救援裝備,如山地式挖掘機,發揮專用裝備攻堅克難的“利劍”作用。
在我國,由于三級階地分界明顯,且地震災害多發生在分階地帶。一旦地震災害發生,往往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破壞道路,堵塞交通,阻礙各種救災物資及人員的運送,嚴重影響救援效率。地震災害下的應急、搶修道路,打通災區生命線通常成為應急救援的首要任務。搶修道路,任務形態與常見道路搶修基本一致,但緊急程度不同,在這一任務中傳統搶險裝備具備較大優勢,可發揮主力作用。2008 年汶川大地震時,24條高速公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161條國級、省級干線公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若干通往震區的交通要道被毀,造成救援力量進不去、傷病員轉運不出來的緊張局面[3]。在此情況下,在國家緊急統籌下,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等常用應急搶險裝備從全國馳援,投入生命通道疏通工作中。經過緊張施工,打通了多條通往震區的生命線。
地震發生時,經常引發大面積的建筑物坍塌破壞,造成大量人員被埋,清理廢墟、搜救被困人員(特別是黃金72 h內)成為搶險救援的第一要務。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任務中,應急救援裝備成為搜救被困人員,提高生還率的關鍵。此時,各種專用與通用應急救援裝備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方能最大限度提升搶救生命的效率,如生命探測儀與各種破拆、挖出、起重設備的配合,營救被壓埋的生命。生命探測儀進行生命搜尋,為應急救援指明方向;挖掘機等應急救援裝備進行廢墟清理、混凝土破碎;起重機進行各種構建的吊離,為救援不斷創造條件。該救援任務以破除、支擋、搜救為主要任務形態,以破拆鋼筋混凝土等高強度材料為主要任務,以搶救生命為目的,部分限制了常規應急救援裝備推、挖、吊等常規效能的發揮,為了提高效率必須配備專業清障、破拆等應急救援裝備。
我國的地震多發生于西南的高山峽谷地區,地震時經常誘發兩岸山體滑坡,堵塞河流,蓄水形成堰塞湖,對下游地區生命財產形成毀滅性威脅。這一地震次生災害,在我國最為多見[4]。應急救援過程中,及時發現并立即處置堰塞湖險情是地震災害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任務之一。蓄水水位越低,處置越容易,風險越小,反之,則難度越大,風險也越高。處置該險情,以開辟泄流通道為主要任務、實現控制性泄流為主要目的,充分發揮挖掘機、推土機、鉆機等常用應急救援裝備作用,并利用其挖掘、推運、鉆爆等優勢。挖掘機開挖形成泄流槽斷面,推土機推送渣土加深擴寬泄流斷面,鉆爆設備進行巨石解爆利于溯源沖刷。
地震發生后,在進行應急搶險裝備調配時,必須按照數量充足、種類齊全、功能穩定、性能可靠、適用性強來進行全方位的調配考量。發達國家已基本實現模塊化配置且各類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以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最為突出,研制出了許多適用于各種自然災害情況下的應急搶險裝備,包括多功能滑移轉向裝載機、防輻射推土機、遠程遙控挖掘機等[5]。
隨著我國對災害應急搶險工作的不斷重視,地震救援裝備也得到了逐步發展,但總體而言,國內救援裝備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在功能、技術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存在研發能力弱、集成化程度低、機動靈活性差、專用設備不足等問題。雖然國內救援裝備研發起步較晚,還存在很多現實問題,但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
我國的各種應急救援體系、救援裝備建設等多是在災害發生以后才開始發展的,往往滯后于應急救援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大型或超大型救援裝備,更是遠遠滿足不了我國的救災需求。雖然我國在歷次的各種突發事件總結中,補充完善了不少法規預案[6],并明確提出要加強我國的應急救援裝備研發力度,力促補齊短板,但因國家財力投入不足,以及相關企業面臨高投入、低回報率的市場風險,造成我國應急救援裝備研發力度不夠,各種專用應急救援裝備,特別是超大型應急救援裝備遲遲不能面世,制約了我國在各種特大自然災害中的應急搶險攻堅能力。
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使得西部應急救援基地裝備儲量不足。即使是在東部發達的地區,也存在專用應急救援裝備缺乏(如專用的山地、兩棲等裝備)的問題,有限的應急救援裝備多為常用工程機械裝備。加之,我國還未建立完備的救援裝備調配體系,經常會造成不能第一時間調配到急需救災設備而影響救災進度的尷尬局面,該情況在水電部隊參與的汶川、玉樹、舟曲地震搶險與深圳光明新區滑坡搶險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影響了現場搶險進度。倉儲與調配的問題,不僅存在“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現象,還會造成資源浪費,使資源得不到合理化利用。
應急救援裝備的發展,必須有國家的政策扶持,否則按照市場規律將出現使用時的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頒布以后,國家又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扶持鼓勵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應急救援人才的培養,以及應急技術、應急裝備的研發、研制等。如2013年3月工業與信息化部頒布的《突發事件工業產品保障應急預案》,出臺了推動應急救援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列出了“十二五”期間重點推動的應急技術與裝備,同時還明確了工程產品必須具備的應急保障組織體系和響應程序[7]。政策的鼓勵扶持,推動了應急產業向前發展,相關企業也加大了應急救援裝備的研制力度。其中,徐工集團就在原軍工裝備生產的基礎上進行了生產線改裝,投入到應急救援裝備的生產;三一重工、中聯重科也逐步加大了應急救援裝備的研發力度,并研制了不少專用應急救援工具,如驚天液壓[8]。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先進技術在應急救援裝備中的應用,助推了應急救援裝備搶險技術的提升。如GIS、GPS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應急救援裝備的調配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應急救援現場的裝備投入。2011年玉樹地震搶險過程中,中聯重科就利用安裝在其生產的推挖裝等大型裝備上的GPS定位系統,第一時間找到了玉樹震區周邊的中聯重科裝備,并迅速調往救災現場,為贏得抗震救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應急救援裝備的發展,必須借力各種科技的進步,以進一步提升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各類先進科技產物層出不窮,應急救援裝備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完善,并朝著多樣化、多功能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國家應急管理部的成立,必將在救援體系、能力與裝備發展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推進我應急救援裝備成體系快速發展,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的災害管理與救災能力。
復雜多樣、艱巨的應急救援任務及其自身規律決定了應急救援裝備勢必朝著多樣化、多功能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逐步實現常規裝備標準化、大型裝備便攜化、小型裝備攜行化、單一裝備集成化,并注重機動靈活性、性能穩定性、經濟實用性、種類齊全性、操作簡易性和修理方便性。就我國而言,在順應國際大勢的情況下,必須針對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范圍廣的特點,研制必要的專用、大型應急救援裝備,以滿足特殊需求。同時注重GPS、GIS、無線遙控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應急救援裝配主動配置、動態調配,以及遠距離操控等功能,充分發揮搶險裝備的效能。
目前,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已形成了通用、專用、大型、小型等應急救援裝備合理搭配、軍地聯動、就近調配的應急救援裝備體系,有效地保障了應急救援裝備的供給,這一體系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我國的應急救援裝備建設,也必將以建立完善的應急救援裝備體系為基礎,推動應急救援裝備的研發生產、合理化配置與調配等。首先是根據不同地區自然與社會環境特點,綜合考慮人口、災頻、交通等因素,編制有針對性的應急搶險預案,按需適量超配相應應急救援裝備,并建立極端情況下的調配預案。其次是將屬地駐軍、機械企業及大型施工企業的通用、專用、大型等搶險裝備依據需求納入其中,進行軍地資源的整合,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實現災后救援裝備的迅速投送。對于應急救援裝備配置薄弱的災害多發區,應加大應急裝備建設。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計算以及現場總線控制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化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應急救援裝配的配置與利用也不例外。應急救援裝備利用率低下,特別是各種專用的應急救援裝備。為了提高裝備的使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相應的應急救援裝備輔助調配系統,實現對應急救援裝備的儲備、管理、維護、調配、運用的統一指揮,實現應急救援裝備決策的智能化成為趨勢。在這方面,我國與美國、日本、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短時期內難以趕上,但應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充分吸取國外成熟的技術經驗和優勢,推動我國應急救援裝備輔助決策系統的建設與發展。應急救援裝備輔助決策系統的開發,可以結合應急救援指揮控制系統的開發同步實現,并作為其子系統運行。
(1)專業的應急救援裝備在震后各應急搶險任務中發揮著搶修道路、打通災區生命線,清理廢墟、搜救被困人員,開辟泄流通道、降低或消除堰塞湖風險,固堤疏浚、機械化搶險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應急搶險的勝利。
(2)我國災害頻發,而應急救援裝備的發展與搶險實踐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存在應急救援裝備研發起步晚、儲備不足,裝備體系不完善、總體利用率不高等問題。近年來隨著政策的引導和科技的發展,應急救援裝備得到了逐步發展,其技術性能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3)為滿足未來搶險戰場的需要,應急救援裝備應朝著多樣化、多功能化和信息化發展,應建立完善的應急裝備體系和開發應急救援輔助決策系統,實現應急救援裝備調配、使用高效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