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士第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徐啟兵
上海公交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新舊體制轉換使利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部分群體的原有利益受到影響,加上近年來廣大職工維權意識增強,相對的法治意識滯后,部分職工到基層、公司、上級部門上訪,甚至出現纏訪、鬧訪、重訪、集訪的情況,這不僅牽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影響了正常經營和管理,給企業職工隊伍穩定帶來壓力。筆者結合實際工作,對上訪這一特殊群體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穩控工作的具體對策。
(1)職工參政議政的意識不斷增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飛速提升,媒體傳播樣式的多樣化,特別是新興媒體爆炸式的發展,信息傳遞越來越及時,政策越來越透明,公交職工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和活躍,公交職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意識不斷增強,對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更加關注,并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2)職工維權的意識增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企業用人制度和效率激勵制度導向的作用下,物質利益在實際生活中已成為調動人們積極性的基本手段。職工更多關心的是自己勞動付出的報酬,如:依照市勞動保障部門的相關規定,每年的崗位工資、平日加班工資、節假日加班工資等應怎么調整,從這一側面可見,職工普遍關心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3)職工有“唯上唯大”的心理因素。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告御狀”傳統,老百姓有著濃重的“官本位”、“人治”、“清官”、“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意識。他們將公平正義的期望寄托在“包青天”身上,并且受“唯上唯大”心理左右,認為越是上級的部門,越是主要領導、大領導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
(4)職工的收入與承擔的責任對比失衡。公交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但公交企業收入低,上下班起早貪黑,對外為乘客提供優質的出行服務,保障行車安全,對內要完成日常的工作指標,公交一線司機年齡偏大,巨大的勞動強度和精神壓力給職工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公交職工的收入與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生產任務對比失衡,與全市其他行業平均收入相比還是偏低,在這些因素的疊加影響下,難免會造成心態失衡,情緒不穩定,時常會出現各類矛盾。
(5)職工中的特殊困難群體的訴求矛盾。公交是大型國企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職工人數眾多。據統計企業內部就業中心內的下崗、協保、待退、勞務輸出等各類型職工就有500多名,成為特殊群體,加上他們又是家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經濟負擔重,一旦遇到一些實際困難和問題,容易誘發不穩定的因素。
(6)公交深化改革下歷史遺留待解決問題。在公交不斷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上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政策法規不健全,出現職工的工資獎金薪酬問題,管理人員作風問題,以及公交改革中管理人員轉崗、職工分流、對外勞務輸出等誘發的歷史遺留有待解決問題。
(1)現狀。自從55歲提前退休政策出臺以后,就成了公司年度穩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司范圍內適齡的職工數量較多,隨著年齡的增大,感到工作力不從心,工資收入仍然偏低,身體日趨欠佳,各種疾病纏身,所以有一部分駕駛員想要退休的愿望非常迫切,主觀認為到了55歲就一定能無條件辦理退休手續,對政策不理解,在要求得不到滿足后,便通過各種形式到公司及上級部門上訪。
(2)處置方法。1)統一思想、高度重視。首先公司基層二級組織統一思想,統一宣傳政策口徑(男駕駛員、年滿55周歲、工齡滿15年、駕齡滿10年、并已通過了部分喪勞鑒定)。其次充分認識到55歲退休工作重要性,關系到職工隊伍的穩定,關系到公司和基層正常的營運秩序,要把握好兩者的關系。2)積極宣傳、廣泛發動。通過職工座談會、班組會議等渠道加大宣傳,講清政策、化解矛盾。進行正面引導,解釋惑疑,讓職工充分認識和理解大齡退休政策,為工作的有序開展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3)主動排摸、風險研判。本著“提前預防,主動化解”的精神,要求基層對潛在的特殊群體進行排摸,對他們的思想動態、身體狀況、工作強度、工資福利等情況有所了解。在對待這類人群的問題上要做到政策宣傳口徑高度統一,靈活性和政策性有力結合,在處理工資收入、福利待遇、事故處理等各項問題上要盡力做到公平、公正、透明,防止因為管理失當、宣傳失誤等原因造成有人見縫插針,借機上訪,給基層運營工作帶來失序,給工作帶來被動。4)上下聯動、有效溝通 。55歲提前退休工作開展以后,信訪辦、人事部門、工會三級聯動。信訪辦負責接待安撫,人事部負責具體政策的解釋,工會對困難職工進行適當關心。由于55歲提前退休每年有名額限制,有一部分職工條件都符合卻不能退休,公司竭力做好這些職工的思想工作,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對其中在崗的駕駛員進行適當獎勵。
(1)現狀。要求提高工資收入、解決醫藥費困難、解決子女讀書費用、解決子女就業等,要求公司給予資助并幫助解決費用支出。
(2)處置方法。1)摸清家底、主動干預。公司的勞務中心,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人員,收入較低,家庭情況較復雜,處于生活困難狀態,一旦家庭發生突變事情,往往會產生激烈情緒,近年來公司本著“晚動不如早動”,“被動不如主動”的工作方針,積極排摸這類特殊群體中的不穩定因素,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能夠解決的及時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用人性化方式解決,對疑難雜癥無法解決的問題,要想辦法予以穩控,協調化解。2)政策幫扶、積極宣傳。特殊群體平均年齡偏大,需要撫養子女,贍養老人,家里負擔重,他們自己也人到中年患有各種各樣的慢性病。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公司工會讓全員職工參加了住院醫療保險,職工本人和配偶、子女患有重病,每季度也給予生活幫助。對他們的子女設立助學幫困金,以便渡過生活難關。3)思想疏導、理順情緒。當職工遇到特殊困難,與現有政策沖突時,公司基層無法解決,也容易引發和積累矛盾。例如車間一名修理工,單親家庭,兒子結婚買婚房,貸款50萬元,本人收入低,子女收入也低,兒媳懷孕,經濟壓力非常大,公司工會按照幫困政策對他進行補助,他還不滿意,經常越級上訪、甚至鬧訪。公司和基層領導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幫助出謀劃策,建議將他自身的房屋出租,以貼補貸款,既解決生活上經濟壓力,又解決房貸資金困難。
(1)現狀。1996年6月,原巴士一汽公司部分駕駛員報名加入上海綠車客運有限公司出租車車隊從事出租駕駛員工作,當時雖然合同中寫明沒有押金利息,但當時領導口頭承諾適當考慮利息,現押金本金已經返還,但未支付利息,故討要利息。
(2)處置方法。1)調查取證。據查證,首先經濟關系上綠車客運有限公司與當時的巴士一汽公司并無瓜葛,綠車公司作為承包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完全市場化操作,巴士一汽公司只是保留勞動人事關系。其次在公司檔案室無原始小客車承包合同文本資料可查,咨詢已退休的綠車隊長,均證實是否有押金利息說法要以小客車承包合同為準,且均以歸還結清。2)責任分析。主體責任應有訴求人本人承擔。因上訪人訴求的事宜時隔18年,巴士一汽公司均無過錯、無管理責任和經濟責任,并告知他們不妨咨詢律師或通過司法途徑解決。3)化解預案。基于綠車駕駛員受眾面廣和穩控考慮,公司責令相關車隊專題落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通過找當事人談話,并采取一定的經濟補償預案給予落實。
剖析近兩年來公司的信訪矛盾,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對公司和車隊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第二種是反映自身權益和群體利益問題;第三種是謀求不合理個人和小團體利益。以上三種情況都應納入穩控的反饋渠道,通過分析梳理,有針對性地穩控和化解矛盾。
(1)暢通和規范職工訴求表達、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一是公司工會每月輪流到基層車隊召開職工座談會,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并每月匯總一份最新的職工思想動態情況,同時提交總經理辦公會議作專題匯報研究。使一些職工反映的合理要求,正面的建議,職工呼聲和期待及時得到解決和落實。二是變群體上訪為干部下訪。開展家訪、談心和溝通工作,密切聯系群眾,融洽干群關系,傾聽職工的心聲。
(2)完善職工權益保障和協調化解利益矛盾的渠道。一是各部室和基層車隊認真落實企務公開、黨務公開,尤其是基層車隊做到對職工的每月公里、營收、節油、收入等生產資料全公開。以及對評先選優、選舉職工代表、推薦班組長等事項進行公示,讓職工有知情權,保障自己的權益。二是對職工利益訴求認真做好宣傳解釋和緩和矛盾;對職工在政策范圍內合理訴求,積極協調,提供幫助,促成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對信訪訴求中不合理的部分講清政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好思想疏導工作,在政策范圍內合理訴求的部分給予幫助,積極促成問題的解決。
(3)堅持用法治的理念和手段,引導職工依法守法反映情況。要堅持法治理念,依法有序維護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對歷史遺留的難點問題,在現有的政策范圍內,結合考慮歷史的因素,人性化操作。積極發揮由公司牽頭各責任部門組成的穩控會商小組的作用,通過即時會商工作和例會的形式,對重點和難點矛盾研究對策,尋求矛盾化解的路徑,提高矛盾化解的成效。
對個別一時難以化解的矛盾,特別是無任何政策依據而想通過纏(鬧)訪達到目的的訴求,應及時會同相關部門和基層車隊一起做好重點對象工作,堅持“法定途徑優先”和“訴訪分離”,告知上訪人員依照有關法律,通過訴訟、仲裁等向有權受理的部門提出。
(4)夯實信訪工作基礎,促進法治企業和穩控工作措施。第一,企業領導和各級管理人員要提高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以適應企業穩控工作的需要。要不斷增強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要不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特別要掌握引用法律、法規知識和企業各項規定,駕馭企業穩控工作。第二,加強基層車隊的穩控工作。實踐證明,穩控工作的基礎在基層,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做到穩控渠道暢通,有效遏制重復信訪、越級上訪、群體上訪的數量?;鶎舆@一環節源頭抓好了,很多問題就會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第三,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觀念。穩控工作要依靠群眾,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切忌簡單粗暴,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無論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首先讓職工知情、理解和認同。要讓職工能夠意識到公交的改革不僅在于提升企業運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更在于為職工增資、謀利。同時,在企業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廣大職工的意見和建議,更多地關心特殊群體職工的生活,送上組織的關懷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