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卓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建設極速發展,相繼暴露出諸如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空氣污染等一系列由于城市化建設進程過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都市人群厭倦了平日里單調而又快節奏的生活模式,期盼放慢步調,緩解沉重的工作壓力,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由此都市人群的周末度假模式逐漸轉移至城郊和農村。而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蔓延與擴散,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人口開始涌入城市,導致農村的耕地和農舍的荒置,造成了農村土地與自然資源的極大的閑置與浪費。在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大政策背景之下,伴隨著農家樂、民宿旅游這類鄉村休閑度假游方式的盛行,鄉村民宿這種都市人度假旅游的新載體應運而生。一時間,鄉村民宿的開發建設在國內各大城市的城郊及農村如火如荼的展開。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師和開發商開始投身于鄉村民宿的開發設計中,而對于原有農舍的盲目改造和過度的環境開發,又使得部分地區的鄉村民宿改造落入了“千村一面”的尷尬處境。如何在對于鄉村民宿的改造設計中,既滿足都市人群休閑放松的體驗需求,又考慮到與當地環境的統一度和地域認同感,成為了近年來鄉村民宿改造設計中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目前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民宿改造尚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關于鄉村民宿改造的思想和理念還不夠系統化和成熟化,由此接連暴露出一系列問題。首先,在建筑改造過程中過度模仿城市旅館的建筑形式,對民宿的室內裝修改造手筆過重,忽略了室內外環境的匹配度,使得游客在鄉村民宿游中的體驗感難以達到“內外兼休”,鄉村民宿游更像是將城市中的旅館酒店的室內環境直接照搬到了郊外而已,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因地制宜。其次,民宿游作為國內旅游經濟產業的新趨勢,大多重在開發建筑及室內空間,以求最大程度的滿足經濟效益。而建筑與室內空間的過度開發,從一定程度上縮減了自然環境的用地面積。同時,在建筑開發改造過程中,對于鄉村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最后,國內大規模的新農村建設和民宿改造建設,對于原生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清障式的盲目拆除,使得很多城市和鄉村的地域文脈被連根斬斷。加之新農村建設的過快發展,往往忽視了對于地區特色和地域文化的關注,那些如同流水線化生產的模塊化設計手法,大量重復性的復制與粘貼,是造成現今鄉村民宿改造呈現單一乏味感的主要原因。而這些速成的鄉村新建筑體,形式單一、缺乏特色,使得國內的很多地區出現了“千村一面”的尷尬局面。
縱觀國內一些主要城市中所進行的鄉村民宿改造實踐,值得引起業界的關注與重視。只有妥善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針對目前國內鄉村民宿改造與發展的現狀中所暴露出的這些共性問題,可以結合以下對策加以改進。
民宿坐落于鄉村,它對于鄉村的自然環境存在極大的依賴性,因此民宿的改造設計的重心要根植于鄉村這一特殊土壤中。民宿消費群體所消費的不僅僅是民宿改造后舒適的室內環境,同時對于民宿周邊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也保持著強烈的期許。因此,民宿的改造設計要加強對基地生態外環境的維護與改造,保持鄉村原生意向和鄉土特色。對于民宿的改造設計要遵循環境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污染原生自然環境、不破壞原有生態系統,最大程度的保護基地環境周邊的珍稀動植物品種及數量,最大程度的保留環境的地形地貌,最大程度的減少人為改造設計的痕跡。這既是凸顯民宿改造特色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種體現。
民宿產業除了依托當地的農業及自然生態資源以外,同時也需要借助當地獨特的鄉土文化和風土人情。民宿改造設計要想體現設計特色的專屬性,首先就需要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加大對于傳統藝術、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力度,對于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梳理與概括,提煉當地所獨有的地域文化設計元素。再利用這些獨具專屬性的地域元素,結合鮮明的特色定位,應用到民宿建筑與景觀設計中,以多角度、多維度的方式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做到讓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有機結合。通過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煉、放大與植入,讓入住者感受到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這既是對于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民宿改造設計擺脫“千村一面”的重要途徑。
[1] 王小林.淺析民宿設計中的人文情懷[J].學周刊,2017,3(3):5.
[2] 王明泰.試談對民宿設計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5(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