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楊 顧 韓 楊維菊
(1.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2.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 3.哈爾濱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地域(region)是指一個有具體位置的地區(area),不是由地理學所劃定,而是由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內聚性和同質性構成。地域涵蓋的范圍要大,并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不同地區間是存在差異的[1]。
地域性(regional)是指該地區具有的本性或特性,是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融合,主要體現在氣候條件、地形水文、動植物、歷史文化和人的行為活動等方面[2]。
從景觀地理學和生態學領域看,城市景觀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從視覺上所看到的事物和事件的總和,包括各種物質形態的環境,如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城市是人類的棲息之地,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受人為因素影響很深。建筑、廣場、公園、道路、居住區等多樣的城市空間,是直接體現城市地域性景觀的載體。
城市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中積淀了其獨有的特色景觀,朱建寧認為“地域性”景觀承載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3],在自然景觀方面強調其所處地域的地理、氣候、資源等自然環境;在歷史文脈方面,強調其特定地區的文化意識形態。地域性是城市景觀固有的屬性,可以表現為顯性和隱性兩類。顯性是可以直接感知和顯現在外的特征;隱性是不能被直接感知和體驗,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的特征。
城市是自然—經濟—社會的綜合體,其景觀空間類型多樣,如廣場、街道、城市綠地、居住小區、公園等多種景觀類型,因此在塑造城市地域性景觀時,要考慮各類景觀的特征,力求合理布局、功能完善,形成一個有機綜合體。
城市景觀是向人民大眾開放的公共空間,是市民文化活動的主要載體。城市公共景觀空間的設計要以人為本,服務于大眾,運用美學原理設計符合大眾審美的景觀,做到雅俗共賞;在功能空間上要滿足民眾的活動需求,體現積極參與;在精神層面要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公眾交流。
城市景觀要體現獨有的地域特色,在構建場所景觀中要深入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從而繼承和發揚城市文脈特色,應用人文景觀的塑造,形成一個隨著時代發展的多維空間。
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四維要素,是隨時間的變化而不同,同時植物品種作為地域性景觀最直接體現的元素,直接受到地域環境中氣候條件的影響,植物品種的選擇要注意鄉土樹種的應用,同時也注重植物品種選擇的文化體現。如北方城市的氣候條件寒冷,植物種類較少,多選用一些常綠針葉類植物,如樟子松、落葉松和紅皮云杉等;而在落葉闊葉類植物中選擇旱柳、銀中楊、糖槭、榆樹等,去體現北方城市的粗獷和霸氣。江南城市氣候溫暖濕潤,雨水豐盛,植物品種選擇較多,如竹類、垂柳、玉蘭、懸鈴木、馬尾松、香樟、桂花等,去體現江南城市的秀美和靜謐。
建筑要素是景觀構建的主體要素,景觀中的建筑要素既要滿足使用功能,同時也要滿足觀賞功能。建筑要素是該景觀環境中的主體和標志性節點,屬點狀類型。建筑通過其外在形式、材料選用,體現該地域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貌,對于建筑要素的設計需要從中提煉出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符號和元素,通過變形、簡化和抽象的手法進行構建。
道路是景觀中的脈絡,是引導游覽和視線的主線。道路線形有剛勁的直線和柔美的曲線,線形的選擇要滿足場地環境的功能需求,要符合設計的風格特點。鋪裝是道路和硬質場地中的裝飾元素,增添道路的趣味性和藝術性。對于道路要素的地域性體現,通過鋪裝材料和鋪裝紋樣的選擇,將文化和吉祥符號抽取體現在鋪裝圖案中。
雕塑由“雕”和“塑”兩個描述動作方式的字構成。“雕”是“雕刻”,進行挖空或減少;“塑”是“塑造”,有意識地堆積或增加[4]。雕塑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又稱公共藝術。雕塑是景觀空間中的點睛之作。雕塑類型可分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在城市景觀空間中,通過具象雕塑的應用,直接體現主題,增強環境中的感染力,傳承、再現歷史故事和文化風俗,對于城市地域性景觀的營造有著重要作用。
保留是在尊重歷史價值的基礎上,對原有或不斷積淀下來的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因素進行保留。主要是對保留的元素進行強化處理,突出特色,協調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這種方法主要是要能夠將歷史積淀的文化因子更好地挖掘,喚起人們的記憶。
再現是用“象形”的方法,應用模擬、恢復和提煉,對具有特殊地域文化和重要價值的歷史事件進行再現,增添游覽中的歷史文化價值,提升場所景觀的文化魅力和品味,讓游人在游覽中得到心靈中的升華。對于場景景觀的再現,以及一些無法考證的歷史事件,需要設計者尊重歷史,博覽群書,對歷史事件深入和準確地解讀,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做到真實再現,這樣才能體現傳統文化的靈魂。
隱喻是一種比喻,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隱喻性的符號不是機械的復制,而是經過有目的的選擇,進行重組與再建構,讓人們在暗示的情境中,通過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去感知、體驗、想象和理解。它是一種地域特色的形式語言,去營造一種獨特的文化磁場[5]。
[1] [荷]楚尼斯·勒費夫爾.批判性地域主義——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王丙辰,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創造景觀個性[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3] 朱建寧,丁 珂.法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理念及其啟示[J].中國園林,2004(3):13-19.
[4] 許正龍.雕塑學[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5] [德]瓦爾特·茨朔克.手法與景觀——彼得·拉茨訪談錄[J].劉玉樹,譯.中國園林,2008(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