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薛 昆
(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隊滇池旅游度假區大隊,云南 昆明 650000)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之下,人們對社會公共安全給予了高度重視。由于公共場所具有人群密集度大的特殊性,因此一旦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或是突發事件時,如果公共建筑物缺乏較好的出口條件,勢必會影響人員的有序疏散,甚至容易導致人員在疏散過程中出現擁擠、踩踏等傷亡事故。因此了解建筑物出口條件對人員疏散的具體影響,設計出有利于人員疏散的出口也成為當前公共建筑物設計建設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基于此,本文將嘗試探究建筑物出口條件對人員疏散的具體影響。
在公共建筑當中如果發生火災,管道井、通風井等都將迅速成為火勢蔓延的“幫兇”,形成一種“煙囪效應”加重火勢。尤其是在空氣流動速度的影響下,公共建筑當中火災的蔓延速度一般比較迅速,與此同時在公共建筑當中,其在設計時往往為了能夠增強美觀度,內部會使用各種帶有易燃性的建筑施工材料,一旦火災發生點燃此類材料將會迅速產生大量有毒煙氣,使得人員無法準確辨認逃生方向,只得被迫圍困在建筑當中。而人體在吸入大量有毒煙氣之后將對人體的正常呼吸產生影響,其不僅會直接影響人員的有效疏散,同時還會造成人員中毒傷亡。
另外,在當前《建規》的要求之下,公共建筑普遍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在發生火災時不會輕易出現倒塌,但由于公共建筑的面積往往比較大,因此人員在安全疏散時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有所增加。如果火災的發生使得公共建筑內部的某些部分被燒毀,也同樣會影響人員的安全疏散。不僅如此,當公共建筑感知火災發生而響起警報,或是煙霧、火焰等突然出現,也會對人員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恐懼感,進而影響人員的思維和判斷,導致其出現盲從等行為,不利于人員的安全疏散。
在我國《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當中明確規定,需要以通過人數每百人不小于1 m的標準計算建筑內部走道的凈寬。對于公共建筑中第一層疏散外門的寬度,則需要將人數最多的一層作為參考基準,同樣按照每百人不小于1 m的標準計算出疏散外門的總寬度。此外,在《建規》當中還要求設計疏散通道時需要保障其簡潔平緩,避免使用曲曲折折的設計方式,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疏散口垂直安排在轉角的盡頭位置處。通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理可知,如果采用迂回曲折的設計方式,疏散走道的長度將會在無形中被延長,當火災發生時人員的逃生時間將被迫增加。此外,如果在疏散通道當中設置了凸出物,譬如臺階、門檻等同樣不利于人員的有效、安全疏散。當火勢迅猛時勢必會出現大量濃煙,濃煙下人的可視度將迅速降低,設有凸出物的疏散通道將極有可能絆倒逃生的人,對人員造成二次傷害。如果必須在疏散走道當中設置凸出物,則根據《建規》的要求其最窄處必須超過疏散走道的寬度,否則也會影響人員的安全疏散。另外,如果在疏散走道的兩側設置窗口,將使得室內空氣流動速度加快,進而加助火勢,反而會對人員的安全疏散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疏散走道的設計盡量避免設計窗口,在特殊情況下,則需要將窗口改成防火窗,并盡可能減小其面積。
在公共建筑當中,疏散門同樣是其至關重要的一大安全出口,其對于人員疏散也具有相應的影響作用。在《建規》的要求下,公共建筑的疏散門需要朝疏散方向開啟,但在公共建筑內人員密度較低的情況下,即人員在60人以內,每一個疏散門平均需要疏散的人數在30人以內,可以放寬對疏散門開啟方向的限制。在《建規》中對疏散門的類型有著明確規定,要求疏散門必須具有較高的防火性能,且不得使用吊門、轉門、側拉門等門型。這主要是由于人員在通過時此類門型花費的時間要比普通門多,且在火災發生時此類門型容易受損,導致疏散門無法正常開啟,從而影響人員的安全疏散。如果在公共建筑當中設置的是自動開啟的疏散門,則必須設置手動開啟的功能,平時需要刷卡或輸密碼進入的門,同樣需要擁有鑰匙開啟的功能,使其可以在避開門禁系統時也可以從內部打開,防止在火災發生時,電路系統燒損影響自動門的啟閉,而影響到人員的正常疏散。
如果公共建筑的高度超過100 m,則按照《建規》的要求需要設置避難層,一般將建筑物地上的第8層設置成第一個避難層,第二個避難層需要與之間隔10層~15層。這主要是防止當高層公共建筑發生火災時,處于高層的人員無法及時向一樓疏散的情況下,可以進入到設置了專用消防電梯以及獨立通風排煙設施的避難層進行短暫躲避,等待消防人員的專業救援和引導疏散。如果公共建筑的高度未超過100 m,則可以利用防火門設置避難陽臺,并且在陽臺的開口位置處設置隱藏的可逃至底層的逃生袋,使得人員可以被疏散至安全區域。
公共建筑當中的安全出口需要均勻布置,且安全出口應當朝著不同的安全方向進行設置,每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距離應當至少為5 m[2]。安全出口之間的距離也會對人員的疏散產生直接影響。出口間距最佳時可以擁有最高的人員疏散效率。如果出口間距過大,則人們會一直等待在距離出口最近的位置處,直到成功完成疏散,并不會選擇運動至另外一個出口處,因此此時建筑物的出口位置處勢必會出現擁擠情況。但反之如果出口間距過小,則意味著兩個出口相互靠近,人可能會為選擇哪一個出口而猶豫,且相距較近的兩個出口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人流分散效果,同樣可能導致出現人員擁擠等情況,不利于逃生效率的提升。
一般情況下,隨著公共建筑出口寬度的不斷增加,人員的疏散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當出口寬度在0.4 m~2 m的區間內,其對疏散時間的影響作用非常明顯,但出口寬度超過2 m之后,其對疏散時間的影響則相對趨于穩定。根據《建規》的要求,公共建筑出口寬度不得小于墻寬,否則在人員密度較大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擁擠、排隊的現象。而根據公共建筑物的人員密度情況,需要適當增加單出口建筑的出口寬度以加快人員的安全疏散速度。
當火災發生時人無法準確辨明逃生方向的情況下,需要依靠應急照明燈具和相關的指示燈牌完成方向的判別以快速疏散至安全地帶。根據《建規》要求,需要在建筑疏散通道的墻面和轉角處,以不超過20 m的間距設置疏散指示燈;安裝在側面墻頂部的疏散照明燈具則需要與地面至少保持2.2 m的距離,并且在疏散門的上方設置中英文對照的安全出口燈具,以此有效幫助人員可以在火災發生時按照正確指示快速疏散。
本文以《建規》為參照,對公共建筑出口條件對人員疏散的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同時從疏散通道、疏散門、應急照明等方面對如何設計公共建筑出口條件以幫助人員在突發狀況下可以有序、安全疏散給出了相關建議,希望對相關研究人員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 趙士達,張 楠,趙 穎.建筑物出口的人員疏散研究[J].震災防御技術,2015,10(3):639-645.
[2] 喻菊芬.建筑物不同平面布局下人員疏散特性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工業學院,2012.